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2010-09-01 00:43吕友利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刘 斐,吕友利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刘 斐,吕友利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介绍了四川省地形地貌、人口与农业资源概况,分析了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和模式,提出了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

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问题

1 四川省农业资源概述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我国小麦、水稻、油菜籽、黄红麻、甘蔗、桑蚕、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处重要牧区和林区。盛产的林特产竹子、白蜡及中药材川贝、麋香、虫草等,银耳、生漆、毛竹等产品享誉全国。

四川全省土地总面积48.5万km2,其中平坝占9.23%,丘陵山区占55.63%,高原占35.14%。天然林及其他森林约1 920万hm2,造林约127万hm2,封山育林约43万hm2,退耕还林还草67万hm2[1]。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24.23%上升到26.62%,全省自然保护区从46个增加到90个。目前,已建立了洪雅、眉山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和珙县、温江、郫县、都江堰市等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全省已有水果、蔬菜、茶叶、粮食等绿色农业基地20万hm2,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达到400多万户,绿色食品产量达到13万t;还有170多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涵盖了农牧业各个领域。四川是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水电站。四川省除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小部属黄河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流域。全省共有大小湖泊1 000多个,著名湖泊有邛海、泸沽湖等。四川北部的若尔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沼泽湿地区。水利资源和河川径流量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

2 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即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2]。

2.1 我国已有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3]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形成以下3种主要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1.1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这种模式在生产流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基本思想。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或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将农民集中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深入探索农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开发利用的新途径,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使原来的生态农业模式得以提升和整合。

该模式比较适应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地区。例如在我国西北、西南的生态脆弱区,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通过“山地种养结合”、“小流域开发治理”、“林间套作”等多种模式,发展小规模的循环农业生产。通过种养加三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值。

2.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广泛关注,以及各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缓解全球能源危机问题的主要途径,生物质产业引起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是将生物质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引入到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循环路径当中,寻求农林废弃物资源,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途径。在整个循环路径的物流中没有废物的概念,只有资源的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将污染负效益变为经济正效益。新疆石河子生态工业示范园[4]、甘肃省景泰生态县[5]、沈阳市苏家屯区循环农业生态园[6]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该模式比较适应于中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地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大,集中度高,其农业副产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资源总量丰富,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1.3 循环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借鉴北美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国内各种生态示范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充分考虑到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特点和最终建立农村清洁社区的目标。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7]、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多功能联动的农业园区模式[8]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根据我国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园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实践经验,系统归纳每个典型模式的特点和取得的成效,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农业循环模式包括以下4种类型:(1)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粮食主产区);(2)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特色产业基地);(3)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保护区(农牧交错区);(4)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旅游区(经济发达地区)[9]。

该模式比较适合我国东部沿海农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及特色农业生产区发展,这些地区都有自己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提高整个系统的服务功能是循环农业园区模式发展的根本目标。

2.2 四川已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近年来,四川各地在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现有农业科技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发展与整合四川的农业优势产业,实现示范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按照自己的意愿,着眼长远,兼顾眼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厘清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农业生产现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不仅仅考虑延长产业链、增加总产出,更多的是考虑产业链条要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减少了投入总量,使得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为此形成了一些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和示范园区。

2.2.1 以农户为主体,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内江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项目为载体,并把农业循环经济落到实处,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目前,已经建成农村户用沼气示范园1.5万户。主要围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以猪—沼—果、猪—沼—蔬等循环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秸秆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实现治理养殖业污染,开发利用沼气可再生资源,达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取得三个效益统一。

2.2.2 庭园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示范园区

围绕新村建设,由内江市中区农业局组织实施,市多经站配合完成的庭院经济及优质果蔬高产示范园区,主要在示范园区内展示庭园经济模式,完成优质水果和蔬菜的高产示范栽培333.3 hm2,庭园经济200户。引导农民正确选用水果及蔬菜优良品种,实现庭园经济,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2.2.3 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园区

由资中县农业局组织实施,市植保站配合完成的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园区,主要通过用药时间、用药量的控制,结合生物防治等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防治效率,实现低投入、低污染、高品质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园区内不用长效和高残留农药,确保农产品品质,实现病虫综合防治达80%以上,农业产量提高15%~20%,农药投入降低10%。

2.2.4 立体循环经济利用模式[10]

成都市金堂县赵镇发展果、草、畜禽、食用菌的有机结合,不仅可向社会提供大量生活必需食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可互为利用构成立体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图1),其模式包括:食用菌立体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图2)和果—草—畜(禽)立体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图3)。几大产业结合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可有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还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达到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 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

3.1 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问题[11]

这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必须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即在政府、农民和企业之间谁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答案似乎很明确:农民和企业。但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经常有职能错位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尽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许多地方政府还是难以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有些政府官员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利进行限制和审批,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管理,习惯于直接的微观控制而不是间接的宏观协调,以致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职能错位。比如,在推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低价征用土地,忽视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向企业施加压力,忽视企业权益;为扶持企业,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给予优惠,违背市场规则;减税幅度过大,所减税种偏多,影响下一级政府的运行等。

中国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农民的选择得到尊重时,其积极性才能得到发挥,农村蕴藏的巨大潜在生产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系统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农民的意愿必须得到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不能发生职能的“错位、越位、虚位”,还必须做到“职能回位”,发挥其“政策引导职能、协调职能、调控职能和检查监督服务职能”,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四川发展农业循环经济“3个效益”的关系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它的顺利构建和健康运行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所以,作为经济学基础的“经济人”假设,同样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农业循环系统的基本假设。它主要包括以下3个基本命题:(1)“经济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们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2)“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3)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最后一个命题是“经济人”假设的核心。作为构建农业循环系统主角的农民和相关企业,其根本动力是成本—收益框架下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一旦农业循环系统建成,无疑会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正是政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所在,但绝不是大多数农民和企业所首要追求的。所以,政府一定要找准位置,切不可一厢情愿地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要考虑到农民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农业循环系统中顺势而为,充分挖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巨大潜力,推进农业循环系统的顺利构建。

3.3 四川农业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

四川省人多、可耕地少,随着人口增加、建设用地扩大、退耕还林(草),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不可避免。全省现有耕地人均不足467 m2,且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7%。另外每年约有18万hm2耕地被沙化、石化。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仍在部分地区不断扩展。土地沙化、退化加剧。全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3171m3,仅略高于全国平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且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全省农业生产布局极不协调,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由于中低产耕地比重大,生态功能低下,水土保持功能弱,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危害程度越来越大,且土流失严重。全省森林资源由于过量采伐,森林生态功能失调,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森林植被虽有所恢复,但森林总量不足,树种单一,林地中幼、中龄林的面积达46%,低郁闭林面积达32.7%,二者所占比重高达省内森林面积的近80%,而乔、灌、草立体配搭结构合理的森林不多,导致森林的拦水、滞洪、保土、涵养水源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较差。随着原始森林大量消失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缩小,珍稀物种逐渐减少。全省已有5%的生物种类绝灭,有10%~20%生物种类面临濒危境地。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影响到溪河湖库水生物的生存,不少溪沟鱼虾灭绝。

四川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一是农药使用量增大,有机磷高毒农药比重大。全省年平均用药量达8300t(含量为100),其中70%是杀虫剂,而杀虫剂中70%是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中又有70%是高毒农药,加之不合理使用导致残留残毒较高。二是化肥施用量大,且使用不尽合理,导致土壤板结、土质恶化,并通过农田径流造成水质污染。三是农膜普遍大量使用,而回收率很低,大量农膜残留造成“白色污染”。四是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严重。通过对水稻、玉米、小麦的监测,其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率高达52.25%,其中,大中城市郊区生产的农产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率高达84.6%。五是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肥水、网箱养鱼的泛滥,特别是秸秆焚烧既对资源造成浪费,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1] 方 杰,张 婷,刘应洪,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实现四川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6(06):96-98.

[2]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188.

[3] 杨贤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07(04):95-97.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规划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9-135.

[5] 姚学竹.景泰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及做法[J].中国农业信息,2006(01):17.

[6]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9-170.

[7] 刘 海.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04(01):48-56.

[8]吴志冲.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2004(03):19-21.

[9] 尹昌斌,唐华俊,周 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01):48.

[10]金堂县发展计划局.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镇立体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项目基本情况[J].成都经济发展,2005(10):75-76.

[11]何 东.论区域循环经济[D].四川大学,2007:163-164.

[12]何 东.循环经济是高级形态的区域经济[J].求索,2006(09):30.

[13]刘传晖,何 东,崔建勋.初论区域农业循环系统[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1):21.

[14]刘 斐,何 东.农业循环经济的特殊性及对策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7-78.

Present situation and key issues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 Sichuan

LIU Fei,LV Youli
(College of Management,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

This essay ma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Sichuan topography,pop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This essay also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s,and proposed key issues of Sichuan agricultral circular economy.

Sichuan;circular economy of agriculture;development mode;key issues

F049

A

1674-0912(2010)01-0025-04

2009-12-09)

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项目(CR0716)

刘 斐(1985-),男,江西南昌人,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