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毛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资料,我国现有残疾人总数约6 000万人,视力残疾877万人,另据最近出版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国已有21个省市成为人口老龄型地区。由此可见,我国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身体残疾者福利法中规定,视力在0.6~0.02的为视力好、0.02以下或两眼视力之和低于0.2的为视力差。此外,该规定还将视野小于健康人1/2的统称为“视觉障碍者”。
无障碍环境就是指正常人、病人、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能够共同自由地生活与活动的物质设施空间。
为求行动安全,应有引导地板材、警示地板材、引导扶手、声讯、引导铃等设施,或加设触觉感应物,如贴字牌;道路上障碍物应清楚,避免消防栓箱、灭火器等成为通行上的障碍;考虑弱视者使用之设施,应注意对比色彩的选择;地板面应避免高差存在,尤其避免单一台阶的出现;防滑条长度较长时,应每隔适当长度,以纵向缝条加以隔断,以阻止手杖侧滑;防滑条不可凸出踏面外,以防绊倒;排水沟需加盖,沟盖上制落水口,孔径应在2 cm以下;无论是斜坡道,阶梯或楼梯,均应设置高度、形状、大小合适并容易握持之扶手,走廊、通道亦宜有扶手设置的考虑;步道与该通道两旁之地板铺面材,宜有所不同,并可经由手杖感知判断,以确保正确行走方向;阶梯踏步应设竖板,并与未设侧墙之一侧加设防护缘,以免拐杖滑落;洗脸台、饮水器以及类似设备,如供应热水,应注意提示;扶手应全程设置,不可中断,否则,盲杖使用者步行至此,会深感困惑,而必须借尝试和摸索来决定下一个步骤该怎么走;电话机拨号盘形式,必须经过特殊设计;宜设有声电梯,方便使用;电梯操作键需加设点字。
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对视力好的人(非视觉障碍者)来说却是信息获取的障碍。如果看不清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轿车、街上的广告牌和电话亭,那就会给外出活动带来很大的麻烦。有人担心因风、雨等天气变化会影响听觉信息。据说冬季的降雪因吸声,会造成方向辨别上的困难。另外,像室外的出入口、电话、厕所、把手的位置、房间的布置给单独外出的视觉障碍者带来的困难也数不胜数。
从视觉障碍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当以尽可能多的方法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表示道路的方位可借助于嗅觉器官的帮助,栽种花草、树木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扶手、盲杖等导向用具以及盲道、音响信号等也有助于视觉障碍者的出行。
出入口处的示意图应设在明显的位置,并以盲文、音响等形式一并标出室外空间的整体概括。适当地将音响、触觉、视觉信息加以组合运用,这是做规划时首先应加以考虑的。
从整体来看,30%的视觉障碍者会经常用到盲道。一般来说,1级~2级的视觉障碍者对盲道的利用率较高,达50%以上。视觉障碍者的主要导向方式都是靠脚掌和残视来实现的,虽然黄色盲道并不是万能的,但设计人员也应当理解那些对健康人来说不成问题的人行道和设施,有时可能会给视觉障碍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在视觉障碍者中还有无法识别颜色的色盲和色弱者,所以在铺设盲道时应充分考虑与周围地面材料搭配的亮度与彩度。
近年来,有采用铁氧体地砖来进行磁性导向方法,这些都已被实际应用。
1)盲道地砖的种类:条形图案地砖:具有平行、凸起的条形图案的地砖;凸点图案地砖:具有平行,凸起的凸点状图案的地砖。2)盲道地砖设置的出发点:应以便于确认、便于记忆的方法进行铺装,并应便于行走。3)盲道地砖设置的原则:将盲道设置在人行道上;条形图案地砖表示方向,凸点图案地砖表示警示和所在位置;为避开障碍物、复杂路线、车站以及与利用率高的设施连接处等,应连续铺设导向盲道,盲道起始处地砖的铺设宽度为60 cm,直行处的铺设宽度为30 cm,当连续铺设盲道时,应采用相同规格、形同材质的地砖。4)盲道地砖的材料颜色:有一定的强度,步行性、耐久性、耐磨性好,表面颜色原则上为黄色。5)盲道地砖的维修管理抽检:凸起图案地砖的固定、破损、磨损情况;普通地砖的固定、破损、磨损情况;路面凹凸不平情况与排水情况。6)盲道地砖施工前的调整:当在已铺设盲道的路面上施工、改变或中止通行路线时,应事先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与盲道相比,音响信息更易于接受,而且可靠性也更好。
触觉信息是一种通过图形获取信息的辅助性方法。被用来辨别物体的外形和空间大小。
盲文是盲人可以自己读、写的唯一文字。
文字信息不仅适用于视觉障碍者,而且还可以用于所有的使用者。文字的规格、图形、文字周围的颜色搭配等应显著。
规划障碍者对方向和位置很难辨别。代之视觉的,是利用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获取各种信息,希望能通过多种方法的并用,帮助他们获取信息;采用尽可能简单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帮助视觉障碍者辨别方向、引起注意,可以采用铺设供视觉障碍者使用的盲道、设置音响信号等方法。盲杖也是辨别方向和确保安全的信息获取手段之一;视觉障碍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因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盲杖和脚下,所以很难得到来自上方的信息。往往一个小小的障碍物就有可能伤及到头、脸和肩等。应确保步行空间的安全;应从导盲犬使用者角度出发,对导盲犬休息空间、店铺的出入环境(宽度等)加以考虑;一般弱视者识别明暗、颜色等的能力往往因人而异。对大型的文字尺寸、色彩的对比、照明的使用等应加以注意。
今日的社会,常以“成就”二字来检定人们的价值,因此,残障者往往就被大众与“无能”相提并论,而遭受社会的拒绝,再加上社区建筑与技术性障碍,更迫使残障者无法步入社会,获得学习机会,而终其一生只能局限于狭隘的家庭中,更不提残障者之社会生活、独立生活与经济独立。
因此,为期残障者能步出他们的小生活圈,真正“完全参与”社会活动,除了社会认知与接纳之外,“无障碍环境”的建立乃是刻不容缓的首要工作。
[1] 郭钦培.无障碍设计之建筑观[M].台北:詹氏书局,1991:31-33.
[2] 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刘连新.无障碍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江海涛.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郭建模.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