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群,蔡玉军
(1.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论保护性训练理念
——以我国竞技体操项目为例
彭玲群1,蔡玉军2
(1.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运用逻辑分析法论证保护性训练理念的理论基础,并从宏观上探讨实施保护性训练理念应处理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结论表明:实施保护性训练理念须正确理解和处理体能与技能的关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保护性训练理念并不矛盾;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是实施保护性训练的主要依据;循序渐进地发展动作难度,是实施保护性训练的具体体现;需正确处理个人、地方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保护性训练;伤病;控制论;竞技体操
竞技体育激烈的竞争性驱使运动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极限,随之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伤病也变得司空见惯。中国体操队在备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提出了“保护性训练”的新理念,把预防损伤作为首要任务,为北京奥运会实现历史性的突破提供了保证。
近年来,优秀体操运动员因伤病退赛或结束运动生涯的事件时有发生。如 1998年,桑兰在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跳马热身时摔伤,颈椎错位,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2009年,程菲在跳马训练中右膝后十字韧带撕裂,被迫退出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等。
国家为培养运动员投入巨大,如果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半路夭折”或“昙花一现”,会给国家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体操运动员的培养周期约为 10年,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时间较长,如何减少运动员的伤病,延长其运动寿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保护性训练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家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体操中心”)对我国备战期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保护性训练理念是中国体操成功的法宝,为我国体操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训练理念是人们对运动训练本质及其影响运动训练多种因素的理解,是对极其复杂的训练过程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训练理念也可以被理解为训练的“世界观”或训练的“指导思想”,它从宏观上把握训练的方向,在总体上控制训练的过程[1]。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保护性训练理念的要素:
(1)贯穿于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全过程;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以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其竞技能力和延长其运动寿命为主要目的;
(4)以系统的科学训练为基础;
(5)以各种指标的监控为主要依据。
由此可将保护性训练理念定义为:为了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竞技能力,延长运动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实施各种监控手段,并根据监控指标系统、科学地安排训练,以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运动员个体持续发展的训练过程。
系统论认为,“系统无处不在,万物皆成系统”。运动训练也是一个系统,由训练的实施者——复合型教练团队、训练对象——运动员和信息三个要素构成。这三种要素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其结构可用图1来描述。
图 1 运动训练系统基本结构(据袁旦,1988)
控制论认为,控制存在于一切系统之中,系统是通过信息和反馈运动来实现对自己的控制的,控制过程就是信息通过“双向通讯”的反馈机制而实现的。这里的反馈,通俗的说就是施控主体把信息传输给受控对象以发生作用,受控对象又将信息作用的结果返回到施控主体,并对控制系统的再输出发生影响。在这种循环往返的闭环式系统中,信息内容不断更新,实现最佳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内的作用信息和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合理会直接影响训练控制的效果。倘若教练员的知识水平较低,对项目本质及训练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及之后的恢复,没有及时、准确地获得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将导致系统反馈机制失调,阻碍训练目标的实现。因此,克服反馈失调和重视反馈调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运动训练系统要发挥其功能,达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最终目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运动训练系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控制,以保证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处于良性、有序的动态之中,达到系统功能最优化[3]。保护性训练正是为确保训练目标实现而采取的非常重要的具体控制手段之一。
4.1 正确理解和处理体能与技能的关系
技能和体能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它们构成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部分[4]。虽然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诸因素存在互补的现象,但这种非均衡的互补是有条件和范围的。运动员一旦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之后,任何一方的滞后将成为阻碍运动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两者必须均衡发展。
无论是技能类项目,还是体能类项目,都必须技能和体能并重,才能有效地实施保护性训练,尽可能地避免重大伤病的出现。体操是典型的技能主导类项目,但运动员要完成整套动作必须以良好的体能作基础,否则,就容易受伤。同样,体能类项目也需要合理、有效、经济的技术,才能减少完成动作过程中的内外消耗,提高体能的利用效率。
中国男子体操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总教练黄玉斌采用“体能与技术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全面提升了队员的竞技能力,为在北京奥运制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根据新规则对运动员体能特征的要求以及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打破过去的训练常规,实行“一天单项多套”的新方法,即由一天练六项变成一天只练一到两项,而对所练的这一两项进行多套成套训练。既使运动员能够集中精力和体能完成单项成套,又提高了专项耐力,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多个项目连续作战打下了基础。
4.2 正确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保护性训练理念的关系
我国在较长时间的训练实践中,将“大运动量训练”等同于增加训练时间,单纯强调“大”和“苦”,打“时间战”和“消耗战”,训练形式化、表面化[5]。此种训练使运动员生理和心理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疲劳,不仅运动成绩徘徊不前,而且经常受到伤病困扰,运动员取得成绩后便成为“流星”,家长因此不愿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训练,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值得强调的是,“三从一大”的大运动量,应该包括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应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来确定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最佳组合方案,即“大运动量”要大得科学而又有度,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保护性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前述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保护性训练理念不但不矛盾,而且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运用该原则正是实施保护性训练理念的具体体现。
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体操队在正确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基础上,加强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专门成立监控小组,设计了一整套简易而又能充分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指标及其检测程序,使教练员能及时了解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状况,从而合理安排调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保证了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4.3 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监控
现代运动训练已变成一个可以在系统化程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因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监控是非常必要的。[6]实施保护性训练需要教练员及时、准确地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根据监控指标及时变更训练负荷和训练计划,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恢复方案,防止过度训练、过度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伤病的发生。可见,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是实施保护性训练的主要依据。
多年来,中国男子体操队清醒地认识到,伤病与课后的恢复是困扰运动员竞技水平保持与提高的一大难题。为此,在北京奥运周期内,体操中心极力打造以带训教练、体能及康复治疗师、科研情报人员、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等组成的复合型教练员团队,把对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作为实施保护性训练的主要依据,从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医务监督到心理咨询,全方位的为一线队员服务,发挥团队的合力,使得带训教练在安排和控制训练负荷方面游刃有余,保证了赛前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体操项目的训练具有极强的个体化特征,国家队教练员一直在不断探索,根据每位运动员各自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调整,保证了训练目标的顺利实现。备战奥运期间,高难度、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对体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训练疲劳后能够迅速及时地恢复和超量恢复,运动员才能以良好的状态继续新一轮的训练,其运动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4.4 保护性训练与发展动作难度的训练并举
2006年以来,FIG竞技体操新规则发生了重大变革,D分(即成套动作的难度价值)不封顶,E分 (即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从 10分起,最后得分可以创造世界纪录。[7]D分是竞争的基础,E分是获胜的关键。D、E分就像竞技体操的一把双刃剑,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两个分数都高,才能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力压群雄,克敌制胜。
在提高D分,发展难度的过程中,势必增加了运动员伤病的概率。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专项体能等作为基础,在发展动作难度时必然会遇到瓶颈。国家队选拔队员的标准是“全能型、无伤病、潜质好”。体操是一个成才周期特别长的运动项目,真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作为该项目的教练员,特别是基层教练员,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和钻研,努力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深刻把握体操项目的本质和规律,给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拔苗助长,造成运动员不必要的损伤,让优秀的苗子过早地夭折。
另外,在 D、E分两方面因素既定的情况下,成套动作的编排是否合理,对于节省体能、防止伤病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黄玉斌总教练的带领下,教练组根据每位运动员的特点,专门研究并确定其六个项目成套动作的难度、编排,为在比赛和训练中防伤病消除了隐患。
4.5 在重大比赛前要进行保护性训练
团体冠军是一个国家体操综合实力的象征,所以男、女团体这两块金牌的含金量是竞技体操项目 14枚金牌中最高的,乃“兵家必争之地”。团体决赛是各国运动员全能实力的竞争,单项型运动员在团体比赛中无用武之地。男子竞技体操六个项目中,自由体操、跳马是下肢主导类项目,鞍马、吊环、双杠、单杠是上肢主导类项目;女子竞技体操四个项目中,跳马、平衡木、自由体操主要是下肢主导类项目,高低杠主要是上肢主导类项目;所有项目下法的落地(或结束动作)都是主要用下肢来完成的。体操运动员的手腕和脚踝承受着巨大的负荷,是极其容易受伤的部位,除此之外,肩、腰及膝关节也是体操运动员容易出现伤病的典型部位。这些部位任何的重大伤病都将影响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全能型体操运动员。
伤病会破坏训练的进程,打乱最后的部署,最终将影响团体比赛排兵布阵,在与世界强队博弈的过程中处于不利位置。因此,男队在备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做了精心部署。一方面,体操中心与教练员、队医签订《防伤防病责任书》,以提高防伤意识,督促教练员将防伤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从实战出发,增强比赛过程中意外情况的预见性,商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策略的部署,并在备战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提高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8]
4.6 各级运动队及队员应树立保护性训练理念
对各省(市)运动队来说,四年一届的全国运动会是国内最重要的比赛,特别是像体操这样的项目,其竞争激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奥运会比赛。各地方队也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为了全运会过分地使用国家队队员(特别是已有伤病队员),以免出现新的伤病,而使本周期备战伦敦奥运会处于被动局面。杨伊琳在奥运之后因腰椎间盘突出动了手术,缺席了全运会预赛,广东女队因此在预赛中仅得团体第三名。虽然杨伊琳只是一个小手术,但为了运动员的前途着想,广东队毅然贯彻了保护性训练理念。
保护性训练理念及其做法作为对运动训练内在本质的一种理解,从宏观上指导竞技运动训练,并将在总体上控制运动训练的全过程。体操项目的保护性训练理念及其做法同样值得其他竞技体育项目借鉴。
[1]李小平.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力量思考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春时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浅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3]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4]邵斌等.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行为控制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钟秉枢,李少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6):69-73.
[6]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7]黄玉斌,邵斌等.体操新概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8]彭杰.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研究导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54-57.
Philosophy of Protective Tra in ing——Taking as an Example Chinese Athletic Gymnastic Events
Peng L ing-qun,Cai Yu-jun
(ShanghaiUniversity of Electrical Power,Shanghai 200433)
Logical analysis is employed in this paper to expound the theoretic base of protective training philosophy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implementing protective training.It isprov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mina and skill should be well understood and handled in implementing protective training,the training principle of"Three Subordinates and One Dominate"is not paradoxical to the protective training philosophy,monitoring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is the major basis for implementing protective training,gradual step-up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difficulty i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implementing protective train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national interest should be well handled.
protective training,injury,control,athletic gymnastics
G832
A
1001—9154(2010)07—0048—04
book=48,ebook=139
G832
A
1001—9154(2010)07—0048—04
彭玲群 (1975—),女,浙江瑞安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201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