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前的“岜野山”人
——岜野山遗址与华南中石器时代

2010-08-31 04:15:02曾广春
生物进化 2010年1期
关键词:燧石野山石器

曾广春

万年前的“岜野山”人
——岜野山遗址与华南中石器时代

曾广春

说到广西,想必没有人不会想起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歌如泉涌的壮族姑娘刘三姐了。具有八桂大地之称的广西可谓人杰地灵。说地灵,是指广西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秀丽的山峰、奇特的地形和多姿多彩的溶洞。说人杰,是指这里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壮族儿女。

广西武鸣县地处广西中南部,中间为盆地,四周山峦环抱。北回归线从县境北部穿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早期人类生活的天堂。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先生就曾率人赴武鸣地区考察洞穴堆积,拉开了广西洞穴考古的序幕。他们在武鸣苞桥A洞、芭勋B洞和腾翔C洞等洞穴中找到了带纹饰的磨石、穿孔石器、有坑疤砾石和用砾石制成的砍砸器、尖刃器等石制品。由于伴随这些文化遗物出土的动物遗骸均为现生种,而文化层中也没有发现陶片和真正的磨制石器,因此裴文中先生认为这些遗址的年代应早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并定为中石器时代文化。他首次提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中石器文化期的论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或许是因为本人自小就酷爱历史科学和热衷探索自然奥秘的缘故吧,加上我老师是广西自然博物馆的第四纪旧石器专家,在他丰富的专业知识熏陶和殷殷教诲下,古人类制造的石器特别是旧石器如有神奇的魔力,深深吸引着我。老师说过,石器就是一把认识和感知古人类的钥匙,每座史前石器遗址都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学价值。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到岜野山石器遗址进行寻访,寻访我们的祖先在八桂大地上留下的一段传奇,从中领略石器散发出的浓厚文化内涵的魅力。

岜野山遗址的发现是我们长期野外考察的结果。在野外发现一个遗址并不是容易的事,除了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一定的野外观察经验,还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广西的石灰岩地区溶洞众多,几乎有山必有洞,这些洞为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家”。但有洞并不代表就有人类遗存,盲目的寻找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在岩溶山地探寻史前洞穴遗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地貌环境。一般而言,古人类会选择一些洞口高大、日照充足、凉爽干燥且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溶洞作为自己的“家”,而周边山地则以宽阔的红土丘陵和岩溶山区交界居多,此外“家”附近必定有河流或湖泊水塘存在:这样既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也确保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我们在野外考察洞穴时,一般会遵循这样的原则,岜野山遗址就是一个运用此原则发掘成功的典型例子。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文化遗物

岜野山石器遗址位于南宁市郊武鸣县城东北约12公里的陆斡镇覃内村以南的岜野山,遗址就在山腰处。岜野山是一座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孤立岩溶石山,海拔高约310米,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岜野山是当地壮族老乡的称谓,壮语称山为岜。山周围为较为宽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其北面为低缓的红土丘陵,在地貌上属于岩溶峰丛平原。东北方向300米左右有香山河自东北流向西南。从遗址周围的地形地貌来看,这里的确是当时古人类良好的居住地之一。山的周缘均为比较陡峭的崖壁,植被茂密。遗址洞口朝北,高出地面约20米,是一个半隐蔽岩厦状的裂隙洞穴。在洞口处的平台上堆积有约2米多厚的文化层,胶结坚硬,其中含有大量的软体动物介壳,以及石制品、灰烬、烧骨和动物化石等。在洞内狭长的穴道表面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灰岩角砾,而许多石器和动物遗骨也搀杂其中,几乎俯首可拾。在洞内巷道两侧石壁上,也或多或少地分布着含螺壳的文化堆积。看情形当时的人应该是以洞口的平台作为主要的栖居地,而洞内的巷道也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场所。

我们经过多次探察找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以石制品最为丰富,共约数百件,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只经过简单打击的半成品和石核断块以及脱落的石片等。制作石器的原料有两种:一种来自山上石灰岩层条带中的燧石结核剥片,主要用以制作小石器;另一种来自附近香山河边河漫滩上的砾石,主要用来制备较大型的砾石石器。砾石的岩性一般以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岩和火成岩等居多。而依据制作方法和工具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燧石制作的小型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其中有经过二次加工的较为精致的制品。加工方法除了常见的锤击法外,在加工精细的器物时还采用了压削法。因此,很多燧石小石器具有细石器的特点,器型有刮削器、端刮器、小石钻、雕刻器等,其中刮削器最多,后者又可分为直刃、凸刃、凹刃和复刃等四种主要形式。另一类用砾石制作的大型工具,则采用锤击法剥片打击加工,其中绝大部分为单面加工成形,只有少部分为两面或两端错向打击加工。除了相当部分是直接用砾石打制加工外,也有许多是在砾石上打下石片再对刃缘加工成器的,使用手法接近小燧石石器。砾石石器类别分为打击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和石锤等,这些打制石器总体制作简单粗旷,明显具有旧石器时代的遗风。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经过仔细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作为新石器时代最重要标志之一的陶片;出土的磨制石器和骨角器也极少,只找到了数件凿打加磨的残断的穿孔石器(一种原始农耕工具)和一件残骨锥,均磨制的粗糙不规则,显得较为原始。

此外,岜野山遗址内出土了众多的动物遗骸,其中洞口平台处的堆积物中富含螺蚌壳,经观察有很多被人工敲去了尾端。而哺乳动物多保存为残破的肢骨和零散的牙齿,石化较轻,几乎全为现生的种类。计有猪、牛、鹿、麂和熊等,其中绝大部分为食草动物,肉食类极少见,组成明显属于现代哺乳动物群,而与更新世晚期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显著区别。除了软体动物介壳和哺乳动物以外,还找到了一些鱼类和爬行类的碎骨。从发现的这些动物遗骸判断应是古人食后的残骸,可以看到当时的食物来源非常丰富,人类的生活模式为比较典型的捕捞、渔猎和采集。

二、遗址的文化特征与中石器相关遗存的关系

根据我们发现的石器和动物遗骸可以看到,岜野山遗址是一处很有意义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到目前为止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华南地区的史前时期洞穴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特别是距今5万年至1万年前后的遗址。这对研究探讨华南古人类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尤其是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过渡阶段的“中石器时代”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中石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60年代于欧洲提出来的,当时是指介于旧石器和磨光石器之间的一些工具,如燧石制的小石器等。中石器时代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过渡阶段,现在则是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它涉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农业起源等重大问题,对了解古人类的经济生活形态、生产技术和社会结构的演变意义非同一般。岜野山遗存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洞穴文化层以含螺壳的土状堆积为主,不含陶片。石器遗存分为两类:一是以打制的砾石工具为主,多施单面锤击加工;二是存在不少具有细石器风貌的小型燧石石器;磨制石器简陋粗糙,只有穿孔石器一种,为凿打加磨成孔的原始类型。此外,伴生动物群几乎全部是现生种类,不存在更新世晚期的中国犀、剑齿象等绝灭种。综上所述,岜野山遗址的考古特征最接近中石器时代,属于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早期文化发展序列中的过渡类型。岜野山的文化内涵与华南许多的中石器文化遗存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柳州白莲洞二期文化、广东封开黄岩洞、海南三亚落笔洞以及江西万年仙人洞等等。

就文化内容而言,柳州白莲洞二期遗存与岜野山最为接近。二者同样以打制砾石石器为主,加工简单,以砍砸器和刮削器居多,其风格似乎更多源于广西百色阶地的旧石器。穿孔石器均原始粗陋,器型不规整,为初次出现的农耕工具。然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两处遗址中均存在着占有较大比例的燧石小石器,都具有细石器特点,在器型和使用功能上也非常相像,这在邻近的诸多史前遗址里较少发现。根据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这两处遗址的砾石石器都源自华南地区的砾石石器工业传统,是本地区石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岜野山与白莲洞的燧石石器所具有的细石器风格,主要多见于华北地区,这应该是北方地区细石器文化因素南渐的反映。除了白莲洞一、二期外,这一时期明确存在的细石器遗存在广西地区还很少发现,因此岜野山数量众多的燧石小石器不仅证明细石器文化到达了桂中地区,同样也出现在了桂南地区,无疑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中普遍出现的简陋的穿孔砾石和具细石器风格的燧石小石器,这是与在岭南地区原始农耕活动起源相关联的。它们是原始农业萌芽的标志,也是由旧石器时代采集-狩猎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过渡、即中石器时代存在的标志之一。白莲洞二期文化遗存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万2千年前后,大约处在晚更新世与早全新世之间。国际考古学界将中石器时代的开始界定在以距今1万年前的末次冰期结束,也称为“冰后期”。冰后期的整体气候环境趋势是不断地变暖,环境气候的大幅变迁也迫使当时的人们改变了长期的以狩猎生活为主的传统,这一时期的白莲洞人和岜野山人越来越倾向于依靠水生资源如贝类和鱼类的捕捞和植物采集为生,并尝试新的生产方式,驯养动植物等,因此穿孔石器这样的农耕工具和针对捕捞渔猎的细石器工具的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中石器时代的岜野山人

中石器时代标志性的工具之一就是细石器,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坚硬、锋利的小型石刀片。在岜野山遗址里发现的燧石小石器,采用了类似于白莲洞细石器的“砸击”和“压削”制作方法。这些石器器型较小,证明了岜野山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比之他们的祖辈有了极大的进步,他们可以制造出石头、木头和骨头组成的复合型工具。将燧石石器嵌入木柄凹槽之中,制造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石镞等,这些工具有的与渔猎生产有关,如石镞和尖状器等;有的则与割剥兽皮、切断兽肉有关,如刮削器和端刮器等。细石器的广泛应用,使得岜野山人的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就渐渐发生了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渐过渡的,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岜野山人便由传统的狩猎活动为主转而依靠捕获周边河流水塘中的水生物如螺蚌、鱼类和爬行类,猎获以食草动物为主的哺乳动物和各种鸟类,并利用周围繁茂的植被采集多种多样的植物食品为生。岜野山人与其他中石器时代的人一样,由原来的猎人和采集者开始向最初的耕种者过渡转换。从遗址里出土的猪的遗骸判断,那不是野猪,也就是说,岜野山人很可能开始豢养猪。在华南地区,温暖的气候和优越的动植物资源可以使家庭或氏族群落保持稳定。这说明岜野山人已经开始生活在更大更稳定的群体之中,居住地也趋于稳固。

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利用火了。根据遗址堆积中保存的灰烬和烧骨来看,岜野山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火了。火的使用让岜野山人能够吃熟食,原先不易分解的坚韧粗糙的兽肉和植物根茎的纤维也可以为人所食,使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也随之扩大。熟食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还促进了古人体质的发展。此外,岜野山人用火来照明,驱除其居住洞穴的潮气以取暖。火还是人们狩猎的武器,可以驱赶野兽,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岜野山人还可以用火来制造工具。例如用火烤木材和竹子,制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用以制作工具和武器。

中石器阶段石器和火的充分应用,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也相应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岜野山人大规模的渔猎采集活动要求人们形成一种比较固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群,逐渐产生了与集体劳动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氏族群落。氏族是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主要依靠,无论是狩猎、捕捞和采集等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通过集体的力量他们才能在周围的地区活动,防止野兽的袭击。岜野山人依赖氏族群落共同劳动,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中石器时代氏族群落的产生,实际上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利用一些再生循环快速、不易枯竭的食物品种。而这种经济和栖居形态必然导致土地利用、资源开发、技术发展、栖居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生存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重新适应也直接促进了新石器时代的来临。

就象前面提到的,中石器时代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过渡阶段和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岜野山遗址的文化性质为我们探讨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建立华南中石器文化谱系提供新的线索和重要的对比资料。而且通过了解生活在大约1万年前的岜野山人,我们还可以窥探到这一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技术工具和社会结构的演变,这也许是岜野山遗址发现最有价值的地方。

book=42,ebook=22

猜你喜欢
燧石野山石器
燧石和棍棒
中外文摘(2021年10期)2021-11-12 04:59:17
燧石和棍棒
读者(2021年8期)2021-03-24 11:21:57
燧石和棍棒
意林原创版(2021年1期)2021-02-08 08:44:33
我忘了这是冬天
扬子江诗刊(2020年3期)2020-11-17 08:04:32
我忘了这是冬天
扬子江(2020年3期)2020-06-08 10:45:55
第二届燧石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文学教育(2018年12期)2018-11-30 06:32:08
瞬间
时代邮刊(2018年22期)2018-11-24 01:03:04
石器部落
石器部落
石器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