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兰
“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参加革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0年代是一个“信仰压倒一切”的年代,当年,17岁的老李只身一人从老家浙江嘉兴来到东北。
那时的他真的是一个很勤奋、很努力的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其实以他的成绩可以进北大,但“哪里最苦,我们就扎根在哪里”的普遍信仰,让老李做出了这个让家人不愿接受的决定。
“东北的冬天真冷,那是来之前无法想象得出来的。尽管这样,毕业后还是留在了长春,因为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老李回忆说。
让老李没有想到的是:一呆就是一辈子。
今年老李76岁,糖尿病很严重,时常想到远在三千公里之外的兄弟姐妹,“但回不去,走不动了,呵、呵、呵。”老李继续回忆:“我一毕业就进了吉林省建设厅,第一个月工资46块钱,一个大男人不花什么钱,每个月都往家邮钱。不过,结婚后,日子很吃紧。”
婚后,老李育有一男三女,夫妻二人的工资勉强维系家庭开销。在最困难的年代,老李一家和所有家庭一样,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偶尔有点好吃的,则先可着儿子吃。
“嘿嘿,那时都重男轻女。”老李的儿子小李(虽然小李已不再年轻,但姑且这样叫吧)说。
到了小李这代,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变,老李一家已经有了两套房子。这两套房子是老李单位发的,以他的工龄、级别可分110平米,但那时的户型都很小,所以就分了50平米和60平米两套。
现在,老李祖孙三代住在60平米的房子里。“我结婚的时候,比我爸幸福得太多了,起码房子都是现成的。当然,这得感谢我爸。”小李说。
2004年,30多岁的大龄男青年小李结婚。这么晚结婚,不要以为小李找不到媳妇,而是太挑剔。
小李是一家建筑公司经理,管着几十号人,月薪3000元。这个收入在当地普通工薪家庭收入中算高的。
2005年,“小小李”出生。“花销每个月一下子多了1000多元,有点入不敷出。”一直做全职家庭主妇的小李媳妇——小段说,刚结婚时,一家三口月支出2000元左右,还有1000元存款,但儿子出生后,仅“尿不湿”和奶粉两项就有1000元。现在儿子上幼儿园,每个月交的饭钱、水钱、擦玻璃的钱、课外课的钱就有1500元左右。
关键时刻,老李出手相助。老李的“老保”1600元(现在涨到1800元)全部给了儿媳妇,偶尔需要大点的花费,老李也都一马当先。
其实,老李是个“富翁”。不过,他的“富”更多地体现在智商上。十多年前,老李存款仅2.5万元,如何钱生钱,琢磨了好一阵子,最后盯上了股票。经过近十年的买进卖出,老李的账户总额最高时达四十万元。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部被套,仅剩十余万。
“够我养老,不给儿子添麻烦就行。”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老李的愿望再普通不过。
“我最常做的菜是苦瓜,因为苦瓜中的苦瓜皂甙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小段是个孝顺的儿媳妇,由于小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不在家,小段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为老父和儿子忙碌着。
“我不担心我爸,他有我们呢,但我担心儿子,他们这代人竞争压力很大,为了我们老了不给儿子增添压力,我和小李已经买了保险,到老了我们自己照顾自己。”或许父母就是这样,不分时代、不分年龄,只一心为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