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冬
(闻喜县水务局 043800)
石门引水新水源工程,是将山西省闻喜县中条山南麓石门乡的横榆河和石门河的地表水,通过建闸修坝拦蓄河水,开凿引水隧洞(总长13.36km,断面尺寸1.6m×2.0m),将水自流引入已建成的小涧河水库进行调蓄后,通过长21.25km、直径600mm的输水管道,再将水自流输送至闻喜县城用水户。
引水隧洞需要穿越中条山系及涑水盆地的低中山、黄土丘陵、涑水盆地山前洪积扇及冲积平原等复杂地形。岩性主要由太古界变质岩系及新生界的冲、洪积物构成。
引水隧洞工程穿越地区由于地层软弱岩性(砂质泥岩)较多、地质构造破坏严重、地下水发育,因此极不稳定围岩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常发生塌方事故,施工难度较大,如果不及时采取科学可行的施工措施,将会极大地影响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和进度。
石门引水隧洞桩号4+969~5+012段通过F1断层,该段层为压扭性逆断层,断层走向N53°E、NW∠7°,断层长度16.4km,断裂带宽度10m,破碎带中岩石强烈破碎,可见有擦痕。
断裂两侧地层岩性为上元古代吕梁期花岗岩,块状构造,粒状结构,夹有方解石脉体,基岩表面呈全风化状态,全风化层厚3~5m,强风化层厚度20~30m。裂隙主要发育有两组,产状分别为 N73°~78°E、SE∠79°;N3°~8°E、SE∠57°,裂隙宽度0.4~10cm,被砂土充填。上覆围岩厚度405~420m。该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洞段有涌水等情况。
在开挖前,先对隧洞断面周边进行灌浆固结,使开挖断面外2m范围内的围岩固结密实。
为防止灌浆时浆液从掌子面外流,首先在灌浆前向掌子面喷射5cm厚的C25混凝土,形成止水层;其次沿隧洞断面周边以50cm的间距钻注浆孔,孔径φ40,孔深3m,以与洞轴线方向30°和40°的夹角交错布置;再次将3.20m长的灌浆导管装入注浆孔内,外露20cm,孔口用锚固剂堵塞密实,以防漏浆;最后将纯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浆液并掺加适量速凝剂压入注浆管内。浆液配合比一般为水泥浆水灰比为0.8~1.2;水泥浆:水玻璃浆为1∶0.5(体积比)。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调整。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0.2MPa停止吸浆时,即可结束。
3.2.1 超前锚杆施工
对岩石稳定性较差地段,为保证开挖正常进行,需采用超前锚杆提前进行支护。超前锚杆采用手风钻造孔,用注浆机将砂浆注入锚杆孔中,然后安插锚杆。超前锚杆上倾角控制在5°~10°,孔深不小于单循环进尺的3倍。
3.2.2 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
对洞身围岩断层带,为保证成洞稳定,施工中采用超前小导管,先对围岩进行加固,然后再进行开挖。超前小导管长度3.50m,环向间距20~30cm,小导管采用φ42钢管。
超前注浆小导管施工中采用YQ100B或手风钻钻孔,人工安装插管,MZ30注浆机灌注水泥砂浆,灌浆压力初步选为0.2MPa,施工时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灌浆压力。若断层地下水丰富,则采用双液注浆泵同时注入水泥和水玻璃浆液。
在V类围岩隧洞控制循环进尺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该断层采用循环进尺为0.5m,有效地限制了围岩变形的速率,避免了围岩变形突然释放造成的施工塌方。
由于断层破碎带岩体软弱破碎,再加上地质构造影响,隧洞开挖后变形发展迅速,仅靠锚杆或钢筋网喷混凝土支护不足以抵抗围岩的有害变形的发展。因此,石门引水隧洞F1断层带采用开挖后紧跟支护方案,即锚杆+挂网+钢拱架+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形式。隧洞底部安设钢拱架与边墙拱架焊为一体,使得支护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护闭合环。钢拱架支护间距0.5m/榀,拱架间连接采用φ22的纵向连接筋焊接,间距为1m。
钢拱架间设置拉杆并用喷射混凝土填平,钢拱架垂直于隧洞中心线架立。当钢拱架和围岩之间间隙过大时设置混凝土垫块,再用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实。钢拱架安装就位后,采用喷射混凝土使钢架与洞壁围岩贴紧;喷射混凝土时,先喷射钢架与壁面之间,再喷射钢架之间,同时对破碎软弱地段的围岩稳定进行监测,遇有危险情况,及时采取增强钢拱架等措施,进行调整、修补和置换。
地下开挖工程的安全监测,已成为地下开挖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地下开挖工程采用动态方法进行设计的信息来源。按照《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要求,围岩稳定的判别依据为:围岩变形总量已完成允许变形量的90%;变形速率已明显下降,变形速率小于0.2mm/d,定拱沉降变形速率小于0.15mm/d。因此,根据石门引水隧洞地质特征,布设收敛和顶拱沉降量测。收敛和顶拱沉降量测对施工干扰小、测量速度快、数据直观、便于应用,隧洞周边相对位移变化能够综合反映围岩稳定状况与支护效果。
在施工期间,要进行地质观测和预报,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问题(如对围岩发生岩爆、片帮、岩石开裂、掉块、坍塌、支护变形、地下涌水等)随时观测,判断其是否有变形破坏趋向。对隧洞揭露出来的各种主要地质现象,及时进行编录与测绘。主要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特征(断层、节理、挤压破碎带及结构面组合形态)、围岩稳定性、塌方掉块位置、塌落高度及方量、围岩处理措施、岩石风化程度、地下水活动特征。一般重点观测如下部位:
a.洞顶薄层状岩体,又有几组结构面破坏,形成了平铺板状体,易塌方地段。
b.顶拱或两壁夹有较厚的软弱夹层地段。
c.边墙有与洞轴线将近平行的陡倾角节理、裂隙,易滑塌、片帮的洞段。
d.隧洞顶部的屋脊形(即人字形)结构面组合地段。
e.隧洞顶拱出露较多滑动镜面的地段。
f.散体结构、且有地下水活动的较大断裂破碎带洞段,观察其塌落发展情况。
g.地下水集中溢出点位置,观察其出溢状态、对围岩稳定影响情况。
h.观察施工爆破,对围岩卸荷松动,裂隙张开等影响程度。
i.对隧洞深埋洞段,观察地应力、山岩压力对隧洞围岩是否有变形破坏。如岩层有无产生蠕变、片帮、片状剥落、岩层开裂、裂隙加宽、小的掉块、声响和岩爆现象。
j.对初次支护后,随时间变化,观察混凝土有无裂缝、拱架是否变形。
k.对围岩失稳部位,观察其塌落类型、规模、时间、原因及处理情况。
l.对开挖的围岩类别经常巡视观察,特别是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时,更要及时观察。
当塌方不大,可采用清理的办法处理,但清理之前必须将塌方的顶部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在支撑保护下,再清除塌方。如果不支先清,则越清越塌,越塌越大。因为当围岩首先塌方后,自然拱范围内的土石不一定塌完,还有继续坍塌的可能,塌方隧洞的两侧,洞壁常常不稳定,先清除塌碴后,会使侧壁失去平衡而松动塌落,隧洞因塌方而增宽,进一步导致自然拱增高而再次塌方。
当塌方体数量很大,一时难以清理,甚至塌穴的形状、大小都无法查明时,则可将塌方体看成一个松散破碎的地层,采用开挖导坑的方法穿越塌方体。穿越前必须将塌方部位的两端支顶牢固,防止塌方延伸。穿越时,在导坑顶部用钢管插入塌方体,形成棚顶,在棚顶的保护下,逐步开挖掘进。
塌方地段的地质条件不好,塌方形成的围岩更加松软、错乱,会形成更大的山岩压力。因此,必须加强衬砌,并对衬砌混凝土和围岩之间的空隙进行回填石渣后,再用水泥进行回填灌浆。
石门引水隧洞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破碎、地下涌水量大的洞段,采用了有效的施工措施和预防措施,保证了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