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沈凤
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正在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其核心在于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施工企业也同样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施工单位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好,工期短,造价低的工程,而项目经理部作为企业最基本的管理单位,其全部管理行为的本质就是运用项目管理和各种科学方法来降低工程成本,创造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企业效益的源泉。
成本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施工项目管理的一切活动实际也是成本活动,成本管理既是施工项目管理的起点,也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终点。成本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控制质量成本就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可以“一举两得”,不仅可提高工程质量,又可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
质量成本就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指标而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质量成本包括两方面: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故障成本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
换句话说,一个项目的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因为生产有缺陷或未达到技术标准要求而造成的损失,另一部分是项目付给完成质量检验监督活动人员的工资以及有关检验设备、检验手段的投入。
对于同工程质量有关的各种费用,如检验费、试验费、保证质量的技改费等项目,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严格控制、考核就能达到扩大预算项目,控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可以使项目各部门更加明确自己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责任,如在工程施工某道工序出现质量问题造成返工或报废,就将损失按承担责任的部门、作业队或人员进行记录、考核,督促各部门、作业队和个人提高质量意识,这与一般的工资考核有所不同,前者着重于质量成本,使考核更具有目标性,即从质量控制成本层面上对影响工程成本的行为进行处罚,而后者只是单纯地针对操作工人、质检人员或现场技术员的某种失误进行的考核和处罚,目标和结果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行为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质量成本分析是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四个分析内容:
1)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内容分析;
2)质量成本总额的构成比例分析;
3)质量成本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
4)质量成本占预算成本的比例分析。开展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只有同质量改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开展质量成本分析工作,也能将质量体系中预防和纠正不合格项的费用数据表示出来,提供给业主,使之了解企业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花销和产品质量情况,从而使业主相信工程的质量。
有效启动和开展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活动,一个比较关键的程序就是各类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整理。不能将质量成本的空洞简单地归结到质检部门,实际上质检部门可以提供的数据只限于工程的检测成本和预防成本,而对于其他可能无法避免的有关质量成本的数据,比如因造成工程返工、报废的人工、材料损失费;返工返修费;不合格品的处置费等则无能为力,以上任何一种数据的欠缺,都会给质量成本的分析、研究工作带来影响,难以有效地监控质量成本。
将质量成本量化、数据化,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完善现行会计制度,建立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和上报体系,按质量成本项目的要求建立总账与分类账,使质检部与项目部的其他部门通过“质量成本”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逐渐发现施工过程中什么地方出现质量问题;严重影响质量成本的因素;发现质量可控点,“可否改进,如何改进”,挖掘潜力,有目的、有方法、有计划、有预期地开展各类专项管理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的监控能力,提高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降低了质量成本。
[1]宋界霖.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山西建筑,2009,35(17):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