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丘陵山地县域村庄整治模式探索

2010-08-15 00:51:18
山西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永川县域整治

谢 毅

为继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06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确定了46个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重庆市永川区联系点是西部地区16个联系点之一,也是重庆市唯一一个联系点。县域村庄整治工作是全国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重庆农村面积占全市95%,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至关重要;重庆是中国基本国情的缩影,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006年,重庆市永川区城镇化率达51%,城乡年人均收入比约3∶1,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点聚居格局和农民生活状态在重庆市具有普遍代表性。

1 规划研究

项目组以明确挑战、找准应对、最终构建“永川模式”为研究路径,逐步深入展开城乡统筹理论指导下的西南丘陵山地县域村庄整治模式探索。

1.1 整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挑战与问题一:永川区县域村庄整治不是一个村或镇的问题,而是涉及全区208个行政村的全区域村庄整治的问题——如何实现区域覆盖众多村庄整治的实效性。

挑战与问题二:县域村庄整治面临问题庞杂、类型多样、区域分异明显、农民迫切诉求强烈——如何把握整治项目的急迫性。

挑战与问题三:突破西南丘陵山地地区新农村建设“瓶颈”,探索适合推广的“永川模式”——如何达到整治建设的示范性。

1.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1)针对区域覆盖众多村庄的现实,确立了“发展分区—对象分类—试点分批—项目分期”的“四分”整治思路。

a.发展分区——分析永川区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结合现状村庄规模与分布,规划未来10年~20年内全区村庄发展空间格局:“两区、五点、一片”。b.对象分类——为体现村庄整治工作的针对性,避免“大而统之”现象出现,将村庄划分为城郊地区村庄、生态环境保护地区村庄和传统农业生产地区村庄三类,突出村庄的地域资源产业特征。c.试点分批——针对整治量广的现实,综合分析全区农村常住人口、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划分村庄整治批次,突出整治的推进时序。d.项目分期——结合农民改变村庄面貌的意愿和政府部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部署,统筹开展整治项目的建设,区分整治工作的轻重缓急。

2)把整治工作的急迫性与有限的建设精力相对应,牢牢抓住“以城带乡、示范试点”和“民生为本、风貌优先”两方面工作重心。

2 建立“永川模式”的探索

由城乡协力模式、全面参与模式、分类整治模式、层级示范模式四个子模式共同构建“永川模式”,以适应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南丘陵山地地区县域村庄整治工作的推广实践。

2.1 城乡协力模式(动力机制)

政府协同各部门、企业及城市智力资源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现村庄环境的城乡共建共享动力机制。

2.2 全面参与模式(保障机制)

村庄整治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共享反馈各个阶段中,政府、企业、专家、村民共同参与、多维沟通、有效反馈,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

2.3 分类整治模式(运作机制)

以问题分解的思路指导整治路径,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2.4 层级示范模式(推进机制)

考量村民的接受意识,以样板示范引导,形成以点带面、逐级推进的工作机制。

3 规划成果体系介绍

3.1 基本情况调研

永川区下辖19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计208个行政村。项目组以方式多样、沟通多维、覆盖全面、问题聚焦为原则来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踏勘、座谈走访、发放大量调查表格,并与政府部门、村民代表、社会力量进行多方沟通,收集、汇总、掌握了全区208个村的现状情况。依据国家《村庄整治标准(试行)》,分别从:“安全与防灾,给水工程设施,垃圾处理,粪便处理,排水工程设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公共环境,坑塘河道,文化遗产保护,生活用能”十大方面,分析了各村现状存在的问题。

3.2 规划内容框架

针对永川农村的现实状况,通过规划研究,提出村庄发展格局轮廓规划、村庄整治布点规划、首批示范村庄整治规划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既引导宏观区域,又指导个体示范村庄的规划系统。

3.2.1 村庄发展格局规划

引导全区形成“两区、五点、一片”的村庄发展格局,以控制村庄数量的区域分布结构。两区:围绕永川主城区和朱松何副城区形成两片村庄优先发展区。五点:基于永川五座山脉,形成保护生态格局的村庄限制发展区。一片:为传统农业生产地区,作为村庄重点发展区。在整治标准要求的十大项目基础上,城郊、生态保护、传统农业三类村庄的整治项目配置各有侧重,并按村域一级村庄、二级村庄和其他地区进行细化,形成集约、高效的“村庄整治项目配置系统”。

3.2.2 村庄整治布点规划

以整治意愿积极、规模较大、有地区代表性(经济的、资源的、典型地形单元的)为原则,选取4个示范村、8个推进村、15个试点村3个批次,对应“靓点打造、稳步推进、试点建成”3个建设分期。

3.2.3 首批示范村庄整治规划

以有突出区位优势、规模产业项目、特色自然景观、特色人文景观为权重因素,在27个试点村中,考虑类型覆盖和项目整合特点,选定利民村堡家楼、石笋山村田方社、观音井村观音井、胡豆坪村石硐铺作为首批4个示范整治村庄。

西南丘陵山地村庄建设模式与平原地区不同,要实现村庄整治的高效,需要适度规模的聚居。规划在村庄现状基础上,保留历史建筑,拆除废弃和低质量建筑,在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整合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适度拓建组合,实现村庄集聚、高效发展。重构村庄空间布局,引导民房合理有序建设,统筹考虑山、水、林、田、路等环境景观要素,塑造具有川东地域特色的新村风貌。在区域整治项目引导下,确定公益、急需、可承受的有限整治项目,明确其内容、目标、时序,并进行投资估算,提高整治方案的实效性。通过政府部门、规划人员、村民代表三方协商,规划建议整治项目经费按照政府出资30%、农民自筹70%的比例来实现。

4 规划实施效果回顾

首批示范村庄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实施工作,就何埂镇石笋山村的整治投资就达1 055万元,三教镇利民村投资958万元,来苏镇观音井村投资103万元。实施内容涉及清洁工程、康居工程、森林工程、电网工程、信息化工程、道路交通工程等数项整治建设,覆盖了村庄整治项目的十大方面。整治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聚居环境呈现出崭新面貌。由政府和农民按一定比例分担出资的形式,极大调动了村民的实施热情。例如,利民试点村实施清洁工程单项投资比,区农办率先承担80%费用,直接激起了村民的整治意愿,在短期内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5 结语

针对地域化县域村庄整治的“永川模式”是一项集成创新,它不是单纯技术环节的创新,而是强调研究策略和方法、调研方式、规划和项目配置系统、建设实施和管理等为一体的集成创新体系,各要素部分以最合理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价值倍增的有机整体,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实效,为探索西南丘陵山地县域村庄整治建设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注:该项目获得了重庆市2008年度市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猜你喜欢
永川县域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52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专项整治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6
苗品记永川秀芽
今日重庆(2017年6期)2017-07-05 13:09:15
苗品记永川秀芽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7
苗品记永川秀芽
今日重庆(2017年4期)2017-06-05 14:59:21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