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中的安全设计研究评析

2010-08-15 00:51:18沈志联
山西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犯罪学犯罪预防罪犯

沈志联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开始加快,社会空间分异现象开始出现,传统的以单位为主体的邻里社区开始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冷漠的高档社区和混乱的低收入社区,进一步恶化了社会的治安环境。纵观中外城市的历史,城市犯罪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城市暴力行为在过去20年中每年增长3%~5%[1]。在我国,从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全国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从1 600 716件上升为4 653 265件,增长了近3倍;在上海,从2000年到2007年间,刑事案件数由104 946件上升到了137 391件,增幅也高达30%[2]。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根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个人状况以及空间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其中,建成环境因素虽不像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那么深刻,但一旦犯罪者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环境因素便成为他选择和判断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实施犯罪行为的重要决定要素。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和程序,探讨国内目前有关建成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的发展状况。

1 CPTED理论的发展历程

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是一种阻止犯罪行为的多学科研究方法。CPTED策略依赖于这种方法在罪犯犯罪之前影响罪犯决定的能力。到2004年止,大多数CPTED应用都是在建成环境中。

1.1 启蒙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早在60年代,Elizabeth Wood在芝加哥市房屋局工作时针对安全问题提出了指导方针,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可以支持自然监视的设计特点上。她的指导方针从来没有被贯彻实现过,但是却激起了一些人最初的思考。

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年)认为城市多样性和活力被城市规划者和他们的城市更新策略破坏了。她挑战了那个时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社区应该各自独立;空荡的街道比拥挤的街道更安全;与步行相比小汽车代表着进步[3]。Schlomo Angel是CPTED理论的先驱,他跟着著名的规划者Christopher研究。Angel的博士论文《通过城市规划减少犯罪(Discouraging Crime Through City Planning)》(1968年)是对加州奥克兰一个街道犯罪的研究[4]。

在70年代,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这个词最初是由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家C.Ray Jeffrey提出的。1977年,Jeffrey在《以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第2版中扩展了理论研究方法,包含了一个更复杂的行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变化的物理环境,罪犯的个人行为以及一般公众的个体行为能互相产生影响。这是Jeffrey形成他的行为模型的基础,这个模型以预测修正外部环境和个体罪犯的内环境的效果为目标[5]。

1.2 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由James Q.Wilson和George L.Kelling在1982年发表的“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中探究了社区中明显的破坏和疏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财产保护因此被加入到CPTED策略中与监视、通道控制和领域感并列。加拿大学者Patricia和Paul Brantingham在1981年出版了《环境犯罪学》。作者认为当所有的必要元素都存在时犯罪就发生了。这些元素包括:法律,罪犯,犯罪对象和地点。他们将此称为“犯罪四因素”,和环境犯罪学一起研究四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英国的犯罪学家Ronald Clark和Patricia Mayhew发展了“环境犯罪预防”方法:通过改善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少罪犯的犯罪机会。

在90年代,《犯罪学:一个多学科间的研究方法》(Criminology: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1990年)是 Jeffrey对 CPTED理论的最后贡献。犯罪学家Tim Crown的《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为CPTED理论90年代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97年,Greg Saville和Gerry Cleveland(第二代 CPTED理论)忠告CPTED参与人员考虑CPTED的最初社会生态学起源,包括超越建成环境的社会和心理课题。

1.3 成熟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

到2004年为止,由于法律的实施试图包含CPTED方法的原理使得它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CPTED术语中“环境”(environment)一般被用来指外部环境。Jeffrey的理念认为CPTED也包含罪犯的内环境,这个理念似乎已经被遗失了,甚至在第二代CPTED理论的旗帜下那些试图扩展CPTED理论到社会生态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研究中也没有发现关于罪犯内环境的研究。

2 CPTED理论对建成环境设计的影响

与70年代普遍应用的可防卫空间指导方针相同,到2004年大多数CPTED的应用只是单单基于这样一个理论:适当的设计和建成环境的有效利用能够减少犯罪、减少对犯罪的恐惧以及改善生活的品质。建成环境中CPTED的应用是通过巧妙的控制那些犯罪易发生的建成环境来阻止罪犯犯罪。三个最普遍的建成环境策略是自然监视、自然通道控制和自然领域感增强。1)自然监视。自然监视设法强化了人能被看到的感觉,使罪犯感到更多被逮捕的威胁。自然监视通过对物理环境、人的活动以及人的设计布置来最大化可见度,鼓励私人和公共空间的合法使用者之间积极的社会交往。2)自然通道。自然通道控制通过设定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明确的划分来限制犯罪机会,主要是通过选择性的设置出入口、围墙、照明和景观来限制出入或者控制人流。3)自然领域感。领域感通过增强的空间清晰度和改善的财产利害关系来促进社会控制。一个明确设计为私人空间的环境包含两个要素:a.它会产生一种拥有感。所有者具有既得利益,从而比较可能向入侵者挑战或者将他们报告给警察。b.空间拥有感使环境中的“陌生人”和“入侵者”显得突出和容易辨认。4)环境维护。环境维护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表达方式。环境破坏表明使用者缺少管理以及使用者对于杂乱的极大容忍力。“破窗理论”是用来理解在阻止犯罪中环境维护重要性的有用工具。破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一个对环境维护零容忍的策略:一扇坏窗子的存在会诱使坏人打烂周围更多的窗户。这扇窗户越快被修好,将来发生这样行为的可能性越小。5)活动支持。活动支持提高了建成环境的使用性,以增加犯罪活动被观察的风险为目的。空间使用者的自然监视是随意的,并且不存在人们密切注意犯罪活动的特别计划。

3 结语

当前,在我国犯罪预防设计的相关研究属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还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环境因素中的犯罪预防设计的相关深入研究、建成环境中犯罪预防相关方面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等。本文只是通过对国外建成环境中的犯罪预防设计研究作了一个初步的评析,希望该环节工作能够给相关方面的推进送去一份绵薄力量。

[1] 彭致禧.住宅小区建设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643.

[2] 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

[3] Jacobs,Jane.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ISBN 0-679-60047-7,1961.

[4] Angel,Schlomo.Discouraging Crime ThroughCity Planning.Berkeley,CA:Center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68:75.

[5] Jeffrey,C.Ray.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1971.

猜你喜欢
犯罪学犯罪预防罪犯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许春金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荆先生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法大研究生(2017年2期)2017-04-18 09:06:20
中国犯罪学家推介
——张黎群先生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聪明的罪犯
海外英语(2013年9期)2013-12-11 0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