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2010-08-15 00:51:18韩延明
山西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景观人类区域

韩延明

地域是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地域景观是区域范围内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综合体。地域景观承载着地域中的文化、精神、生态、物质实体。景观心理主要是指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是涉及人类行为和景观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特定区域的地域景观必然会构成特定状态的景观心理。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从地域景观的概念、形成、发展,以及景观心理的心理感知、认知行为、情境识别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

1 地域——景观的独特概念

1.1 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

地域景观以大地为基础,以区域特色物质精神为核心,由区域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无论地域是在直接和明显的意义上(地域景观的特征提供人类行为的集中性的确凿证据被定义为地域景观),还是在更加精确的意义上被诠释为人类生存的证明和意图的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人群的需求层次、心理感受和精神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和制约着地域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特色的形成,景观心理结构的形成。地域景观是一部历史,记载着区域内世世代代的人们与自然协调、摩擦交融的过程,记载着人们长期对区域内自然的改造方式和心理感受,传承着地域内人们对生存景观的理性意图和心理认同。

1.2 地域景观是一段情怀

地域景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地域景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贯穿着人们对地域生存环境的美好理想,寄托着人们对地域固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地域景观是在原有地貌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注入文化精神和情感依恋后形成的,既是人类精神情感的物质载体,又是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源。地域景观的这种协调是几千年来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景观模式,它蕴含着人类对地域的亲切感和心理认同感。而这种情感和认可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感受并长期的在地域中延续、传承下去,形成人们对地域景观的一种情怀。

1.3 地域景观是一种观念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其内涵包括:1)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2)地域内部表现了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地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区[1]。地域是一种自觉的内在追求,用以表达对场所和气候所做的独特解答,并将这些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为创造性的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反映当今现实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当地居民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把自己对于地域生存环境的观念作用于地域是地域景观形成的原始动力。生活在盆地这一地域中的人们在盆地的自然属性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加工,使之能更好的适合当地人们的生存,同时符合当地人的心理感情。

2 景观心理——地域的独特情怀

2.1 心理感知——景观地域

我们想要在地域景观中有所行动,所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地域景观,我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和景观行为接受地域景观的信息。所有这些感觉最终在人心中形成心理感知。首先必须要了解地域景观,在漫长的岁月中区域中的人长时间的形成对自然协调共生的方式并且留下印记——地域景观,浓厚的心理认同注入到地域景观中去。地域的文化、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改造着周围的环境。在对地域景观的感知中,需求复杂性变化是人的天性,单调的景观会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快,降低认同感;但是景观刺激过多也会导致感觉超载和混乱,一般地,人偏爱中等复杂程度的刺激,而地域景观正是扮演这一角色。

2.2 认知行为——景观场景

人类的认知是一种主动探索信息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空间认知首先依赖于地域知觉,人类依托各种感官捕捉环境特征,通过观察景观场景中的文化要素、经济要素、地理信息等获取这一地方的信息。地域景观最终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行为。所以适应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是地域景观首要的目标。人的地域行为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观景观、中观景观、宏观景观。地域景观不仅满足人物质领域的需求,还要考虑人精神层面如归属感、爱心、自我实现的需求。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表示一种古代人类文明的观念,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精神也就是人们在场所中的守护神。一方面,人们通过对场所的定向,了解自己在空间中的方位,最终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了解自身与场所的关系,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而产生归属感。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体味到地域景观中的精神——地域的特征和气氛,是人们存在于地域中的总体气氛。

2.3 情境识别——景观记忆

人类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这样人类不仅能识别环境而且还能适应环境。地域景观在人心理上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重现地域景观的形象和精髓是人类本能的生存本领。地域景观本身极具区域特色,是人类本能地长时期与大自然共生协调的结晶,浓缩了区域内的文化、经济、自然精髓,然而地域景观却又是以一种深度内敛、平和、稳定的形象刻在人们的景观记忆中。意象清晰浓厚的景观,人们甚或更加自在,很少受到方向混乱的压力,在空间模式清晰的景观环境中生活,会加强对地域景观的控制感和归属感。在地域景观表象研究下,易识别性的情境被挖掘出来,用来表示人对地域基本结构的识别。

3 地域景观与景观心理

3.1 地域景观与心理认可

从精神角度来看,地域景观使人产生安逸感,心理认同感。“地域”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者是“钟情的土地”。地域景观是被作为“心灵的故乡”而浮现出来。地域景观是通过人类干涉而得到的“二次自然、人工的自然”,换句话说,是浓缩了人类行为的自然。无论对于地域景观中的谁,都能够给予一种“乡土性”感觉的“国民的原风景”的景观。对于缔造地域景观的人来说,地域景观是最亲切和舒坦的。地域景观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必然衍生出的一种和谐的美。人类在看到某种景观时,下意识地产生一种对这种景观的“假想行动”。

3.2 地域景观与心理接受

地域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在心理上认可与接受,因为地域景观代表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精神等各种需求。可以说地域景观是区域文化、精神、经济、政治的浓缩体。从安全性角度看,地域景观能够带来亲和感。地域景观不但没有改变区域内自然环境,而且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充分展示和灵活运用,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耐久性以及亲和感的景观。地域认知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人类通过次过程获取关于景观场景的信息。

3.3 地域景观与心理传承

从社会角度看,地域景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感受。地域景观基于该地区内的自然条件、社会要素、文化精神等,使得景观成为一个整体,强烈地展现着地域的独特性。地域景观由于人类的经常参与,机能性得到维护和发展,具有很高的耐久性,还带来了亲和感和温馨感。从景观心理角度分析看,人对地域景观经过认知感受、心理接受之后,会以一种稳定的状态保持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评价景观的标准。

4 结语

地域不仅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更是行为心理的环境依托。地域景观所派生出来的各种景观行为心理,构成了原生的景观认识。这种景观认识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观念和态度。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将这种观念传承下去,并保持对该地域景观的眷恋情怀,是对其问题研究探讨的目的。毕竟,地域景观的当代退化所引起景观心理迷茫已构成不少地区大众心理归属的缺失。

[1]徐 磊,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美]史蒂文·布拉萨.景观美学[M].彭 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津逵,李迪华.对土地与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景观社会学”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M].梁 虹,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日]进士五十八,铃木诚,一场博幸.乡土景观设计手法——向乡村学习的城市环境改造[M].李树华,杨秀娟,董建军,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7]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8]趁晓彤.传承·整合与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9][美]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 琨,韩晓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26-27.

猜你喜欢
景观人类区域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火山塑造景观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