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帅
天井是南方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续了上百年的建筑形式,到底它为什么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其存在又有何价值,本文从四川天井概况,天井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天井的继承及发展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天井一词有较多含义,此处选用应理解为:“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为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天井分布广泛,样式繁多,本文着重探讨四川民居中的天井。
天井的出现和变化与这里的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空气潮湿,温差较小,天井居于院落之中,可以将屋内的潮气与灰尘排于屋外,与院落保持空气通畅。同时在屋后与围墙留有1 m左右宽度的抽风天井或抽风口,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在店铺住宅设有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天井,或敞开临街面,江面窗户。靠江面的住宅常正面朝街背临江,利用江风改善通风条件。房檐设置成为向内斜坡状,当下雨时,雨水顺着房檐流入天井,天井之内再将雨水聚集排出院外,起到排污的作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对于室内的空气与湿度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天井对于现代住宅形式的发展与变化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天井面积较小,仅在农村兼作其他用途(如晒坝)的天井稍大。天井的延续,既符合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又满足了人民的生理需求。其原理简单,经济,使得其广泛传播。独特的采光手法也造就了四川民居的另一大特点,即“大出檐”。在日后的发展之中,这种建筑特点更发挥出了它的其他作用:在临街的屋檐之下,商贩常常在此处乘凉避雨;在院落之中,邻居常常在屋檐之下“摆龙门阵”等等。同时,大出檐的特性也避免了在夏日阳光直射院内,使得院内在夏天也可以保持阴凉。大出檐的特点也成了川西民居的“象征”,对于如今强调发掘传统价值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天井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与人类生存方式相互协调而来的。天井的建设是与房屋的修建同步的,在修建过程中,采用穿斗式木柱排架的传统营造形式,围护结构一般为竹编壁粉灰或木板墙。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其次,天井的建筑用料常常就地取材,四川墙体除砖墙外,有土筑墙,乱石墙,卵石墙,胡豆渣,统沙墙,竹编墙,石板墙等[2],基本上做到了物美价廉,这一方面与人民生活贫困,不得不想尽办法找材料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大众集体劳动经验的积累,更是极富有地域性的建筑特征。类似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与环境仿佛成为一共生体。
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利用天井这个“有力地形”,进行不同的利用,在农宅,人们可以利用它进行“农作活动,生产交通,宴会”等活动;在城镇,“天井多宽而浅,也有做正方形”,人们常在天井内部养花植草,晒衣,餐饮,绿化,休息以至于摆龙门阵,打麻将;在农村,天井还被用来晒谷子,做农活等。天井设计为下沉式,供宅主休息活动和种花养鱼之用,同时也起到排污的作用。与阿拉伯园林中的“下沉式花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做法也将室外环境引入到室内之中,室内室外融为一体,虽未出门却已身处自然之中。
在黄龙溪的“唐家大院”中,主人在后天井里开井制酒。这一方面与唐家大院是烧酒坊有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天井在四川民居中的灵活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四川广汉县富农的住宅,“家畜圈栏位于大门两侧,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治安不良的状况下,为了保护生产上不可缺少的牲畜,如何忍受不卫生的痛苦。”[3]在“邛崃县宁湘宅”之中,“大小天井或引水叠石,或种竹栽花。檐下或挂楹联,或悬字匾。”天井下院子的样式各异,但始终存在着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每个院落之内必有植物的存在。院内栽竹子,种树木,养花草,设盆景,置鱼缸等等无所不及,这样扩展视野,延展生活空间,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居住小环境中,形成人、住宅、环境的统一,自然与生活相融,处理的游刃有余。
这都可以看出,天井如实的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与人民的点滴生活。它是一种原生态和环保型建筑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沿袭,充满了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四川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四川人的向往与追求。
我们的党和政府在2001年时发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活动,上千年的文化与技艺在不断的被保护,延续甚至是发展。人们的中国化意识被不断地唤醒,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向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靠拢,我国的天井选取就是在这样的两个大背景之下所产生的。
天井的建造使用可循环的建筑材料,它就地取材,泥土和木材来自于土地,天井院落废弃之后又回归大地,千百年的建造活动并没有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态环保的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模式,对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借鉴意义。
天井的运用在现代住宅中仍很广泛,如“平面形式呈凹凸形的住宅开始出现,实际上就是将天井向外开口。”采光和通风的合理性人们更易接受。再如“亚特兰大西桃树广场旅馆”设计中,设计者将屋顶设计成玻璃天窗,光线通过玻璃窗洒入中庭,“在中庭内设置大量的绿化植物,室内湖面,雕塑,喷泉以及各种装饰物,给人以室内公园的体验效果。”[5]贝聿铭大师的香山饭店设计中,将南方民居印象和建筑手法成功融入到饭店的室内庭院——长春四合院之中,将酒店变为一个公共空间去处理的观念,与天井这一“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又是同出一辙。
天井,是一种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自然相互传承,共融共生的理念展现。正如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营造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同时将当地的本土特色文化保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刘致平,王其明.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J].住宅·园林,2000(2):30.
[2]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刘敦桢.中国住宅概况[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4]华彼得·罗,张 杰.1840—2000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万 征.室内设计[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