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2010-09-06 01:50黄贤芳付检生李斌志何建国李建中徐国庆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洪积扇巴里坤废物

黄贤芳, 付检生, 李斌志, 高 阳,何建国,李建中,徐国庆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2大队,湖南 郴州 423000;3.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陕西 西安 710054)

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黄贤芳1, 付检生2, 李斌志3, 高 阳1,何建国1,李建中1,徐国庆1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2.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302大队,湖南 郴州 423000;3.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陕西 西安 710054)

新构造活动强烈程度是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阐述新构造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及其在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中的应用。通过东天山地区南、北地段对比研究,选出了在新近纪时期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或新构造活动强度相对微弱的东天山南部地区,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基地。研究结果表明它对场址评价是有意义的。

新构造;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评价

在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体预选中,新构造运动特征和岩体预选准则,都是预选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体的重要指标。2008年,笔者根据岩体特点,建立了岩体预选准则,在我国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从分布面积广、花岗岩体数量多的浩瀚的 “花岗岩海洋”中,筛选出了3片岩浆侵入中心区作为预选区。其中有两片位于东天山地区。因此,东天山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点、新构造环境就成为必须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阐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是在根据岩体特点,建立岩体预选准则,优选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体[1]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遴选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体不容忽视。这就是笔者研究的出发点。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一词首先由前苏联学者奥布鲁切夫(Обручев В А)提出[2],由尼古拉耶夫(Николаев Н И)于 1958 年应邀来华期间引入我国[3]。它侧重从地形地貌方面认识新构造运动,这对我国开展新构造研究很有影响。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以地质力学为指导,指出新构造运动研究,不仅要注意构造地貌研究,更应注重建造特征、构造形变特征的研究,强调从成因机制上下功夫,研究构造形变特征以及产生这种特征的力学机制,将新构造应力场与形变应力场统一起来[3]。它对我国新构造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构造运动对现代地壳的稳定性与活动性有重要影响,日本地质地震学家松田时彦认为,第四纪前半期曾经活动过的断层(即新构造),一般应视为是现代和将来也可能再次活动的活断层[3]。因此,新构造研究对大型建设项目、长远建设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工程中,新构造活动强烈程度是评价场址的一个重要指标,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区位于甘肃北山地区以西,包括南从吐哈盆地南部的中天山地区,北至巴里坤盆地北缘的东天山地区,涉及范围包括已预选的雅满苏—尾亚岩浆侵入中心区及阿齐山地区岩浆侵入中心区(图1)。

1 新构造定义

新构造运动是指新近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往往在地形上明显或隐蔽地表现出来的地质构造叫新构造[4]。

关于新构造运动的时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有的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有的认为从新近纪以来,有的则认为从古近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都是新构造运动。还有的认为新构造运动不应设置时限等。

图1 东天山地区遥感影像构造解译图Fig.1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map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in east Tianshan area

构造运动时限认识的不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地区构造运动发展历史不尽相同。根据该区构造运动发展历史,中新世以前,地层是连续沉积的。喜山运动第1幕造成中新统(新近系)与下伏地层(古近系)的角度不整合。因此,就该区来说,笔者认为,将新构造运动时期下限确定为渐新世末(E3末),即中新世为开始时期[5],是符合本区构造发展的实际情况的。这也是本文遵循的新构造运动时限的设置。

2 新构造研究内容和方法

新构造主要是研究地壳的建造(形成)和构造(形变)发展史。因此,对建造、形变、地貌和温(热)泉等特征研究就构成了新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建造来说,主要是研究控制建造形成的沉降中心的走向,建造特征、建造厚度等。

就构造形变来说,基本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两大类。因此,褶皱和断裂就是新构造研究的主要对象。

新构造研究方法包括:遥感地质方法、地质法、地貌法、地球物理法、大地测量法和测龄法等。

3 研究区新构造特征分析

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前人已做过详细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就完成了1∶100万哈密幅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接着,地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完成了东天山地区的1∶20万地质填图,对东天山地区的地层、岩浆岩及构造做过详细的描述。随后,中国科学院、地矿、石油、煤炭、有色、冶金和核工业等单位的地质部门都在该区做过研究和普查、勘探工作。20世纪9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新疆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5)完成了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5):新疆油气区(下册)。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该区新构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吐哈盆地北缘断裂

3.1.1 影像特征

通过遥感数据处理和遥感影像解译发现,在5、3、1波段数字彩色镶嵌影像上(图2),吐哈盆地北缘断裂线性特征十分明显。在断裂北侧,是基岩出露区,表现为深绿色的山地景观;南侧为浅紫色的第四系覆盖区,山前洪积扇十分发育,可见多世代的、色调不同的洪积扇频繁叠置现象,说明山前断裂从新近纪以来经历过多次抬升运动。

3.1.2 地质特征

吐哈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呈近EW向波状延伸,倾向N,倾角为62°,延伸长约540 km。是一条自海西期以来长期活动的大断裂。断裂北侧(上盘)为石炭系底格尔组火山岩,南侧(下盘)为中、新生界砂岩、砾岩夹砂质泥岩。在野外,可见到明显的挤压构造破碎带,断裂带中发育有硅化糜棱岩、片理化糜棱岩,是一条逆冲断层。

图2 吐哈盆地数字彩色镶嵌影像图(5、3、1波段)Fig.2 Digital mosaic color image in Tulufan-Hami Basin(Bands 5,3,1)

3.1.3 新构造特征

3.1.3.1 变形特征

3.1.3.1.1 主断裂变形特征

在野外,可见断裂上盘石炭系火山岩逆冲在新近系砂砾岩之上,形成高耸的博格达山。而断裂下盘相对下降,形成吐哈盆地。断裂两侧现代地貌高差达1 792 m,显示该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3.1.3.1.2 平行断裂变形特征

吐哈盆地北缘断裂除了规模巨大的主断裂(盆缘断裂)外,在盆地北部还发育有多条与其平行的断裂。其中,比较大的一条断裂为吐鲁番—三道岭断裂。

吐鲁番—三道岭断裂:东西走向,长达300多千米,为高角度逆冲断层。北侧为中生代地层,南侧为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的低平盆地,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新构造运动地貌特征明显,沿带常见断层崖。该断裂切穿了新近系,甚至第四系,是新构造运动在本区的体现。

3.1.3.1.3 褶皱变形特征

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盆地北部的新近系遭受褶皱变形,形成短轴褶皱。如火焰山背斜,在IHS彩色空间变换影像上(图3)褶皱构造十分明显[6]。卷入火焰山背斜褶皱的地层有侏罗系至新近系,很明显,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在野外,可以清楚地看到新近系在背斜构造转折端呈同步弯曲现象。在背斜北翼,新近系地层倾角可达32°。

3.1.3.2 建造特征

3.1.3.2.1 沉积相特征

吐哈盆地的古新世—上新世早期建造,属河流-湖泊相红色建造。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建造为山麓-河流相类磨拉石建造[7]。说明盆地北缘自晚上新世以来,曾经历过急剧的、强烈的隆升运动。

3.1.3.2.2 建造厚度

据中国石油地质志资料 (1995),位于博格达山前逆冲断裂南侧的吐哈盆地北部的台北凹陷,沉积岩最大厚度达8 700 m[8]。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资料(1961),在鄯善—七克台—三间房凹陷中,中新生代坳陷基底等深线最大值为-4 200 m[7](图 4)。 地层剖面厚度统计表明,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厚度约为526 m。可见,鄯善—七克台—三间房凹陷继承了中生代强烈坳陷的特点,在新近纪时期继续下陷,造就了厚度较大的新近系,说明新构造运动活动强度是比较强烈的。

3.1.4 地貌特征

3.1.4.1 地形地貌特征

受吐哈盆地北缘断裂逆冲运动的影响,断裂北侧由古生代地层所组成的断块山不断上升,形成雄伟的终年积雪的高山。如博格达—哈尔里克山。而断裂南侧不断下降,形成低平的盆地。现代地貌高差达1 792 m。

3.1.4.2 洪积扇地形特征

图 3 IHS 变换影像[SAR(I)、 PC1(H)、 255(S)]Fig.3 IHS transformation image [SAR(I), PC1(H), 255(S)]

图4 哈密—鄯善地区华力西基底上中新生代坳陷基底等深线图[7]Fig.4 Isobath map of Mesozoic-Cenozoic down-warped basement on Variscian basement in Hami-Shanshan area[7]

仔细解译洪积扇的形态、结构之后发现,该区洪积扇常具频繁重叠的现象,形成多种形态各异的洪积扇。如串珠状洪积扇(图5),是由山体间歇性上升,使洪积扇顶点向山外迁移而形成。又如,受断裂构造的影响,可使洪积扇锥顶发生位移,锥顶呈线状排列是断裂构造的反映(图6)。由于逆冲断裂不均衡掀斜,造成洪积扇偏转(图7)。上述洪积扇解译表明,该区新构造运动在第四纪经历过多次强烈运动。

图5 串珠状洪积扇影像图(4、 5、 3 波段)(A)及解译图(B)Fig.5 Beads-shaped diluvial fan image(Bands 4, 5, 3) (A) and interpretation map(B)

3.2 吐哈盆地南缘断裂

3.2.1 影像特征

在7、4、2波段彩色合成影像上,吐—哈盆地南缘断裂表现为不连续的线性影纹,表明该断裂并非是一条自西至东连贯的断裂,而是一条断断续续出现的断裂。在断裂南侧为色调较深的火山岩,北侧为色调较浅的中新生代盆地。

3.2.2 地质特征

吐哈盆地南缘断裂无论是在影像图上还是在地质图上都不太明显,时显时灭。野外调查表明,在西段的乌拉沟、托克逊一带断裂特征比较明显,表现为山前断裂。断裂南侧为火山岩,呈山地地貌;北侧为中新生代地层,盆地景观。是一条早期为压性,晚期为张性的断裂。

3.2.3 新构造特征

在艾丁湖一带,断裂上盘的中新生代地层倾角平缓,一般都小于15°[9],构成一个平缓的斜坡带,称艾丁湖斜坡带。往东在哈密南部一带,新近系保持原始的水平产状(图8),说明在新近纪构造环境比较稳定,或者说新构造活动比较微弱。

图8 魔鬼城的桃树园子组(N1t)地层呈水平产状Fig.8 Occurrence of Taoshuyuan Formation(N1t)displaying horizontal attitude in Moguicheng district

3.2.4 地貌特征

3.2.4.1 地形地貌特征

吐哈盆地南缘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时期活动远不如盆地北缘断裂强烈,因此,在南缘断裂南侧并没有形成高耸的高山,而是形成称之为亚造山带地貌的景观。

3.2.4.2 洪积扇地形特征

虽然沿南缘断裂北侧也有洪积扇发育,但其规模和强度远不如盆地北缘断裂那样强烈。

3.3 中天山北缘断裂

3.3.1 影像特征

在5、3、7波段彩色合成影像上,断裂线性特征十分明显,纵贯全区,总体呈EW向展布。在断裂北侧,影像色调以反映火山岩的暗棕色、黑色为主。在断裂南侧,以长条状的浅棕色为特征,是前寒武系影像特征的反映(图 9)。

图9 中天山北缘断裂影像特征(5、3、7波段)Fig.9 Image feature of fault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iddle Tianshan(Bands 5, 3, 7)

3.3.2 地质特征

该断裂为中天山造山带和北天山优地槽褶皱带的分界断裂,也是一条不同构造岩相带的分界断裂,总体呈近EW向延伸。在西段,走向偏NW,在东段,走向偏NE,总体呈一曲度很小的弧形展布。在断裂南侧,主要为前寒武纪的变质杂岩,在北侧,为泥盆、石炭纪火山岩。断裂表现为陡倾逆断层,倾向 S, 倾角为 50°~80°(图 10)。 该断裂为一多期活动的断裂,推断其形成年代为元古代(前寒武纪),在海西期强烈活动,导致强烈的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在新近纪,构造活动不太强烈,沿断裂带北侧,虽见有冲、洪积扇发育,但规模较小,冲积扇厚度薄,边缘厚度为 n×10 m。

图10 中天山北缘断裂Fig.10 North margin fault of middle Tianshan

3.3.3 新构造特征

新近纪以来,该断裂活动不十分强烈,断裂两侧仅表现为轻度升降运动。沿断裂带北侧分布的桃树园组(N1t)基本上仍保持原始水平产状。如在雅满苏南部的桃树园组(图11)和在哈密西南部的桃树园组都还保持原始水平产状(图 8)。

图11 雅满苏南部的桃树园组(N1t)粉砂岩、泥岩呈水平产状Fig.11 Occurrence of siltstone and mudstone of Taoshuyuan Formation(N1t)showing horizontal attitude in the south of Yamansu district

3.3.4 地貌特征

(1)地貌:断裂两侧地貌特征不同。在断裂南侧,前寒武纪的变质杂岩为较高之丘陵,北侧为由石炭纪火山岩组成之低缓残山。地貌高差远不及吐哈盆地北缘断裂明显。

(2)洪积扇:洪积扇并非沿着中天山北缘断裂北侧都有发育,仅在局部地段有发育。在影像上,洪积扇表现为灰色或浅灰绿色(图 9)。

3.4 中天山南缘断裂

3.4.1 影像特征

中天山南缘断裂在5、3、7波段彩色合成影像上,线性特征十分明显。断裂南侧总体表现为浅灰白色和浅灰绿色;而北侧表现为棕色和浅棕色,色调反差明显(图9),显示北侧抬升,南侧下降。断裂总体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裂两侧的地层产状明显不一致。

3.4.2 地质特征

中天山南缘断裂横贯全区,在西部为NWW走向,在喀拉塔格地段为EW向,往东转为NEE向,呈弧形展布。在卡瓦布拉克塔格南坡及其以西一带,为中天山造山带和南天山冒地槽褶皱带的分界线,也是一条不同构造岩相带的分界断裂。断裂北侧,为前寒武系变质杂岩,南侧为未变质的泥盆系碎屑岩。车自成等(1994)认为,南界断裂带是由一系列叠瓦状岩片构成[10]。往东经星星峡进入甘肃省,为天山构造带与北山裂谷带的分界线。

该断裂为高角度逆断层,向北倾,倾角大约70°。断裂两侧的沉积建造、褶皱形态和变质作用截然不同。断裂生成时代是元古代,是一条多期活动的断裂,在海西期断裂再次复活,沿带有大量花岗岩侵入。

3.4.3 新构造特征

在新近纪,该断裂活动不明显,在向南突出的弧顶部位可见有新近系分布,新近系厚度不大,地层产状近水平。

3.4.4 地貌特征

(1)地貌:在断裂两侧,地貌上高差不明显,远不如吐哈盆地北缘断裂强烈。

(2)洪积扇:洪积扇仅在向南突出的弧顶部位发育,洪积扇的规模和强度都比较小。在影像上表现为浅灰绿色(图9)。

3.5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

3.5.1 影像特征

在5、3、7波段彩色合成影像上,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影像特征十分明显。尤其在巴里坤哈萨克县地段,线性影像特征尤为明显,断裂南侧表现为深绿色色调及蓝色调(雪的色调)的高山,北侧为浅色调的巴里坤盆地(图12)。在巴里坤哈萨克县以西,断裂走向为EW向,以东转为NW向。

图12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影像特征(5、 3、 7 波段)Fig.12 Image feature of south margin fault in Balikun Basin (Bands 5, 3, 7)

3.5.2 地质特征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总体走向呈近EW向波状延伸。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性。

在断裂西段,断裂表现为硅化糜棱岩带和片理化带。早期压扭性构造特征明显。

在断裂东段,晚期张性构造特征明显。在断裂带中发育有构造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砾径最大可达5 cm,小的仅0.5 cm,断裂带宽约15 m。

3.5.3 新构造特征

(1)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沿断裂带清晰可见,呈线状展布(图13)。新构造运动特征明显。

(2)控制山前新近系山麓河流相类磨拉石建造分布。

3.5.4 地貌特征

图13 断层三角面呈EW向线状展布Fig.13 Triangular facets caused by fault align east-west orientation

(1)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南侧的巴里坤山强烈抬升,最高峰月牙峰海拔4 160 m,山顶终年积雪(图13)。断裂北侧为巴里坤盆地,海拔为2 200 m。现代地貌高差达1 960 m。

(2)洪积扇:在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山前断裂)北侧,洪积扇极为发育,叠加次数多,显示新构造活动次数多,强度大。

3.6 巴里坤盆地北缘断裂

3.6.1 影像特征

巴里坤盆地北缘断裂具明显的线性影像特征。在断裂两侧,无论是影像色调还是纹理结构,差别都十分明显。断裂东北侧为黄绿色,呈高山地貌。西南侧为浅灰色,并发育一系列洪积扇影纹(图12)。

3.6.2 地质特征

巴里坤盆地北缘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的断裂,呈NW向延伸,为一高角度逆断层,野外测得产状为:走向300°,倾角近直立或向NE倾。在断裂的东北侧,发育直立的挤压片理化,在断裂南西侧为巴里坤盆地。

3.6.3 新构造特征

巴里坤盆地北缘断裂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表现在:(1)现代地貌上形成明显的断层崖;(2)控制山前新近系山麓河流相类磨拉石建造分布。

3.6.4 地貌特征

(1)断裂两侧相对高差很大,东北侧为莫钦乌拉山,最高海拔为3 595 m,西南侧为巴里坤盆地,海拔2 000 m,相对高差最大可达1 595 m。

(2)洪积扇:沿巴里坤盆地北缘断裂南西侧,洪积扇极为发育,叠加次数多,规模大,显示新构造活动次数多,强度大。

4 新构造应力场分析

新构造应力场分析是建立在建造分析和形变分析的基础上的。

控制建造形成的盆地沉降中心走向是判断构造应力场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区沉降中心走向分析表明,在中生代时沉降中心走向是EW向的。新近纪以来的沉降中心走向,在中新世为278°,上新世为282°,第四纪为277°。可知主压应力方向为 7°~13°[5]。

形变是构造应力场的直观反映。从该区形变(包括褶皱和断裂)的特征来看,长轴背斜轴线走向为 275°~280°, 反映 5°~10°方向的挤压。 发育的 40°~50°、 320°~330°两组平移断裂, 表示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 0°~10°[5]。

野外观测表明,火焰山背斜轴走向为285°。压性断裂走向为285°。NE向扭断裂为左行扭动断裂,NW向扭断裂为右行扭动断裂,显示NE 15°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上述分析表明,该区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NE-SSW方向。

5 吐哈盆地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比

这里所指的南部地区是包括吐哈盆地南缘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及中天山南缘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地区。北部地区是包括吐哈盆地北缘断裂、巴里坤盆地南、北缘断裂及其所夹持的地区。

研究表明,吐哈盆地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北部地区新构造活动强烈,而南部地区新构造活动比较微弱,构造环境相对比较稳定。二者的新构造特征对比见表1。

表1 吐哈盆地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新构造特征对比表Table 1 Comparison of neotectonic characteristic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district in Tulufan-Hami Basin

续表1

6 几点认识

(1)新构造活动强烈程度是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处置库选址工程中,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和岩体的结构、构造特点研究的重要性是等同的,它是继根据岩体特点建立岩体预选准则,优选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花岗岩体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2)新构造运动研究是以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地质力学为指导,主要是研究地壳的建造(形成)和构造(形变)特征,一方面注意建造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建造的改造(变形特征)研究,强调以地质研究为核心,应用遥感技术,结合第四纪地质、地貌法研究,以达到全面反映新构造运动特征。

(3)研究结果表明,东天山地区的吐哈盆地北部地区新构造活动比较强烈,而南部地区新构造活动则比较微弱,新构造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得出结论,位于东天山南部地区的雅满苏—尾亚地区岩浆侵入中心区及阿齐山地区岩浆侵入中心区是一个新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相对稳定地区,可以选作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地区。

[1]黄贤芳,何建国,徐国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花岗岩体预选研究[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9,26(4):219-227.

[2]地质词典办公室.地质词典 (普通地质构造地质分册 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3]许学汉.新构造研究与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4]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6]黄贤芳,黄树桃,董文明,等.JERS-1合成孔径雷达在铀成矿环境、条件分析及找矿远景预测中的应用研究[C]//卫星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998.

[7]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哈密幅地质图、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1∶100万)[M].北京: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1965.

[8]新疆油气区石油地质志(下册)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5,新疆油气区(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9]Huang Xianfang, Huang Shutao, Fang Maolong,et al.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and prognosi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Info-tech and Info-net Proceedings.Beijing: People’Post&Telecommuni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1:64-69.

[10]车自成,刘洪福,刘 良,等.中天山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Neotectonic movement feature in preselection area for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HUANG Xian-fang1, FU Jian-sheng2, LI Bin-zhi3, GAO Yang1,HE Jian-guo1, LI Jian-zhong1, XU Guo-qing1
(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2.Geological Party No.302,Hunan Province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 Chenzhou, Hunan 423000, China;3.Shaanxi Province Nuclear Industry Geology Bureau, Xi’an, Shaanxi 710054, China)

Neotectonic activity intensity is an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The guiding ideology,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neotectonic study are elaborated in the paper.According to comparison research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part of east Tianshan area,the south part of east Tianshan is regarded as relative stable or relative weak in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Neogene period and was selected as preselection area for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neotectonics;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repository assessment

TL942+.1

A

1672-0636(2010)02-0096-10

10.3969/j.issn.1672-0636.2010.02.006

2009-12-25;

2010-04-12

黄贤芳(1941—),男,广西宾阳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从事构造地质和遥感地质研究。E-mail:hxianfang@sina.com

猜你喜欢
洪积扇巴里坤废物
巴里坤马遗传资源保护及对策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废物不废的西瓜皮
西藏拉萨河流域中下游洪积扇植被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青海托拉海冲洪积扇区水文地质及水质分析
中国新疆巴里坤草原美如画
巴里坤县草原鼠害防治现状与对策
电子废物何处去
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学生分组实验及改进措施
卡普斯朗-台勒丘克河洪积扇二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