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中发现上海海关“江海南关”旧址

2010-08-17 12:31洪崇恩
上海城市规划 2010年2期
关键词:南关江海县城

洪崇恩

拥有近八十高龄的上海原“江海南关”旧址近日被发现。如何善待这幢老建筑引起社会人士关注。

在“拉网式”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上海发现多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中,位于今外马路348号的原上海江海南关(又称江海大关、江海常关)尤其值得重视。

虽经近八十年风雨,老“江海南关”的外表依然精美、体格仍相当结实,镶铁边的水泥楼梯、铸铁扶手、雕花栏杆,均可看出当年匠人的精湛工艺。问题是,此建筑附近正在进行旧区改造,如何使这幢中国现存历史最久、富有文化价值的海关建筑延年益寿、发挥功能,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格外关注。

附:上海江海南关沿革

唐朝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增加,西自波斯、阿拉伯,东自日本的商人往来不绝。在唐高宗显庆六年,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于广州创设“市舶使”,派专官充任,总管全国海路邦交外贸。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增设秀州华亭市舶司(今上海华亭),成为上海海关之始。元至元年间升为上海市舶提举司,成为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明中叶至清前期实行海禁,外贸中断。至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重新设立全国性的对外贸易机构,定名“海关”,取代了沿用数百年“市舶司”旧体制。

当时全国共设四海关,分别为江、浙、闽、粤海关。江海关最初设在今天的奉贤区漴阙,康熙二十六年移驻到上海县城宝带门内(今黄浦区小东门)。其主要辖区为当时江苏省境所有出海口,下设24个分卡,分布苏、松、常、镇、淮、扬六府和泰、通等其他地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限定广州粤海关一口通商,而设立于上海、厦门、宁波等其余三处口岸,只准停靠本国进出口船只,江海关也只能负责征收本国民船贸易关税。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1月17日),江海关于县城洋泾浜北面(今延字东路外滩)设立盘验所,进行外商的出入境申报及缴纳关税的业务,此事标志着上海正式开埠。两年后,应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巴富尔要求,原在县城东门外海关中办公的负责征收外商进出口税的机构,迁出到县城北门外头坝(今汉口路外滩,时属英租界)办公,成为“江海北关”,俗称“新关”,由江苏省苏松太道兼管。原县城东门外海关作为“常关”(外面仍挂“江海大关”之牌),实际上成了“南关”,职能也改为仅办理本国海船进出口税务。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围攻上海,江海常关毁于战火,被迫改至大东门外救灾生公局内办公,清光绪二十八年,江海常关记载了详细地址 :外马路(近白渡路口)343号。从旧“上海县城图”中可看出,其地在今白渡路郎家桥东北附近处。建筑早先为传统砖木结构,1922年,由外籍建筑师改建为三层砖混西式建筑,地址也改为“南市关桥外马路348号”,面积定为2.1735市亩(即1.89汉亩)。次年,有关方面将此屋估值为关银33,000两,附近码头为5,000关两。

江海南关(或称大关、常关)老建筑,记录着上海甚至全中国海关制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对象。其建筑本身,不论是设计形式、建筑结构与材料,也都具有较高价值。

上海江海南关旧址(郭一江图)

猜你喜欢
南关江海县城
Red tourism sees boom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渝南关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江海
打造“南关”新亮点
6000m~3江海直达LNG运输船推进系统分析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