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是由杨开城老师提出的,他认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有三个: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其中学习活动是其核心设计要素,与其他的要素形成明显的层次和从属关系,学习环境为学习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支持,知识传递是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设计结果,学习环境和知识传递不单独发生作用。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实体对象包括目标、主题和任务、活动流程和活动模式、监管规则、评价方法、角色分配、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等内容。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活动化;教学设计要围绕一个良好的学习活动展开;学习活动是教学系统间共享的基本单位,一个完整的、良好的学习活动要具有很好的移植性;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会尽量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是学习活动设计的质量的高低,而高质量的活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合理的活动步骤、随机的合适的分组分工、丰富的活动资源和明确的活动目标。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而且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说,我们的教师一般都没有经过教学设计方面的学习,达不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水平,也不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高脑力劳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种系统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来减少教师的设计负担,还可以获得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LAMS就为设计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学习活动管理系统(LAMS)是由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Macquaire University,AUSTRALIA)所开发的项目。采用了Java,XML和Flash相关技术,在技术规范上遵守IMS LD Level A。LAMS是一种设计、管理和提供在线协作学习活动的一种革命性的新工具,它提供给教师具有高度直观的视觉创作环境,用于创建学习活动序列,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一系列个人的任务、小组的工作和全班基于内容和协作的活动。
LAMS的主要特点:(1) 开放源代码,可以与LMS平台整合。(2)直观性,易操作性。LAMS平台提供活动工具很丰富,支持视音频的播放和ppt的播放,在新推出的LAMS2.3版本中包括了 Pixlr在线图形编辑工作、Mindmap和Video Record,大大减轻了教师设计网络课程的技术压力,实现了教学设计思想的显性化。(3)成果可共享、可重复利用。设计良好的活动序列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是可以重复利用的。LAMS可以将教师每次创建的活动序列记录并导出。打包导出的设计方案既可以在下一次使用时重新导入LAMS,直接在编辑区进行修改利用,避免重复劳动;又可以打包上传到LAMS,供其他教师交流下载。(4)活动过程可监控。LAMS平台可以记录和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监控功能区看到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从而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的不足。(5)学习活动序列的可生成性、灵活性、动态性。在学习活动进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预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通过拖放活动图标的方式重组和生成新的活动序列。(6)学习活动的可选择性。教师在LAMS中设计学习活动时,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活动构成一个可选活动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小组分工,选择不同的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来引导教学。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为LAMS的架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 LAMS又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一个可视化的互动平台,弥补现有的教学设计平台普遍缺乏交互功能的缺点。
现有的大多数教学设计成果都是用描述性的方式保存,可能不同的人阅读后都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就造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施部署工作只能由人工的方式进行。LAMS应用能够改变这个局面,我们能将教学过程的控制交给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我们之前设计好的活动序列,这就大大减轻了广大教师的工作量。
LAMS提供丰富的工具,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合适的工具从活动工具包里拽到创建空间,然后双击该工具可以进行编辑,这个过程都是简单的可视化操纵。
现有的学习系统体现更多的是学习内容的设计,对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很少体现,而且认为学习活动很难控制,学习活动之间的转接大部分是由教师提醒和控制的,系统很难实现。LAMS分为不同的角色,并且规定了角色进行活动结束的条件,实现各个角色的活动同步和下一个活动的进行。
只要学习活动的目的明确,设计者可以通过拖动调换教学活动之间的顺序,甚至可以重新创建新的活动,改变了以教学策略或教学模式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旦确定就不能更改的缺点。而且,教学活动还可以被保存后多次使用,或移植到不同的教学系统中使用。
我们以高中二年级《信息技术》中的一节课——《收发电子邮件》为例,在帮助学生更好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收发邮件的基本步骤,并且通过与课程内容及学习者的交互讨论过程来加深这个步骤的理解为活动目标,在LAMS环境下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美凤教授的研究结论,我们从确定活动的目的、分析活动的核心要素、分析活动的结构、分析中介、分析活动所处的环境、分析活动的发展性、分析活动的子系统和分析活动的矛盾这8个步骤,将《收发电子邮件》的学习活动序列确定如下:
表1 《收发电子邮件》的学习活动序列
序列 学习活动序列安排第五步 总结讨论,并提出新的讨论主题进行同步讨论。第六步 学生基于整个学习序列,就“收发电子邮件”写一份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内容的作业。
最后教师整理学生的报告,利用Excel排表在LAMS里面公布大家的讨论结果与学习过程等相关情况。
本节课学习活动流程设计如图1:
图1 图1《收发电子邮件》的学习活动流程图
登录进入LAMS学习平台,结合LAMS提供的工具,在创建页面中,拖动左边窗口中的活动模块,利用记事本、公告板、聊天和书记、资源和论坛、分组和评价等工具,再用链接将他们连接起来即可实现大的学习活动序列的搭建,再针对每个工具,双击即可进行具体问题、资源、讨论主题的设计。设计的结果图如图2:
图2 基于LAMS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总图
LAMS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工具,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使用这些工具,但是也不能滥用。很多教师在设计时爱在“共享资源”里多放视音频,如果这样的教学活动用在年纪很小的学生身上,学习者可能会久久沉浸在视音频带来的影响中,不能进行下一个教学活动。在能达到相同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选择使用较为简单的工具。例如:如果可以用公告板和共享资源都能实现的效果,我们往往会选择使用较为简单的公告板。在本案例中,我们在调查大家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联系的时候,采用“调查”工具、“论坛”等工具都可以达到了解学生使用联系方式的基本情况从而引出问题的目的,但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论坛工具,因为“调查”工具要设计一个调查问卷的形式,所以要花费精力设计调查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先后层次顺序,而选用“论坛”工具,我们只要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即可。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最主要的设计要素,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高低也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但是在LAMS的学习活动序列的设计中,需要有活动主体分析,活动主体、客体、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分析,活动主体与环境的分析等等,这些都是紧紧围绕学习者来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的。在进行本案例的设计时,我们在教学生申请邮箱时,可采用放一段申请邮箱操作过程的视频,但是考虑到高中二年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又具有一定探索精神的阶段,所以我们大胆的在教师演示一遍操作之后,给学生真实的操作环境,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自己探索,并分组以聊天的形式交流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要远比我们直接拿给他们好得多。
根据参与学习的人数合理地进行小组分组,一般是小组成员控制在5-6人;还要根据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所要进行的活动内容来决定以什么样的形式分组,是进行随机分组还是将有一定原有知识和无原有知识的学习者结合成一组。建议如果是开放性话题讨论,我们可以采用随机分组,如果是理科性或是操作性问题的讨论,就要采用后者的分组方式。本论文中的案例就是采用后者的分组方式,把有过使用电子邮件的学生和没有使用过电子邮件的学生组合在一块,没有使用过电子邮件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有过经验的同学求助,这样可以使初学者少走弯路,也有利于协作学习氛围的形成。
LAMS把聊天、论坛、在线绘图、问答等众多工具集合在一起,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可是要把这些工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灵活地使用,对教学活动设计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教学活动设计者先要对LAMS平台熟悉,对里面的不同工具的细微差别都要清楚,这样才能合理地选择不同的工具组织成特定内容的活动。比如:“聊天”与“聊天和书记”的使用将会有不同的效果。其次,有了工具,还要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知识的教师来把这些工具合理地组成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只是把很多的工具随便的堆积在一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所以,很多的时候设计者在赞叹LAMS工具丰富的时候,又在埋怨它界面的复杂、操作不易掌握。我们也在探索通过与其它LMS的整合,希望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学生面对着计算机独立学习,需要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计划、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将是以后探讨的课题之一。
[1]杨开城.论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一种范式和两种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2]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3]http://www.lamsinternational.com/resource/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
[4]http://wiki.lamsfoundation.org/display/lamsdocs/authoring
[5]吕巾娇,刘美凤.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