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诗精华录》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2010-09-05 07:49:00王友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宋诗编者精华

王友胜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论《宋诗精华录》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

王友胜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陈衍晚年编选《宋诗精华录》,鼓吹、宣传宋诗,表达其宗宋而不抑唐的诗学观,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该书的评语与圈点,体现了较为丰富而积极的诗学思想: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第三,提倡论诗亦如乐,须音律协畅,方是好诗。但编者却相对忽略了诸如理、禅及以文为诗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

《宋诗精华录》;陈衍;同光体诗人;清初宋诗派

宋诗的编选对倡扬诗学理论主张,表达宋诗史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清初吴之振等编纂《宋诗钞》后,在清代掀起了一股宗宋诗风,当时“几于家有其书矣”[1](416),这一巨大学术影响直到上世纪 30年代陈衍选评的《宋诗精华录》出现后才有所减弱。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学者,晚清以来同光体诗人中闽派首领,长期主盟诗坛,编撰诗选,发表论当代诗人的诗话,其学术影响与声望在当时诗坛无人能望其项背。他不仅在《石遗室诗话》正续编、《陈石遗先生谈艺录》、《<诗品>平议》及《诗学概要》等一系列论著中提出了自己的诗论主张,而且晚年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时还自编教材《宋诗精华录》,①以此鼓吹、宣传宋诗,为同光体诗人乃至清初以来的宋诗派作了理论总结,也为后来读者阅读宋诗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本文拟对选本的编选宗旨与诗学思想作一初步探析。

在唐宋诗优劣的学术纷争中,陈衍的观点是宋诗学唐而变化于唐,当宗宋而不抑唐。其《石遗室诗话》明确地指出,“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卷一)“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沿其波而参互错综,变本加厉耳。”(卷十四)其另一诗学论著《诗学概要·宋》亦谓“诗人之盛,唐代后以宋代为观止。盖宋人诗学,各本唐法,而扩充变化之。卓然成大家者,不甚亚于唐也。”足见在陈衍眼中,唐诗、宋诗乃时代之分,非格调之殊,宋诗在写法上承袭唐诗而又能自出机杼。其同乡门人黄曾樾曾非常中肯地总结陈衍的诗学观说,“吾师陈石遗先生,则不唐不宋,不汉魏,不六朝;亦唐亦宋,亦汉魏亦六朝。”[2](1016)

基于这样的认识,《宋诗精华录》对宋诗各时段、各流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均有选录,既重学问之诗,又不忽视性情之作,较之那些于诗人取舍时畸轻畸重,往往失之偏颇的宋诗选本,其视野要通达、开阔得多,鲜明地体现了编者反对祧唐宗宋,力主唐宋互参的整体诗学观。民国间与《宋诗精华录》前后问世的宋诗选本还有几部,如高步瀛选注的《唐宋诗举要》选诗的主要依据是王士禛的《古诗选》、《唐人万首绝句选》及姚鼐的《今体诗钞》,其中所选宋诗仅 17人,185首;朱自清选注的《宋五家诗钞》则主要从《宋诗钞》中钞录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黄庭坚等 5人之诗,亦仅140首;程千帆、缪琨选注的《宋诗选》“基本上是从吴之振等的《宋诗钞》,厉鄂的《宋诗纪事》和几个主要作家的别集中选出来的”(该书《前言》),篇幅也不大;而陈衍的《宋诗精华录》凡4卷,收录宋代诗129人,688首,还有摘句26人(含摘句图3人),约百联,涉及到的诗人、诗歌要全面得多,基本上反映了宋代诗歌创作的全貌。就体派而言,该书于宋诗各流派皆有诗人入选,如“初宋”三体中,白体选了王禹偁、徐铉及李昉三家,晚唐体选了寇准、林逋及魏野三家,西昆体选了钱惟演、张咏二家,还选了后西昆体晏殊、赵拤二家。就作者而言,该书所选除一般诗人外,帝王宋恭帝,女性李清照、花蕊夫人,僧人道潜、惠洪、道璨皆有代表,还有理学家邵雍、刘子翚、朱熹、陈傅良等人。尤其可贵者,编者重视大诗人,也没有忘记小诗人,诸如杨朴、程师孟、杨杰、蔡确、杜常、邹浩、王琮、王銍、张纲、石愗 、陈鉴之、武衍、罗与之、毛珝、罗公升、叶茵、危稹、戴昺及程俱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进入了编者的视线。就时段而言,编者也宽严有度,适当考虑平衡。该书卷一案语说,“此录亦略如唐诗,分初、盛、中、晚”,“今略区元丰、元祐以前为初宋,由二元尽北宋为盛宋”,“南渡茶山、简斋、尤、萧、范、陆、杨为中宋”,“四灵以后为晚宋”[3](1)。编者仿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四分唐诗的方法,将宋诗划分为初宋、盛宋、中宋、晚宋四个时段,并按各时段诗歌在宋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分别予以不同的甄选,其中初宋录39家117首,盛宋录18家238首,中宋录32家212首,晚宋录40家121首。全书四卷中,前二卷除冠首的帝王宋恭帝外,为北宋诗;后二卷除殿后的女性与释、道外,为南宋诗。

其次,承继沈曾植的“三关”说,编者曾提出诗学“三元”说,②以元祐为近体诗发展史上继唐代开元、元和后的第三个高峰期。故《宋诗精华录》于宋诗各家、各派及各时段的选录有所侧重,从中体现了编者“三元”说的诗史观。我们将《宋诗精华录》入选诗歌数量排名前十五位的诗人与他们在《瀛奎律髓》《宋艺圃集》《宋诗别裁集》《宋诗选注》《宋诗三百首》等五部宋诗总集中入选诗的数量、排名以及六部总集收诗总量与总排名列成表 1《历代宋诗主要总集选录代表诗人诗歌数量与排名对照表》。

由表1可见,《宋诗精华录》选诗数量排名前十五名的诗人依次是苏轼(92首)、杨万里(55首)、陆游(53首)、黄庭坚(39首)、王安石(34首)、刘克庄(27首)、陈师道(26首)、梅尧臣(24首)、陈与义(21首)、司马光(13首)、范成大(12首)、戴复古(11首)、朱熹(11首)、欧阳修(10首)及张耒(9首),其中属于“三元”之一的元祐时期的诗人就有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及张耒,加上同属盛宋的王安石,则有五人之多,仅苏轼一家的诗即超过全选的13%;而这十五人中初宋诗人仅有欧阳修、梅尧臣及司马光三人,晚宋仅有刘克庄及被编者许为“晚宋之冠 ”的戴复古两人。从诗歌数量来说,元祐所属的盛宋238首,在四个时段中也最多。

表1 历代宋诗主要总集选录代表诗人诗歌数量与排名对照表

由表1还可见,《宋诗精华录》对宋代诗人的态度与其它五种总集有同有异,同少于异。同者为苏轼、陆游两位大诗人,他们在《宋诗精华录》中的诗歌数量分别为第一名、第三名,③与他们的总排名比较接近。苏轼诗歌被选数量在四种总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亦为第一。陆游诗歌在其余两种总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反差较大的是杨万里诗,在《宋诗精华录》中排名第二,但其总排名却是第十一名;黄庭坚诗在《宋诗精华录》中排名第四,然其总排名为第九;刘克庄诗在《宋诗精华录》中排名第六,总排名第十三名;朱熹诗在《宋诗精华录》中排名第十二,总排名为第四名。可见陈衍也非常推崇杨万里、黄庭坚与刘克庄,而不甚看重朱熹。刘克庄、司马光及朱熹在《宋诗精华录》中诗的数量分别占到第六、十及十二名,而刘克庄诗在《宋艺圃集》与《宋诗别裁集》中却没有被选录;司马光诗在《瀛奎律髓》与《宋诗选注》中没有被选录;朱熹诗在《宋诗选注》中也没有被选录。

再次,就体裁而论,《宋诗精华录》选诗侧重音律协畅、含蓄流畅的近体,尤其是七绝,以为宋诗精华即在于此。该书《叙》开宗明义地说,“故长篇诗歌,悠扬铿锵镗鞳者固多,而不无沉郁顿挫处,则土木之音也。然如近贤之祧唐宗宋,祈向徐仲车(积)、薛浪语(季萱)诸家,在八音率多土木,甚且有土木而无丝竹金革,焉得命为‘律和声,八音克谐’哉!故本鄙见以录宋诗,窃谓宋诗精华,乃在此而不在彼也。”陈衍以古代乐器的八音比况宋诗不同的题材体裁与不同的风格流派,倡导选诗要“八音克谐”,忌讳取境狭窄,偏颇失当。文中所谓土木之音当指长篇诗歌,而丝竹金革之音所喻没有明言,然反观该《叙》前此几句,将土木之音与丝竹金革之音对举,可知丝竹金革之音当指近体诗歌。该书所选688首诗中,五七言近体凡548首,约占全选的79.6%,④而五七言近体中,七绝尤多。陈衍于宋诗最喜王安石与杨万里,其原因即是这两位诗人皆长于七绝。王、杨七绝风格各以工致与自然见长,在历代诗论家眼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如有人谓“(介甫)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4](690)“(介甫)七言诸绝,宋调坌出,实苏、黄前导也。”[5](227)陈衍亦对王安石十分推崇,该书将王安石、苏轼分别比作唐代的李白、杜甫,将王安石与李白相提并论,则是缘于双方皆长于七绝所致。故此书选录王安石诗34首,其中七绝即多达17首,若加上两首六绝,则有19首之多。编者在其《金陵即事三首》其一后评曰,“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3](147)又推许他的六绝《题西太乙宫壁二首》为全集的“压卷”之作。编者选杨万里诗55首,数量仅次于苏轼而超过陆游,在宋人中雄踞第二名,其中所选绝句即多达34首,其评语则肯定杨万里的七绝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工而自然”的境界。除此以外,他还特别推许陆游与刘克庄的七绝。其在陆游小传后所附案语中说,“剑南最工七言律、七言绝句,略分三种:雄健者不空,隽异者不涩,新颖者不纤。古体诗次之,五言律又次之。七言律断句,美不胜收。”[3](568)可见,在陈衍眼中,陆游的七律、七绝最佳。该书选陆游诗53首,其中七律25首,七绝22首,另选五绝1首,古体诗5首,足见编者对陆游七律、七绝的推崇。他评刘克庄的七绝说,“刘后村诗诚佳”,然“其诗只工绝句,所以终不能与尤、萧、范、陆颉颃也”[2](1024),故该书卷四选刘克庄诗27首,为晚宋诗人入选诗最多者,其中七绝入选15首。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陈衍此论,林庚白在《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序》即批驳说,“(陈衍)独谓刘后村诗,仅工七言绝句,似未知后村之真者。后村诗无一体不工,盖出入于杜、韩、苏、黄、东野、临川间,淹有诸家之长。”

陈衍是同光体代表诗人,又是诗论家,一生浸淫于诗,深得诗中三昧,故《宋诗精华录》不仅选诗精当,而且编者的评语亦如老吏断狱,虽用字不多,但往往精准允当,金针度人,具有很高的诗学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评析。总体说来,评语侧重于技巧与风格,或揭示诗旨,或指导初学,或评其得失,或探其源流,有时还特别点明诗歌取舍的缘由,体现了编者较为丰富的诗学思想。朱自清对此曾高度评价说,“本书评点扼要,于标示宗旨和指导初学,都甚方便。”[6](679)程千帆亦谓“此老人对于宋诗之‘晚年定论’,要有足供吾人之参证者也。”[7](383)该书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避熟避俗,主张生新求变,即语必生造,意必新奇。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三说,“诗最患浅俗。何谓浅?人人能道语是也。何为俗?人人所喜语是也。”他在《知稼轩诗叙》、《海藏楼诗叙》中也一再强调诗要“不落于浅俗”,“高调要不入俗”。故他在该书中评论宋诗常用“不落俗”,“避俗就生”,“迥不犹人”,“自出新语”,“格局颇新”,“自具炉锤”,“便不陈旧”,“结不落套”,“不落旧套”,“不落小方”,“无穷生清新”,“未经人道过”等词汇。如他激赏徐铉的《送王四十五归东都》诗“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二句,评价说“末韵能于旧处生新。”[3](3)评苏轼的《聚星堂雪》与《江上值雪……》诗结句说,“二雪诗结束皆能避熟。”[3](195)又评其《题西林壁》曰,“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3](197)评杨万里《峡山寺竹枝词》其四“峡山不过也由君”句说,“末句用吞笔,似他人所未有。”[3](514)评葛天民诗句“猫来戏捉穿花蝶,雀下偷衔卷叶虫”说,“体物入微,卷叶虫未经人说过。”[3](596)以上或谓宋诗语言与结构上的变化翻新,或评宋诗立意与思想的出奇制胜,皆着眼于宋诗技法上的长处。相反,作者对那些用语、立意陈旧的诗则颇多不满,他在宋恭帝的诗《在燕京作》后评价宋代诸帝诗即说,“宋诸帝皆能诗,然舍仁宗‘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十字,语多陈腐。”[3](2)又如编者虽说朱熹“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然却批评其“诗语终平平无奇。”[3](463)此皆说明编者反对语言平庸、陈旧、熟俗,缺乏创作个性的人云亦云的诗。

宋人创新求变多用翻案法,“翻案”即对古人诗意反其意而用之,是原有诗意的改造与创新。该书对此作了很好的揭示,如评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寄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二句说,“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3](272)《汉书·苏武传》记载有雁足传书之说,黄庭坚此诗则“反其意而用之”。又评曾几《题访戴图》诗,“小艇相从本不期,剡中雪月并明时。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中一段奇。”他说,“晋人行径,宁矫情翻案,决不肯人云亦云。”[3](405)谢翱《重过二首》末句“覆尽花枝翡翠巢”,化用杜甫《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诗“巢倾翡翠低”,故陈衍评曰,此“翻用老杜诗意”。[3](662)又陆游《黄州》诗末二句“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反用《三国志•吴主传》“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典,故评曰,“翻案不吃力”。[3](528)可见,宋诗能以故为新,反用前人之意而了无痕迹。

宋人创新求变多用层折法,“层折”是指在前人原有诗意上增加几层意思,是原有意思的翻进与深化。[8](182−184)《宋诗精华录》对此亦作了令人会心解颐的诠释,如梅尧臣《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唯影与月光,举止无猜毁。吾交有裴宋,心意月影比。寻常同语默,肯问世俗子”数句,当从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化用而出,但李白只写人与月亲密无间的关系,而梅尧臣这几句蕴含更为丰富,故陈衍评曰,“末由太白对月意,翻进两层。”[3](69)评苏舜钦的《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说,“望月怀人语,数见不鲜矣,此作颇能避熟就生。写月光澈骨,各种异乎寻常,如自责得陇望蜀,尤其透过一层处。”[3](53)此所谓“翻进两层”“ 透过一层”皆指在前人诗意的基础上翻新求变,不简单重复他人之意。如评苏轼《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诗说,“此种作法,最患平衍,节节转韵,稍不直致。”[3](155)评南宋叶茵《机女叹》诗说,“此视谢叠山《蚕妇吟》又深一层矣。”[3](647)凡此,足以说明陈衍反对写诗平铺直叙、直露浅易,主张层折递进,意蕴丰厚。

第二,推崇吐属大方,感情真挚,不搬弄技巧的诗。如评钱惟演的《对竹思鹤》曰,“有身分,是第一流人语。”[3](4)评贺铸《留别田昼》诗说,“用笔清刚,不似填词家语。”[3](370)评葛天民的《迎燕》诗说,“对燕谈家常,贫家况味。”[3](595)其着眼点皆在宋诗的平淡朴实、娴雅大度。不过,陈衍看来,虽工于对仗,但只要流畅自然,仍然是好诗。 如评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二句说,“五六景中情,虽‘难’、‘易’太对,然两句有流水意,不碍。”[3](5)评杨万里《寒食雨作》诗说,“三四‘天’、‘地’作对,工而自然。”[3](496)相反,他非常反感那些过于雕琢字句,生涩奥衍的诗,如批评萧德藻《次韵傅惟肖》的诗“字字锻炼。”[3](474)在刘克庄摘句后,作者表彰其绝句而批评其律句过于讲究对仗说,“后村诗名颇大,专攻近体,写景,言情,论事,绝无一习见语,绝句尤不落旧套,惟律句多太对,如难对易、如对似、为对因、无对有、觉得知、疑对信之类,在在而有。”[3](635)

陈衍论诗既重学人之诗,亦重诗人之诗,以“真挚与兴起”为评诗与选诗之标准,认为诗歌要有“真性情”,所评宋诗诸如“苦情”、“沉痛语”、“兴趣佳”、“有兴味”、“兴会之作”、“哀痛之极”、“悲愤哀痛”、“悽清动人”、“情之所钟”、“有神无迹”及“古今断肠”之类的词汇不胜枚举。如其评《竹间新辟一地可坐十客用前韵刻竹上》即曰,“以上三首,笔致潇洒,真是诗人之诗。”[3](600)评陆游《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园……》曰,“古今断肠之作,无如此前后三首者。”[3](560)又评其《沈园》二诗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3](562)以上都不是宋诗的特点,陈衍依旧喜欢,说明他论诗并不拘守宋调,这正是他主张唐宋互参诗学观的反映。

第三,认为宋诗学唐而能自成一格,甚至有出蓝之胜。《宋诗精华录》的评点中常将宋人与唐人进行比观,指出双方之间的诗学渊源关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并不像一般唐宋比较者,盲目崇拜唐诗,将唐诗视作不可逾越的高峰,而是客观地比较唐诗、宋诗各自的优劣得失,甚至认为宋人有推陈出新,后来居上,超过唐人之处。如评郑文宝《阙题》一诗曰:“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句践破吴归’一首前三句一气连说,末句一扫而空之。此诗异曲同工,善于变化。”[3](6)⑤评王安石的《定林》诗则说,“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3](136)评苏轼《有美堂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说,“三句尚是用杜陵语,四句用的是自家语。”[3](188)评陈与义《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诗说,“宋人罕学韦、柳者,有之,以简斋为最。”[3](394)评周必大《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曰,“此可与李卫公(德裕)‘月中清露点朝衣’一首同推清绝”[3](467)等等。以上评语探求词句、诗意的出处,指出与唐诗的关联,与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诗法可谓一脉相传。

宋人非惟学唐,亦有唐人所不及处,对此,陈衍是看得很清楚的。其评孔平仲的《代小子广孙寄翁翁》诗说,“学卢仝体,而去其钩棘字句”[3](376)谓孔平仲此诗有卢仝诗风而无其佶屈聱牙的文字。评韩维的《答师厚夜归客舍见诒》诗甚至说,“精微处王、孟所未及。”[3](109)评黄庶《怪石》诗说,“落想不凡,突过卢仝、李贺。”[3](91)评李清照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说,“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古今妇女,文姬外无第三人。”[3](673)可见宋人在“大判断”上虽无多大的转变,然在“小结裹”上的确有唐人所不及处,用后来钱锺书的话说,就是“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9](14)

第四,相对忽略诸如说理、论禅及次韵、用典这些原本属于宋诗特色的内容。如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说,“用太白《独漉篇》调甚妙。但须少加以理耳。”[3](286)又批评苏轼的《百步洪二首》其一曰,“坡公喜以禅语作达,数见无味。”[3](198)批评周必大《腊旦大雪运使何同叔送羊羔酒拙诗为谢》诗说,“益公诗喜次韵,喜用典,盖达官之好吟詠者。”[3](468)为此,这类诗时常遭到编者的舍弃。作者在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诗后解释没有选录其《浯溪碑》二诗的原因说,“易安尚有《浯溪碑》七古二首,诗笔雄俊,而议论不免宋人意见。未录。”[3](674)饶节小传后案语云,“诗多禅语,非浅尝者比,然兹所不录。”[3](428)凡此等等,皆鲜明地体现了编者反对参禅论道、议论说理的诗。除此以外,陈衍对表现穷饿酸辛之态的诗亦多不满,如卷四徐玑小传说,“玑自谓能复唐诗,复贾岛、姚合之诗耳。诗多酸寒,寒不厌,酸则可厌,录其不酸者。”[3](613)编者仅录徐玑的《泊舟呈灵晖》《赠徐照》两首诗,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不酸者”。

陈衍不喜词费语复过于直露的长篇古体,《宋诗精华录》中此类诗少之又少,评价亦低。他认为欧阳修的七古《沧浪亭》不如杜甫的《渼陂行》与韩愈的《山石》之佳,评曰,“此诗未免辞费,使少陵、昌黎为之,必多层折而无长语。《渼陂行》、《山石》可参看也。”[3](43)评楼钥《石门洞》及《大龙湫》两诗又说,“以上二诗有健句,但尚觉词费。”[3](414)他除了不满于宋人的“辞费”外,还对一些拖塌冗长的诗提出批评,如评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说,“此诗绝佳者,实只首四句,余皆词费。然所谓探骊得珠,其余鳞爪之而,听之而已。”[3](58)评王安石《哭梅圣俞》说,“起二语探骊得珠,全题在握。入后不但词费,太觉外重内轻矣。”[3](133)他在徐积小传中则直截了当地说,“仲车(徐积)有《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五古一首,长数千字,冗长不录。”[3](385)当然,编者也并非一概排斥长篇古体,如属佳作,亦颇激赏。叶绍翁的七古《登谢屐亭赠谢行之》诗长达154字,他却称赞说,“晚宋诗人,工古体者不多,此篇其最清脆者。”[3](590)

作为石遗老人的绝笔之作,《宋诗精华录》肯定是一部颇富学术水准的书,它与钱锺书编选的《宋诗选注》堪称双璧,成为20世纪以来最好的两部宋诗选本。新时期以来,该书不断被校点、译注出版⑥,其学术影响之大,亦只有《宋诗选注》差可比拟,然编者也有老眼昏花,看错弄错的时候。此书甫出,朱自清、陈寅恪、程千帆等人或撰书评,或予批注,于其缺陷多所匡正。朱自清认为将宋诗的精华归结到近体并不妥当,他说,“若以精华专归近体,似乎不是公平的议论”,“宋人古体的长处似乎别有所在,所谓‘妥帖’、‘排奡’,大概得之”,“工于形容,工于用事,工于组织,都是宋人古体诗长处,似乎也难抹煞不论。”[6](578−579)陈寅恪对该书共有19条批注,除赞同陈衍的陆游《沈园》诗原评外,余皆批驳其原评之误。如陈衍原评王安石《明妃曲》“低徊”二句,“言汉帝之犹有眼力,胜于神宗”,陈寅恪考证王安石该诗应作于仁宗嘉祐间,“其时神宗未为君,介甫未为相”,指斥陈衍“说诗而不考史,未有不流为臆说者也。”[10]程千帆 1940年所撰《读<宋诗精华录>》即摘其评点之瑕疵四处,指出编者袭张惠言《词选》之误,将晏殊的《浣溪沙》认作南唐中主李瑾词。[7](383−388)曹中孚校勘《宋诗精华录》时,批评该书“题目遗漏,误以小序为题者;作者名字不符者;以及诗句形近而误者等等,间有发现。”[3](17)指出陈衍将黄公度诗《西郊步武地春将老矣……》误作陆游诗,将黄庶诗题《饮张承制园亭》误作《和陪丞相听蜀僧琴》。

除开前贤论及的外,我们认为《宋诗精华录》还存在一些可再议之处。该书在编排体制上,首帝王,尾释道、女流,中间则以人叙目,明显带有旧选本的痕迹;在材料来源上,大多数诗录自《宋诗钞》,连诗人小传亦据《宋诗钞》中作者小传改写而成,且过于简略,亦多讹误;圈点则过多过繁,反而使读者无法把握编选者的真实想法。作为一部断代诗选,该书于诗人、诗作的取舍在今天看来亦体现了编者过多的偏嗜,如西昆体诗取钱惟演、张咏而舍杨亿、刘筠;初宋诗人中,选司马光诗13首,多于欧阳修诗10首,选黄庶诗15首,多于王禹偁诗3首,这与他们的诗史地位明显不符。由于作者对宋诗各体极喜七绝,故有时选诗不免与自己的诗学观相悖。譬如他本来推崇陈与义的五古,尝谓“北宋人肆力作七古,作五古未甚用功,故无佳构。惟陈简斋在北宋末,五古由王、孟、韦、柳来,而能自出机杼”。[2](1023)但该书卷二却仅选陈与义的五古《夏日集葆真池上以绿阴生昼静赋诗得静字》一首,反倒是七绝选了12首,占去所选诗的多半。再者,作者提倡诗歌的非功利主义,以为“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11](519),以“清苍幽峭”与“生涩奥衍”为诗学两大流派。故就题材而论,编者多选山水景物、感怀寄情之作,对富有政治性、人民性的诗则弃之不顾。他特别推崇陆游写景题材的作品,其《石遗室诗话》卷十四说,“古人写景句脍炙人口者,亦不过代数人,人数语,而在宋代,则以陆放翁为最。”故该书选录了陆游大量的写景绝句,而不选其爱国诗《关山月》《书愤》《夜读兵书》《金错刀行》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同样的,该书选文天祥的感怀诗《晓起》《夜坐》二首,而不选其爱国诗《正气歌》及《过零丁洋》。该书编选时抗战在即,这就更说不过去。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知,《宋诗精华录》是一部存在不少瑕疵的好书。清初以来,虽然结束了明代唐诗一统天下的偏执局面,宋诗有了地位,受到了重视,然宗宋祧唐,纷争不已,双方各执一端,很难有公允执平的议论。作为晚清宋诗派的代表诗人,陈衍既捍卫宋诗的尊严,又不否定唐诗的成就及其对宋诗导夫先路的作用,他通过编选《宋诗精华录》,将唐宋诗笼为一路,平息了一场论争,从学理上为唐宋诗之争作了总结,将唐宋诗学研究引向健康正确的道路。缪鉞1940年所撰典型论文《论宋诗》,稍后钱锺书的《谈艺录》等宋诗论著关于唐宋诗的整体评价与看法,莫不受到陈衍诗学观的影响。明白了这一点,陈衍《宋诗精华录》的价值与诗学史意义就很清楚了,过分挑剔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也显得没有必要。

注释:

① 有关陈衍的诗论,可参考钱仲联汇辑、编撰的《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② 按《石遗室诗话》卷一载:“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

③ 按陈衍《宋诗精华录》原选陆游诗54首,其中《西郊步武地春将老矣……》一诗,实为黄公度诗,见其《知稼翁集》卷上。

④ 据北京大学文献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研发的《<全宋诗>分析系统》,《全宋诗》共收录宋诗254240首,其中格律诗172234首,约占全部诗歌的67.7%。

⑤ 按此格唐诗中尚有数例,参程千帆《读<宋诗精华录>》。

⑥ 如曹旭校点的《宋诗精华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曹中孚校注的《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年;蔡义江、李梦生译注的《宋诗精华录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高克勤导读,秦克整理集评的《宋诗精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参考文献:

[1] (清)宋荦. 漫堂说诗[C]// 清诗话.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 黄曾樾.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序[C]// 钱仲联. 陈衍诗论合集.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3] 曹中孚. 宋诗精华录[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4] (宋)严羽.沧浪诗话[C]//历代诗话.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5] (明)胡应麟.诗籔(外编卷五)[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 朱自清.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评石遗老人(评点宋诗精华录)[C]//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7] 程千帆. 读(宋诗精华录)[C]//古诗考索.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8] 周薇. 传统诗学的转型——陈衍人文主义诗学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9] 钱锺书. 宋诗选注·序[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10] 张求会. 陈寅恪手批《宋诗精华录》[J]. 文学遗产, 2006, (1):

[11] 陈衍. 何心与诗叙[C]// 陈步编. 陈石遗集(上).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On principles of compilation and thoughts of poetic in Selection of the Song Poems

WANG You s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In his old age, Chen Yan compiled Selection of the Song Poems which advocated and propagated Song poems, expressing his poetic tenet of taking Song poems as the model but not suppressing Tang poem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for the school of Song poems from the early year of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time of Tong Guang and offering a highly qualified collection of the poems for the readers. The comments and marks and dots in this book embodied the rich and optimistic poetic thoughts. Firstly, it emphasized evading the popular and the vulgar and advocated to initiate and change. Secondly, it praised highly of the tasteful, sincere and plain poems. Thirdly, it recommended the principle of good poems similar to the harmonious melody. But Chen Yan comparatively neglected such contents as the Li(Confucianism), Chan (Buddhism) and turned prose to poem which were originally the features of Song poems.

Selection of the Song Poems; Chen Yan; Tong Guang poets; Song poets in early Qing dynasty

book=16,ebook=151

I207.22

A

1672-3104(2010)02−0109−07

[编辑:苏慧]

2009−1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历代宋诗总集研究”(07JA751015);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历代宋诗总集研究”(07YBA093)

王友胜(196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宋诗编者精华
宋诗五首(书法)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11期)2021-12-31 09:00:40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7期)2021-12-31 08:34:32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精华”之说欠妥
中华诗词(2020年3期)2020-11-19 04:40:01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I Like Drawing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