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开民
苹果能否再续传奇?
文/许开民
苹果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
Pod、iPhone、iPad……苹果,打造了一个个新时代的IT神话!苹果iPad要在网上预定才买得到;人们不惜冒雨通宵排队购买苹果产品;苹果很少主动发新闻稿但全球媒体追着热捧……
在过去的10年,苹果验证了如何去创造真正惊人的增长,以致颠覆了一个又一个产业:消费电子,唱片业,电影产业……
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个10年前濒临绝境的公司脱胎换骨,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波士顿咨询服务公司调查了全球各行业的940名高管,其中有25%的人认为苹果是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在每十亿分之一秒都在变化的行业里,苹果公司总是不停地革新,竞争者似乎只是在追赶。
苹果的成功,在于其永不止步的创新。每当有重要产品即将完成,苹果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正是乔布斯这种对人性的敏锐感觉和对“美”毫不妥协地追求,让他的产品具有慑人魂魄的力量。苹果每次推出的新产品,都会有意无意地改变一个产业的格局和商业模式。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创新标准,使苹果达到了一个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苹果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人文层面与营销层面的综合创新。苹果公司致力于在所有服务端提供一种整合的、创新的预期客户体验,这一理念深深植入该公司做的每一件事。苹果的创新理念相当简单:“将每种科技发挥到极致,既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知道如何使用它。”
科技不应该是实验室里的东西,而应该是能让消费者激动和感动的商品,而乔布斯所追求的正是“从外形、触感到整件产品的运作都能够触动使用者的情感、与使用者‘心意相通’、让所有使用者都产生难忘体验”的效果,抓住人们心底深层的需求。
苹果创新性在于它实现了产品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将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计算机的苹果”,迅速复制为“娱乐的苹果”、“内容的苹果”和“手机的苹果”……经历十余年的痛苦磨合,创新已与苹果融为了一体,苹果的创新成为人人皆可得见,却始终难以模仿、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种路径依赖的惯性,推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
谁是你最敬佩的人?有记者曾针对一些中国企业家做过这样的调查。这些或高傲或刻意低调的中国企业家们都会提到一个名字——斯蒂夫·乔布斯。“他光芒万丈,高山仰止。可是,这并不妨碍我在精神上向他寻求支持。”(田溯宁语)别怪他们没见过世面,成就辉煌如比尔·盖茨也说此生最尊重的人不是他自己,不是巴菲特,而是他视为此生唯一劲敌的乔布斯。
在美国风险投资的历史中,苹果公司较早展示了风险投资的不同凡响。1976年,两个20多岁的青年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微机(苹果Ⅰ号),受到社会欢迎。后来,风险投资家马克首先入股9.1万美元,创办了苹果公司。从1977年到1980年3年时间,苹果公司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亿美元,并于1982年跻身全球500强之列。一家新公司在5年之内就进入500强大公司排行榜,苹果公司是首例。苹果随之进入了它的辉煌时代。
但在之后的发展中,苹果公司一直坚持其封闭性和软硬件的捆绑销售,加之Lisa数据库和AppleIie的研发失误,及IBM个人电脑的强力冲击,苹果开始在市场上节节败退。1985年9月17日,乔布斯无奈辞去董事长一职,黯然离开他深爱的苹果。
乔布斯离开后,苹果公司业绩一路下滑,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也许是割舍不掉的苹果情结,也许是昔日梦想的未竟,1997年,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再次成为苹果CEO。随之,乔布斯着手对苹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败为胜”行动。他摈弃前嫌,与微软缔结“世纪之盟”,达成战略性的全面交叉授权协议。1998年,苹果推出新电脑——iMac。其半透明的外壳,发光的鼠标,红、黄、蓝、绿、紫5种颜色,一扫当时电脑千篇一律的灰褐色。一时间,iMac所向披靡,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话题。随后,苹果公司推出了iPod、iPhone……最近,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的第4代智能手机iPhone4,在全球范围吸引的关注度热烈空前——那颗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
2010年5月26日,苹果终于登上了纳斯达克的顶峰,超过微软,称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企业。在过去的10年,美国IT业界风起云涌,而苹果公司却能始终引领市场新潮,可谓风光无限,有媒体甚至将这10年誉为苹果公司的10年。
展望下一个10年,乔布斯也许会这样问自己:在创造了1500亿美元的股东价值,改变了电影、电信、音乐、计算甚至零食和设计等行业之后,他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最近,乔布斯再次将自己置于竞争的风口浪尖,转战智能手机系统,对手是谷歌和Adobe。
如今,站在巅峰的苹果辉煌无比。乔布斯认为,凭借iPhone、iPad以及独特的发行系统取得了一定优势,再辅以iAd,他已稳操胜券。但是,冥顽不化的封闭让苹果丧失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合作的长久耐心,苹果并不是没有麻烦,或许颠覆者已经在路上。这场战役将如何发展,苹果能否再续传奇,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