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华 何 川
规划本身便是文化。规划文化是指规划与文明的全部关联,作为价值形态,它应有三种尺度(或分为三层次):工程技术尺度、审美尺度、现实效能尺度,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否则不能构成有生命的规划文化。文化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并利用这些知识创造出物质的精神的产物之总和。可以说文化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基因,城市就是人类文化的综合载体,成为人类文化的实体表征。所以,可以说研究城市规划的文化品位就是要把握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研究城市规划与文化的关系应从三个层次进行,即城市规划文化小系统与人类文化大系统的关系;规划与技术、经济、思想意识等文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划作为文化子系统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城市规划的品位可以看成是城市规划文化内涵的外在表征和延展;文化是品位的内核和实质。
1)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无序。湖南中小城市的站前广场(城市门户)、交通广场、城市广场,组织无序,空间零乱,要素平淡,格调平庸,大多广场无主题、少艺术、乏生气、缺人性。自然景观出现衰败枯落,而人文景观又不断扭曲变态。
2)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千百年沉积而成的旧城、老街、码头、古建、牌、楼历经沧桑坎坷,已经苍败破损。而今,又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即或保存下来的文物古建、旧迹也已残缺不堪、面目全非了。新城拓展也因规模超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开发过度而难以成全,以及新区形象丧失文化的内涵。
3)建筑文脉的消失,建筑创作弱化。明代以前的古建几乎荡然无存,清朝以来的古建已残损不堪,不少具有湖南地区特色的民居房舍,传统店铺以及街道正逐渐被改造和开发,原貌全无。
建筑创作上出现了一些符号堆砌、式样拼凑、模仿套袭的风格杂乱、品位平庸、华而不实的作品;在建筑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建筑,如商品房、商住楼。
4)物理环境质量下降。近年来出现的水污染、水域填塞、空气混浊、绿地退化、噪声失控、国土受损。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失控,致使建筑间距、朝向、日照、通讯、行走条件困难,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加上建筑造型的随意,构造、装饰的无度,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公害和光色污染、视觉污染和心理障碍。
3.1.1 地域文化的破坏和全球化带来了文化趋同
新世纪和新经济的到来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潮流推进了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趋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国际化。
3.1.2 商品化冲淡了文化属性
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规划建筑市场,合理的竞争机制,配套的法规和公正的市场环境。往往容易出现政府部门在管理指导上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而导致过度干预或调控失当;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大多重商业价值,轻人文精神;重经济效益,轻文化特色。
3.2.1 城市规划控制疲弱
1)城市规划法度不严;2)规划深度不够;3)管理机制不全。
3.2.2 建筑设计与质量失控
1)效益机制失去平衡,现时多数建筑成为市场商品,建筑转入买方市场,业主就是上帝。建设方、开发商往往注重效益,不重文化,不顾法规。而设计师为了生存、效益,迎合业主,失去创作的自主权,难以产生文化品位高雅的作品。2)设计队伍素质退化。3)学术文化环境软散。4)建筑实施扭曲变形,有些建筑在方案中标、审批通过后,在施工当中或竣工之后按照业主要求进行大幅修改变动,主要为了增进商业市场效益,原有的造型、品位、规模、指标全然不顾,而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又缺乏监理、控制和处置,致使原本文化含量不高的建筑变成全线含量畸高的商品。
1)政府——作为社会的第一部门,应把这种社会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利用城市规划、建筑产业的相关法规,配套制订可操作的必须的实施细则、政府规定和具体措施,并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激励和惩罚。主管部门应该尊重科学和专业人才,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城市建设、建筑施工及管理运作的全过程实行严格把关、依法行政。在积极引导提高城市建筑质量和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加大发掘,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力度。2)进一步提高包括政府成员到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建筑意识。要清楚地意识到高文明、高品位的城市建筑同时也是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人们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生态需要上优化了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大力倡导强调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人文生态价值取向,树立与此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政府官员和共产党人更应提高到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3)在迅猛的全球化浪潮中,把握和抓住全球化给城市建筑发展带来的机遇——它使各国的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了建筑科技的全面进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从而使城市建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更要注重多元化给地域建筑和民族文化发展造成的契机。
1)把握好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特色。针对城市现状,瞄准区域性现代城市目标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优先构架城市的文化品质。如长、株、潭一体化,已被国家“十五”规划列为国家 7个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域性大城市群之一。世界银行将该项目列为该行在中国开展CDS计划的重点。2)完善规划从城市规划中注入新的文化功能。城市是人类文明生活的主体空间形式。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的价值观的最高水平也主要通过城市活动、城市文化反映出来。3)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增加文化含量。城市设计应当将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创作结合起来,进行包括文化、形体和措施的设计,重点是在构成城市空间表象的区域、边缘、路径、节点、地标、生态等基本元素的规划设计上显现城市特色形态。现代城市造型艺术和地域城市文化内涵: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边缘(岸线)风景优美、道路网络各具特色、节点别致舒畅、地标建筑风格高雅、生态位势得天独厚。4)城市规划既要有科学策划,更要有民主参与。社会的众多人都是在城市建筑中度过,城市建筑的主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城市管理者不可高居其位不识其民,视而不顾,知而不行。城市的使用者更不可久居其间不知其然,视而不思,知而不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必须要有社会各界和市民公众的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尤其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不仅需要城市的运营者、设计师科学决策,还要社会各界、学术团体和公众的广泛投入,建言献策,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持续发展。自然社会产生包容了地方民意、民俗民情,又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和文化品质。5)立足于文化和环境创作建筑精品。规划、建筑师一方面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建筑创作手法,把握适应自然生态的地域特色,应用美学理论和艺术法规创作现代建筑;另一方面要看准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综合古人“天人合一”哲理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和特种材料、结构创作出舒适、健康、高效、美观、节能、无污染、可再生的生态城市,达到“人类—自然—生态”三维共生,“生态—形态—情态”三位一体的境界。
[1]顾孟潮,张在元.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3]吴良镛.北京宪章[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C].1999.
[4]曾 坚,邹德侬,张玉坤.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A].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C].1999.
[5]邱永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山西建筑,2008,34(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