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素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2010-08-15 00:51:18聂正英
山西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软质硬质景观

聂正英 储 旭

对于城市品牌这个概念,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vin-LaneKeller教授在《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解释道: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即地理品牌。城市被K◦Keller教授当作一个商品来加以探讨,很自然的品牌作为商品的属性出现在他的书里。城市的品牌又是什么,K◦Keller教授并没有进一步细究和探讨。而作为地理学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景观循时而进,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包含宅园、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单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建设三层次。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先生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规划设计的观点是正确的。园林设计的因素包含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与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路和场地、植物种植、置石、假山与小品的设置等。园林设计是文科与理工科的贯穿、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在广义建筑学中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共同组成一个学科和建设的系列。而绿地是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指以有生命的绿色植物种植和覆盖的用地。建设绿地的行为称绿化。林学、农学、园艺学和园林学等都是与绿化相关的学科而各有其本门研究的范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城市绿地系统的专项规划,而城市景观不仅有绿化的要求,更要着眼于园林城市建设。说绿就是美是不全面的。园林不仅是绿,还有美学和园林艺术的内容。

城市有城市的精神,耕牛就是深圳城市奋勇前进的象征;城市有城市的颜色,灰白古旧的胡同就是老北京的化身;城市有城市的符号,一道城墙几代王朝的败落金陵……而这些并不是以上几个城市特有的景观。我们可以试着想象耕牛的雕塑从深圳搬到广州变成五羊,它缺了一种拼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北京的胡同变成了上海的里弄,它缺了一代王朝江山风雨飘摇的回忆;南京残破的城墙变成西安完好的城墙,它更是缺了数次城碎身死、国破家亡的凄凉。

城市的景观必须有这个城市的背景作为衬托。或者说,城市的景观必须要依赖于它所植根的城市的回忆,城市的文化是城市景观存在的意义。我去新加坡旅游的时候,看到新加坡城市的象征——狮头鱼,这是该城市旅游的标记,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在新加坡的一处政府楼前我看见一个巨大的摩天轮,这令我大惑不解,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模仿英国的“伦敦眼”建造的,当时也就是一笑而过;后来我因为培训的原因真的去了伦敦,参观了伦敦著名的国会大厦,并亲身登上“伦敦眼”感受,英国老师告诉我,在国会大厦前建造“伦敦眼”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古老的伦敦人并不保守;回国后,当到三亚旅游的时候,我却惊奇的发现在那里的世博园竟然有着与新加坡一样大小的狮头鱼……人们并不会因为新加坡有摩天轮就把新加坡与伦敦混淆,三亚的世博园也并没有因为这个与原版一样大小的狮头鱼而出名,这是为什么,值得我们思考。城市的景观是否可以克隆,说可以的,是无知的;说不可以的,是不负责任的。这就又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上来了——景观是要有城市文化作为衬托的,否则景观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可言。复制景观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缺乏了城市文化的衬托,景观的复制就带上了炒作或是盈利的目的了。复制景观也是有成功的例子的,北京白塔在扬州瘦西湖的建设就是最好的例子,这里不再多说。

每个城市的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城市的精神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城市精神里孕育出来的城市景观可以说是城市风貌最直接的体现。哪怕是完全一样的高楼林立,也代表了不同的城市文化。

这里还有必要再明确一次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概念:个人认为硬质景观包括城市之中能够被人为感知的一切事物——建筑物、构筑物、街道、树木、草地、水甚至人;而软质景观则是指城市内部人生活的状态、生活的方式和人的活动。为什么这样划分,我个人认为把树和草地划分在软质景观里的方法是狭隘而局限的,认为树木和草地是“软”的毫无标准可言,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绿叶给人一种柔和活动的美感,我试问:一棵死掉的落光叶子的树是不是景观。如果是,那么它是硬质的还是软质的景观。再问,如果水被划分到软质景观的范畴,那么一个正在喷水的喷泉是不是景观。如果是,那么这个喷水的喷泉算是一个景观还是两个景观,那么它又算是硬质还是软质的景观。当然,我的看法肯定存在疏漏,也不想把这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拖到哲学的辩证里面去,但这些仅仅是个人看法,希望大家讨论。

“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是英国人M◦盖奇(Michael Gage)和M◦凡登堡(Maritz Vandenberg)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王春沐认为城市硬质景观即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和建筑物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广场、运动场)、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这是某本教材的原文,可以看到硬质景观的提出并经过了中国设计师的发展引申,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里所谓的硬质景观非但不包括植物和水,甚至还把建筑排除在外。这似乎与在课上有些同学对于硬质景观的概念出入很大。而且设计师们更进一步的将硬质景观划分成三类:实用型硬质景观、装饰型硬质景观以及综合功能硬质景观,但是同样的这三部分并不包括我们熟悉的建筑物。

在我国著名的景观大师俞孔坚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的序言里介绍说:“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了好几个年头,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本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讲究一点形象,把城市建得美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而且有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本是专业方面的老问题,有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尚有美学理论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事实上既没有否定美观,也没有认为美观可以脱离实用、经济的观念问题(至少在专业内部、在主导方面是如此)。但是,讲究城市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要求树立纯粹标志性建筑物,到要‘包装'整个城市,所谓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品牌'等等,甚至有的旧城市、旧区一时拆不了。也要筹巨资,请外国专家,想把几平方公里的密集街区都包装一番。”这里俞孔坚老师又在自己的大作中提到了城市的建筑。为什么俞孔坚老师提到城市硬质景观里包括了建筑的概念。只能草率的得出一个结论:盖奇的硬质景观和俞孔坚老师的城市景观是两个外沿并不一致的概念。他们也许在某些地方重复概念,但是却在另外的某些地方出现概念的分歧。

[2] 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吴晓松.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

猜你喜欢
软质硬质景观
50号硬质沥青在海南省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
石油沥青(2022年4期)2022-09-03 09:30:04
煤基超硬质沥青改性沥青研究现状与评述
石油沥青(2022年3期)2022-08-26 09:13:06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圆盘锯超硬质耐磨被覆层下方防磨损措施
石材(2020年11期)2021-01-08 09:21:48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硬质道路石油沥青产品开发
石油沥青(2019年2期)2019-04-28 08:42:24
改性凹凸棒土对软质聚氯乙烯中增塑剂抽出性的影响
中国塑料(2016年1期)2016-05-17 06:13:02
水滑石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塑料(2016年11期)2016-04-16 05:25:56
极端海况下软质海崖大规模蚀退计算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