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婕,卢 鹏,杨 莹,代成林,李 健
(1承德市口腔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2临沂市妇幼保健院;3唐山市人民医院)
上颌第 2磨牙位于牙列的最后区,主要行使咀嚼功能,与上颌第 1磨牙相比其解剖结构、根管形态复杂,龋坏率高,根管治疗失败率也高,因而渐渐受到关注[1]。2007年 10月 ~2010年 1月,我们对上颌第 2磨牙的牙根形态进行了研究。
1.1 材料 收集来自唐山地区 6家医院的离体上颌第 2磨牙共 213颗。入选标准:①患者为中国国籍;②未曾做过牙髓治疗;③牙根发育完全;④无大面积龋坏、缺损或充填,不影响测量结果;⑤牙齿无明显磨耗。超声波去除牙面结石和肉芽组织,置10%甲醛固定。
1.2 方法
1.2.1 牙根解剖形态观察 上颌磨牙牙根数目共分为 3种,一种为 3根型,即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腭侧根 3根独立;第 2种为双根型,实际上是 3根型的部分融合,包括腭侧根和近中颊根融合、腭侧根和远中颊根融合、近中颊根和远中颊根融合 3种情况;第3种为单根型,即 3根完全融合为 1个根[2],包括 3根依次融合成桶状、3根完全融合成单根状2种情况。
1.2.2 牙体外形测量 利用精确度为 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参考王惠芸[3]的测量标准确定测量近中颊部、远中颊部及腭侧部牙体全长以及各部分的冠长和根长,以及冠宽、冠厚、颈宽、颈厚。如有融合根的发生,融合部分取相同数值。每项指标都由两名专业医生测量,取平均值。
1.2.3 利用变倍体显微镜观察根尖孔的位置和数目 根尖孔的位置[4]共 5种,分别为根尖顶部、颊侧、舌侧、近中、远中。凡根尖孔的边缘在根尖顶者,即按根尖顶记录,不以根尖孔的中心为标准;凡根尖孔的边缘在根尖顶之外者即按旁侧记录,并测量根尖孔中心至根尖顶点的距离,即为根尖孔到根尖部的距离。根尖有双孔发生的分别记录。根尖孔的数目记录时要用 08号根管扩大针逆行插入检查,以防假根管口的记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以上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异系数。
2.1 第 2磨牙外形 213颗离体牙中,3根 108颗(50.7%),双根 72颗(33.8%);腭侧根和近中根融合以及近远中颊侧根融合发生率分别为 15.5%和18.3%,未见远中根和腭侧根相融合的双根型。单根 33颗(15.5%),其中 3根依次融合成桶状占8.5%,3根完全融合成单根状占 7.0%。牙根各项指标测量结果见表 1。
2.2 根尖孔位置和分布情况 根尖孔的位置并非都在根尖顶点处,偏离比例为 56%,偏离解剖性根尖顶的平均距离约为 1mm。见表 2、表 3。
表1 牙根各项指标测量结果(mm)
表2 上颌第二磨牙根尖孔的定位测量[个(%)]
表3 根尖孔距离根尖顶点的距离(mm)
3.1 上颌第 2磨牙牙体外形观测的结果和意义磨牙由于功能复杂、并受到多个方向的颌力推挤,故为多根结构。上颌第 2磨牙除了 3根形态外,还有融合根形态,表现为双根型和单根型,所以临床拔牙时遇到融合根形态的牙齿时,可适当施以旋转力,以加速牙齿脱位时间。但是由于融合根表面有深陷的沟槽,限制了牙根在垂直轴上的充分转动,所以要在牙齿充分松动以后试探性地给予旋转力,不能暴力旋转。本研究显示各测量值与王惠芸[3]1959年做的我国人牙的测量结果十分接近。尽管王惠芸主要测量的是江南一带居民的牙齿,但是两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说明我国人牙体解剖外形在不同地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根长测量结果中显示腭侧根长最长,3根根长的变异系数中以腭侧根长变异系数最小,说明腭侧根长稳定、个体差异小,所以在行上颌第 2磨牙桩冠修复时,尽可能地把主根桩放在腭侧根管内。在所有数据中,远中颊侧冠长变异系数最大,说明远中颊侧冠长个体差异最大。
3.2 根尖孔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根尖孔位于根尖顶部的为 44.6%,其余将近56%的根尖孔在根侧发生,这与王晓仪等[5]的研究结果相近。根尖孔的位置并非都在根尖顶点处[6],偏离的距离各根基本相似,约为 1mm,所以 X线片显示根尖并不都是根尖孔所在处,再加上根尖狭窄与根尖孔的距离,使得根尖狭窄与 X线片根尖顶点间的距离明显增大。因此,在测量根管工作长度时应将 X线片与根尖定位仪结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由于根尖孔大部分都位于根尖顶的旁侧,所以我们在进行根管预备时,要将根管扩大针或根管挫预弯,必须注意向各个方向探寻,以防侧穿。由于根尖孔与根尖的位置关系在 X线片上较难看出来,所以提示临床的恰填并不是指在根尖部,而是在根尖孔的狭窄区为止。
综上所述,上颌第 2磨牙的牙体形态复杂,在口腔内位置靠后,操作视野和空间小,这为其牙体牙髓牙周病的治疗带来困难。只有充分掌握其牙根形态特点,并了解可能存在的变异,才能更好的进行治疗。
[1]李健.上颌第二磨牙的形态学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1):74-76.
[2]周道鹏,谢华,华周,等.上颌恒磨牙根管系统形态学比较[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4):324.
[3]王惠芸.我国人牙的测量和统计[J].中华口腔科杂志,1959,7(3):149-155.
[4]高燕,凌均鄏,胡晓莉,等.上颌磨牙近中颊根的根尖孔位置及临床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4,25(6):577.
[5]王晓仪.现代根管治疗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1-252.
[6]季梅,林志勇.下颌第二磨牙 C形根管系统诊断方法的验证[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08,1(5):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