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绿色农药”离我们有多远?

2010-09-04 03:39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化学农药农药绿色

世博会上确保食品安全

上海世博会引来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可是在横跨上海一年中的最热时节,如何保证食品安全,让宾客们在吃饱的同时“吃好”,却是主办方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上海市在郊区设立了6万多亩的世博蔬菜特供基地,可日供蔬菜1.4万吨。主管单位除要求特供基地将用药程序细化外,还特别严格限制了用药品种。在给特供基地下发的用药品种目录中,“绿色农药”占据了很大比例。同时,为鼓励蔬菜生产者使用“绿色农药”,上海还对“绿色农药”进行了全程补贴。

“这是一种专治叶蛾的生物药,可以当天打药当天采收,一小瓶可用一两亩菜田,但只要几元钱。”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塘湾村梁昌友介绍说,他来上海种菜已有10年,眼下种7亩地,每天有小青菜等10多个蔬菜品种上市。为了保证蔬菜无农药残留,他早就开始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农药”,以通过严格的检测。“绿色农药效果好,没有残留,买的人都放心” 梁昌友高兴地说,唯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绿色农药”的价格比普通农药贵很多。没想到,政府如今对“绿色农药”进行大幅度的农药补贴,药品价格比市场价足足便宜了50%,“那我们就更愿意使用绿色农药了”。

据了解,闵行区今年拿出500万元对菜农进行“绿色农药”补贴,整个闵行区5 000多户蔬菜种植散户都能以半价买到各类“绿色农药”。这样一来,菜农每亩菜田每年农药成本减少250元以上,且“绿色农药”也降低了生产风险,农民使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杀灭超级害虫显威力

什么是“绿色农药”?和普通农药不同,“绿色农药”是指对人类健康安全无害、对环境友好、超低用量、高选择性,并通过绿色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农药。

这样的“绿色农药”杀虫效果好不好?连剧毒农药都不一定管用的害虫,“绿色农药”能管用吗?宁海县长街镇辣椒专业户林立松就亲身体验了一把“绿色农药”的威力。不久前,他的100亩辣椒园遭遇了被称为“超级害虫”的B型烟粉虱的大面积侵袭,喷施了好几种进口农药都没用。后来试用了一种新型农药后,奇迹发生了:大棚内90%以上的B型烟粉虱被消灭了。“多亏它,不然我的辣椒园会被害虫全啃掉。” 林立松说。

这种新型农药是国内防治B型烟粉虱效果最好的“绿色农药”,叫矿物油微乳剂,是以石油为原料,通过二次乳化制成一种农药,喷洒后能形成一种极稀薄的乳膜将害虫的气孔堵塞,使其窒息而死。这个发明成果已经通过了中科院下属北京有机农业技术发展中心、浙江省农科院等权威部门检测,在重灾区试验中防治B型烟粉虱的效果达到95%。以前,一直从事B型烟粉虱研究的浙江大学刘树生教授认为目前尚无对付这种“超级害虫”的特效化学农药,但在宁海实地考察后,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从已有的试验结果看,这种绿色农药的防治效果确实非常理想”。目前,矿物油微乳剂已推出第二代产品——依靠纳米级的药剂粒子穿过害虫表皮进入细胞组织,杀死害虫。

新产品引关注

近几年中国农药行业正在重点发展替代高毒杀虫剂新品种、新型水田和旱田除草剂、水果蔬菜用杀菌剂和保鲜剂,科学发展“绿色农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据了解,“绿色农药”多由从生物体内提取的有效物质、活性物质组成,或是生物源的合成农药,主要分为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三大类型。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未来“绿色农药”的剂型将向四个方面发展:水性化——减少污染,降低成本;粒状化——避免粉尘飞扬;高浓度化——减少载体与助剂用量,减少材料消耗;功能化——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在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药高层论坛上,“绿色农药”的开发与推广成为与会代表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与会专家认为,与目前已经顺利推广的“绿色农药”——阿维菌素、吡蚜酮、爱苗、有机硅助剂等相比,即将上市的新品种更加引人关注。新产品一旦上市,将凭借高效、优质、安全的优势迅速取代已有产品。这些产品包括:

苯嘧磺草胺(商品名:快克达):正在全球登记的一种最新氮茚二酮类除草剂,适用于多种种植制度和非耕地,在苗后、或苗前使用防除双子叶杂草,其登记资料于2008年1月交给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审查,此产品也会在美洲、亚洲和欧洲进行登记和使用。

苯唑草酮(商品名:玉可安):国外企业开发的一种全新活性成分,属于吡唑啉酮类,是一种新型苯基丙酮酸酯双氧化酶抑制剂,能有效防除玉米地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是一种广谱苗后除草剂。

哌虫啶:新型高效、低毒、广谱的新烟碱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效达94%以上。可广泛用于果树、小麦、大豆、蔬菜、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害虫的防治。对稻飞虱等有良好防治效果,同时环境相容性好,在当今吡虫啉抗性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该药剂极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新颖杀虫剂。

唑菌酯和唑胺菌酯:国内研究机构于2003年成功发现了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唑菌酯,在对唑菌酯进行结构与活性关系的优化中,发现了具有优异内吸性的杀菌剂唑胺菌酯,其中唑菌酯已获准临时登记,唑胺菌酯正在办理临时登记中。

乙基多杀霉素:国外企业开发的刺糖素类杀虫剂,可用于防治鳞翅目、潜叶蝇、蓟马等害虫。2007年获得美国环保署降低风险农药注册登记,乙基多杀霉素(商品名:艾绿士)60SC于2009年5月在中国获得登记,防治甘蓝小菜蛾。

推广路上遭冷落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有10亿吨左右的庄稼毁灭于病虫害,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20%~30%。农药自发明以来,一直在农业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正是化学农药的使用,造成农药残留、动物畸变、危害人类健康,这也是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时,高毒农药还影响到施药者的生命安危,每年因喷施农药导致的中毒事件达5万~7万起。

使用高效安全的“绿色农药”显然能有效解决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然而市场调查却发现,“绿色农药”的普及并不理想,人们似乎还未做好接受“绿色农药”的准备。

“什么是绿色农药?听都没听过!”一名农资店售货员对“绿色农药”甚至闻所未闻。而知道“绿色农药”的某经销商则反映,由于价格比一般的化学农药贵不少,农民少有问津,今年索性就没进货了。“什么绿色不绿色,能杀虫就好!我可上过当!”采访中,一位正在挑选棉种的农民气愤地说。去年7月中旬,他种的3亩棉花棉铃虫危害严重。他到镇“庄稼医院”购买了“绿色农药”混配灭杀,喷施后几天不见效果,便又购买高毒农药喷施,最终因延误治疗时间而导致棉花减产。

国家大力宣传倡导使用“绿色农药”,政府也充满热情加大投入搞研发,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绿色农药”在市场上却障碍重重,遭到冷落,其症结何在?市场分析认为:

其一:生物杀虫剂的药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破坏害虫肠细胞而致其慢性中毒死亡,作用和见效时间慢,多数在施药后三四天才见反应,与农民“药到虫死”的用药习惯不同。缺乏”绿色农药”基本使用技能成为制约”绿色农药”普及推广的第一道障碍。

其二:一些非法农药厂以高回扣推销质量低劣的”绿色农药”,致使市场上“绿色”、“无公害”招牌随处可见,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绿色农药”的声誉,打击了农民使用“绿色农药”的积极性,成为阻碍”绿色农药”普及的第二道障碍。

然而,这些仅仅是“绿色农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看得到的”表面问题,实际上,“绿色农药”研发力量薄弱,其良好的生态与安全性能不被市场认可,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企业角度讲,由于“绿色农药”的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和回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国内企业大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资进行产品研发。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少之又少,技术研发基础也很差。同时,投资研发绿色农药所需要的时间和财力,更让一般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国外创制一个新农药需投资1亿美元以上,并耗时10年以上。这一过程需要经过筛选各种化学结构,找出其中的有效部分,再进行多次试验,测试毒性和评估这种产品对人体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等多个环节。对这样一个耗时耗力又有极大风险的领域,国内企业很少愿意涉足。

从农民角度讲,昂贵的价格将部分想使用“绿色农药”的农民挡在了门外。在当前货丰价贱的市场形势下,农民为了提高种田回报率,必然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由于使用“绿色农药”成本高、见效慢,又不能增产增收,尽管具有无污染无残留的优点,在传统的“农药药性越强,杀灭效果越好”观念下,农民仍然更愿意选择价格低、见效快、残留高的化学农药。

从消费者角度讲,由于缺乏权威的认证制度,以及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绿色农产品目前还没有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愿高价购买打出“绿色”、“无公害”招牌的农产品。市场上鱼龙混杂的现象,令真正的绿色农产品虽质优却价不高。一些农民坦言,自己使用高价的“绿色农药”,别人使用便宜的化学农药,但产品销售价格却一样,使用“绿色农药”显然不划算。

发展期待政策支持

据统计,目前我国毒性较低的“绿色农药”在农药市场中所占比重很小,仅为2%~3%,而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占90%以上,销量遥遥领先。尽管如此,由于“绿色农药”的发展契合低碳经济理念,随着全民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农药”的普及必将成为农药发展的主流。

从全球市场看,化学农药下降,”绿色农药”快速增长。2005年,全球化学农药市场总额为267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1.1%的比例下降,到2010年将降至253亿美元;”绿色农药”市场却在快速增长,2005年为6.72亿美元,据预测,2010年将达1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9.9%。

从国内市场看,在去年农药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国”绿色农药”也有不俗表现。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理事长罗海章介绍说,2009年可以说是农药行业近10年来生产运行最困难的一年,市场萎缩,行业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在困难情况下,“绿色农药”发展迅速,去年现价销售产值达148.1亿元,同比增长21.8%,占农药总销售额的11.6%(不包括转基因作物),位居世界前列,利润总额9.9亿元,同比增长17.9%。

为加速农药产业“改朝换代”进程,有关专家建议,应由政府企业合力攻关,多管齐下。整个农药产业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及时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加大力度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

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十分重要,应加强对行业的规划、调控和投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等机构,与生产企业搞联合技术攻关。同时对使用“绿色农药”的农民进行补贴。

在农药市场准入方面,必须严格产品和企业准入标准,为“绿色农药”的市场推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促使一些不“环保”的产品退出市场。更严格地限制高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积极推广高毒农药的低毒替代品——“绿色农药”。

在技术普及方面,应面向农资经营户、种植大户、乡镇农技员,加大“绿色农药”知识的宣传、施药技术的培训。同时还需加强对粮食、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尽快健全无公害农药产品的监测和认证体系,打击假冒无公害农产品行为,保护“绿色农药”使用者的积极性,为“绿色农药”占据市场扫清障碍。

目前,中国已经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对环境安全农药新剂型的大面积产业化开发和推广。悬浮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乳剂、微囊悬浮剂、种衣剂等水性化农药新剂型的发展速度正在以10%~30%的速度猛增,我国水性新剂型制剂占全部农药登记数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2.6%发展到2008年的23.4%。相信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绿色农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猜你喜欢
化学农药农药绿色
绿色低碳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实现使用量零增长 省植保站组员参加国家』化学农药协同增效关键技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统计局:2013年11月我国化学农药产量同比增长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