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永辉
建立大学毕业生『村官』培养使用长效机制的思考
文/赵永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2008年以来,盖州市共安置10名省委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如何建立大学毕业生“村官”培养使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已经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是农村高学历人才匮乏。近些年,农村虽然向高校输送了很多学生,但真正回乡就业的微乎其微;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高中以下学历是主体,不适应现代化、电子化办公。
二是大学毕业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欠缺。大学毕业生“村官”文化素质高、实践经验少,到农村工作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往往是眼高手低,思想准备不足,打不开工作局面,对工作缺乏激情和感情。
三是聘用期满后的再就业不明朗。受聘用体制的限制,在两年的聘用期里,对刚刚二十三四岁的大学毕业生“村官”来说,找个“铁饭碗”、成家立业是首要任务,很难扎下心来去想农村的工作。
四是大学毕业生“村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学毕业生“村官”是一个新生群体,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对大学毕业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待遇保障等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连续性的机制体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由市委组织部门统一对大学毕业生“村官”进行管理考核,建立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合同期满考核和定期组织交流汇报会相结合的大学毕业生“村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评定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优秀的可享受优先参选录用政策;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拔任用机制。
二是健全和完善培育机制。将大学毕业生“村官”教育培养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全方位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建立结对帮带制度,由乡镇干部与大学毕业生“村官”结成对子,面对面指导,使大学毕业生“村官”尽快成长。
三是健全和完善使用机制。以半年的培养为节点,提拔为副书记、副主任,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同时,积极拓展工作岗位,引导大学毕业生“村官”担任科普学校校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等职务,组织他们参与科学发展观宣传活动,参加“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锤炼他们的党性意识,激发他们励志创业。
四是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市委提出“三保”制度,即“保证交通安全、工作安全、食宿安全”,由乡镇、街道党委具体负责落实,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使他们能够留得住、住得下、干得好,实现以感情留人,以环境留人,以待遇留人。同时,积极保障大学毕业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和各种保险,并进行年度表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五是健全和完善活动机制。在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先做村民、再做村官”活动,要求大学毕业生“村官”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在半年的时间里对全村百姓进行逐户走访;必须主动参与每一户老百姓的大事小情;必须出任村党小组组长。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大学毕业生“村官”放下了“学生”的思想和“村官”的架子,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为他们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六是健全和完善发展机制。将大学毕业生“村官”作为独立干部群体,制定出台聘用期满后的政策,由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他们参加公考选拔,提高录用比例;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村官”通过选举方式留任村干部,自主创业,并给予优惠政策。要将录用为乡镇机关事业编制干部作为大学毕业生“村官”聘用期满再就业的底线。
一是大学毕业生“村官”发挥“村干部”作用,提升了村级工作水平。能够尽快适应农村的环境,熟悉本村的基本情况,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和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参与了村里的文秘档案、计划生育、扶贫帮困、农民医疗保险、房屋动迁、维修村路等重要工作,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年轻人的朝气促进了村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提升。
二是大学毕业生“村官”发挥“经纪人”作用,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村官”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本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项目,引导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积极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大学毕业生“村官”发挥“党员”作用,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大学毕业生“村官”高学历、年轻化的优势,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人才壁垒,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了一大批青年人才,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作者系盖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