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农户经济行为转变对湿地影响的研究——以湖北网湖为例

2010-09-04 03:16汪维栋程东来李佑铭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23期
关键词:湖区湖泊农户

汪维栋,程东来,李佑铭,柯 浩

(1.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湖泊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也在加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湖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湖泊面积缩小、生物资源减少、过度垦殖、城镇化加快、环境形势严峻等。因此,湖泊地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强对湖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农户是湖泊湿地开发利用的主体,其经济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对湖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农户经济行为的研究对湖泊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农户经济行为是指农户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达到一定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农户的生产投资行为、消费行为、储蓄行为、择业行为等[1]。笔者以湖北省阳新县网湖地区为例,对其周边五爪咀、网湖村、明港村等村庄的100个农户进行调查,通过了解网湖地区的农户经济行为状况,对经济行为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以微观的人地关系研究来探讨宏观的经济活动政策。

1 研究区域概况

网湖湿地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境内,地处幕阜山脉向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带。其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 29°50′,总面积 20 495 hm2,属浅水型湖泊。2006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湖区地质地貌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珍惜濒危物种繁多。但由于近年来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网湖被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围网养殖、采挖蚌壳、农业围垦、无序放牧、乱捕滥猎、非法投毒等人类活动使湖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面临锐减的威胁。因此,研究分析网湖湖区农户经济行为,评价其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对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户经济行为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2.1 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

由图1可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网湖湖区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呈上升趋势。从结构来看,由于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外出劳务所得收入处于第2位。外出劳务收入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从1989年的4.2%增加到2009年的29.5%,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却在不断减小。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尽管这些年政府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但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农业生产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城市对农业人口则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受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影响,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比以前减少。这些因素导致了外出劳务人口的增加,进而导致外出劳务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比重的增加和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的减小。又因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农户本地劳务收入也有所提高。

图1 被访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

2.2 农户家庭人均生产支出情况

农户的生产支出与农户的收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农户的生产支出越多,所得的回报也就越多。从图2可以看出,1989~2009年网湖湖区农户人均生产支出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农药的使用和人为的捕捞,青蛙、益鸟等不断减少,而害虫却对农药产生抵抗力,导致病虫害频发。又因农田的长期耕种,肥力下降,农户为提高单产而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农户在农业方面的支出高于其他方面的支出。随着围网养殖面积的扩大,渔业方面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另外,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户在服务业方面(如农忙时雇工、选择机械作业、咨询专家等)的支出也在缓慢增加。

图2 被访农户家庭人均生产支出情况

2.3 农户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变化趋势相同。在所有的消费类型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文化服务消费也在大幅度提高,说明人们开始重视科学,尊重知识。

表1 农户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元)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减小,这便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而食品消费与总消费的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贫困地区恩格尔系数高于富裕地区。图3显示,恩格尔系数曲线呈下降趋势。湖区农户恩格尔系数1989年为0.63,农户生活处在贫困之中,2004年恩格尔系数降为0.5,农户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恩格尔系数降为0.45,农户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图3 被访农户家庭恩格尔系数

近20年的发展表明湖区农户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其原因除了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外,农户自身的努力也不容忽视。比如,农户在收入最大化目标下根据自身条件(资金、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决策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组合,形成部门间要素合理配置;农户在农业内部根据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据成本选择农业生产组合(农、林、渔等),努力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安排以及不同作物用地的安排趋于合理化。

2.4 农户家庭人均出售主要农副产品情况

过去由于市场经济不景气、交通通讯不便、农户对市场信息相对闭塞以及农户观念保守等原因,导致农副产品难以销售。大量农副产品尤其是经济作物仅供自家消费,消费不了的也只能烂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交通通讯的改善、农户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农户市场观念的建立等,农副产品开始走向市场。

如图4所示,湖区农户家庭人均出售主要农副产品量大体上在逐年增加(1998年因水灾而使农业减产,进而使农户出售的农副产品量减少)。从近几年来看,湖区农户的经济作物产品出售量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表明湖区农副产品商品化率越来越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农户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加大了农户的市场参与度和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图4 被访农户家庭人均出售主要农副产品情况

2.5 农户家庭储蓄情况

受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不可预见性和生活水平的相对落后性以及传统消费观念的综合影响,我国农民普遍具有储蓄习惯。在被访农户中,94%以上的农户有储蓄,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子女教育、建房、看病、投资。其中用于子女教育和建房方面的储蓄占多数。

2.6 农户就业意向

过去由于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民的故土情结,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绝大部分农民在家务农。而随着政府对户籍管理的放宽以及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在对湖区农户就业意向的调查访谈中,有45%的选择在家务农,这部分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因年龄高,体力差,抗风险能力弱而留守在家;有24%的选择本地劳务兼顾家庭生活,这部分农民大多为壮年,因家庭负担等原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兼业性;有28%的选择外出劳务,青年农民占了大部分,他们因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以及城市的强大吸引力而选择外出。

3 农户经济行为对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通过调查,网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稳步提高。这主要是湖区农户经济行为模式的转变,农民追求高收入的结果。尽管农户转变经济行为模式,追求更高收入和更好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合理的、必然的,但是,从网湖地区现阶段的现实环境来看,农户经济行为模式的转变造成了湖区环境恶化,农户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深层次冲突,影响湖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农户生产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农户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2]。随着农业生产开始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了在短时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多数农户都选择扩大生产规模,如围湖造田、开垦农田、过度捕捞等,大量增加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从而导致了湖区湿地动植物资源和物种减少,水体、土壤严重污染,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有些不法农户在利益的驱使下,在湖区乱捕滥猎,非法毒杀珍稀物种。这些都对湖泊湿地和农村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另外,近年来由于围湖垦殖,湖区得以控制的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回潮的迹象[3]。

3.2 农户生活环境改变

农户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生活环境[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的消费品和消费理念不断地涌向农村,丰富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村环境造成了破坏。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容易降解且有害的工业产品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是长期性的、巨大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也相当简单,如焚烧、填埋等,对湖泊地区的大气和土壤污染严重,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一些农户大规模修建住房,占用大量耕地,浪费土地资源,对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3.3 农村人口过度外流

农户的从业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环境的发展[2]。随着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拉大,城镇地区拥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农户认为在短时期内增加收入的最有效途径是外出打工。这就导致了农户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大都转向城镇,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部分地区的农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户与湖泊湿地的联系逐渐断裂,湖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缺乏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支持。

3.4 农村土地大量流失

近年来,湖区的乡镇企业开始兴起,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一些乡镇企业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对湖泊湿地的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造纸厂、锰厂等,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大多数农民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仍主张在湖区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以获得一定的土地征用补偿费和就地进企业务工的机会。

4 促进湖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湖区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户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自觉的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通过科技创新和知识下乡等手段加强湖区劳动力的培训。这样既可以留住农村劳动力,也可以促进湖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湖区生态环境。

4.2 充分发挥湖泊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模式

禁止过度捕捞、围湖垦殖等不合理行为,改变过去单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改善湖区农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生产产业链,这样既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根据当地湖泊的实际情况,利用湖泊丰富的资源,发展湿地观光休闲旅游业,如湖泊观光、垂钓、农家乐等。

4.3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保护湖区生态系统

禁止乱砍滥伐,退耕还林,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系统,以改善局地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有机肥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湖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4 建立完善的地方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法律是最有力的强制措施。建立起有效的湿地法律、法规和政策,使湖区保护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实现对湖区的法制化和政策化管理。如实施一些人口、土地、税收、价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禁止过度捕捞、围湖造田,减轻湖区的人口压力,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实现湖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湖区农户的湿地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多种有效措施,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农户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普及湖泊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户的综合素质和环保意识,从而增强农户对湖泊湿地生态保护的自觉性,使越来越多的农户积极参与到湖泊保护的队伍中来。

[1]赵 石,包喜利.影响农户经济行为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农业,2003,(6):21-22.

[2]赫晓霞,栾胜基.农户经济行为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15(2):377-380.

[3]卢 松,陆 林,凌善金,等.湖区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62-768.

[4]郭范顺.辽宁省农户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53-6155.

[5]卢 松,陆 林,凌善金,等.人类活动对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影响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1):65-71.

[6]陈飞翔.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基于四地农户访谈的分析研究 [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4):61-64,69.

[7]刘 霞,周洪兵.农户经济行为合理化的标准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1):31-35.

[8]彭有轩,熊汉锋.湖北省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3):50-52.

[9]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湖区湖泊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奇异的湖泊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