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共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2010-08-15 00:51:18高晓洁宋钰虹
山西建筑 2010年11期
关键词:广场公园空间

高晓洁 宋钰虹 董 军

在城市公共环境中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行为需求,而这些行为需求则是人们对环境景观要素在意识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的体现。外界信息的获取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环境中各要素的组合形成了封闭、半封闭、开放的户外空间,而各种类型的空间又会对人们的心理形成各种不同的反应,有舒缓的、焦躁的等等。当人们在陌生的、公开的环境中时,这种心理需求往往就会潜移默化地表现成多种多样的行为举动,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同时提醒了设计者应该在设计之初就把人们对环境心理的需求考虑进去,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就现阶段而言这方面的设计需求被排列在功能和美观之后。

1 公共环境心理的本质来源

公共环境行为心理可以引用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的定义来解释,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性可以定义为:一个自然目标能够对任何一个观察者产生强烈意象的特点。形状、色彩或排列产生环境的明显可辨识的,有力结构的非常有用的心智意象。意象性也可以被称为可读性,或在一个更高程度上的可见性,目标不仅应当可以看到,而且可以鲜明地呈现在观察者面前[1]。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其本质就主要表现在对客观环境组成要素的主观心理反应上。在文中所阐述的主题是城市公共环境景观对人类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或心理映像)。而城市公共环境景观范围较广,人类休憩使用最为频繁的应当是城市开放绿地,在文中重点就城市开放绿地所包含的众多形式中选取城市广场和公园来论述环境心理和行为举止之间的关系。

2 公共环境心理和环境空间的关系

在我国城市化人口密度的发展较其他西方国家迅速,2008年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5.68%,城市总数达655个。这与我国的人口政策有很大关系,农村人口急剧涌向城市,城市范围快速地以摊大饼的形式向外扩展,高密度的人口给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街道,广场,公园这些都属于城市中的开放绿地,且这些户外空间是人们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在很大程度上使用者、观察者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了其使用功能和美观性。而户外空间又有宽广和狭小之分,通常宽广的空间给人开阔感,同时还有不安定感,而狭小的空间在给人压抑感的同时往往还有安全感。

3 环境心理造就人们的行为活动——城市广场

3.1 广场中的环境组成要素

就景观组成要素来看,广场其尺寸庞大,地面材质多以铺砖为主,座位多以暴露在阳光下的座椅为主,植被多以模纹花坛,大型孤植树为主,水景多以喷泉,矩形水池为主,且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在广场还是公园中水景都是不可或缺的。林徽因认为大环境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小环境以水口、明堂至关重要[3]。而大环境和小环境是空间中点与面的关系,可见在宽广宏大的广场上也同样要注意小环境水景的重要性,同时亲水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3.2 人类在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表演天赋”

任何人的活动都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即:他(她)知道在他自己看别人的(观察别人)同时,别人也在看他。“人看人”是相互的,尽管自身意识不到自己在表演,但事实上人人都有这种表演的潜在意识存在。广场是一种特定的较开敞的空间,没有灌木,小乔木作为人们的“观察台”,所以人看人都是直观的,没有隐秘可言,在个人环境空间上也大多没有封闭、半封闭空间,几乎都是开敞空间,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对其周围环境就会有一种不安定感。因为这时候往往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也就是说这时候人的戒心会比较重,往往不会做一些在封闭空间(如小乔木集中较封闭型绿化空间中)内常做的事。例如:一些情侣的亲密行为,一些重要的工作交谈,一些隐秘的私人谈话,还有一些人的打盹等行为,这些都属于安全性需要较高的活动。

这些行为的发生总结下来是因为在心理上人们都喜欢寻求一种安全感,身处大环境中总比在小空间的未知性要多一些,所以认为其安全性也低一些。广场上的人大多没有这种安全感,因为在他们活动的地方几乎都有人看得见他们,所以就有了一种被他人看的戒心。

社会学家Herbert Gans的研究指出:“人们总想扮演某一个角色,并以种种幻觉来陶醉自己,以致最后自身下意识地表现出倾向性的举动[4]。”这一研究结论充分的体现在广场中的人群身上,当他们进入广场时他们的自身意识就已经开始在这个开敞的空间做表演了,只是他们不自觉而已。

4 环境心理造就人们的行为活动——城市公园

4.1 公园中的环境组成要素

城市公园中的地形起伏一般不会很大,因为在市内做起伏较大的山坡会降低使用者的活动空间范围,这一点许多设计师都意识到了。因为在山坡上人们的活动往往只局限于观赏或者小坐,而在稍平缓的地形空间中就可做很多地面娱乐活动。公园中的设施远比步行街和广场上丰富,就拿“坐”来说:广场上可坐的地方一般只有几个座椅、台阶、花坛边和水池边缘上,而公园中则丰富得多,条椅、多人围坐式桌椅、草地上、景观石、各种形式的园林小品中(园林建筑房子、走廊)等。在植物配置上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水生为主,且配置方式多种多样,孤植、群植、散植都有,这就在空间上形成了很多封闭、半封闭空间。水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溪流、瀑布、水池、喷泉等。再加上公园功能分区的明确性,所以来公园活动满足了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这就引申出人们为什么要去公园,其目的、心理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也体现出了人们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的一致性。

4.2 在公园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需求

外界的刺激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而往往这些方式又是下意识的,非刻意的。在公园中由于功能分区明确,人们总是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这就要求其过程要方便、安全。也就是交通系统的顺畅非常重要。而使之有效、有序进行的一个必然要素就是环境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的合理[5]。良好的空间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到指导性作用,而空间导向性主要有视觉导向,如:明确的交通走向,一目了然的地形,适用于规则式园林,或以大型乔木、灌木等种植所做出交通导向。其次是文字导向,如文字、图形等标识可引导游客快走到达目的地。

4.3 在公园中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

人们来公园大多数是为了休息放松,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要求公共环境应在满足人们对舒适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施工,何为“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这又分为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身体上的舒适度应多靠触感来实现,如:公园中高大的乔木给人遮阴效果好的感觉;地面铺砖给人硬朗的感觉,踩上去很踏实;木质座椅给人亲近自然细腻的舒适感;石板座椅给人坚硬、粗糙的质感和冰冷的感觉。而心理上的舒适度则基本靠眼睛来获取,整体的色彩和空间感等都要靠视觉来体现,而人望人的最合适观察距离则为12 m,超过这个范围的话看不清动作表情,而低于这个范围则可能让人生畏。

4.4 环境要素所形成的空间对心理的决定作用

在公园中空间的组成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三类。

开敞空间如大草坪、林荫路、缓坡等场所,这类场所对人的心理上起到开阔,使人开朗的作用,而身处其中对人本身的心理来说是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的,它总是会让人有戒备心理;封闭空间如灌木丛围合而成的小空间或大乔木荫蔽下的空间,周围有树木的亭、半亭、山洞等,身处其中人的心理上有很强的安全感,但是对外界信息获取较少,在这样的空间中,人往往没有戒备心理,是隐秘性较好的公共空间;半封闭空间通常其周围有一定的树荫,又能与热闹的人群保持一定距离,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最佳的“观察区”,既可以满足观察者“人看人”的心理,又能处于相对安静,安全的环境,所以在公园中人们喜欢坐在半隐蔽的树丛中交谈,希望他们能观察别人的活动而不喜欢别人对自己一览无余。以上内容给我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提示:环境空间除了影响人的心理外,还影响人的知觉和行为[6]。

5 结语

观察者对眼前陈列出的各种环境组成要素的反应都是其心理的表现。环境中各种目标物的色彩,排列组合方式所产生出的各种类型的公共环境空间对观察者的心理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在今天的公共环境设计中,各种景观元素的设计不只以使用功能和美观为主,还应充分考虑到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只有包含了功能、美观、环境心理的开放空间设计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使用要求。

[1] [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57.

[2] [美]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3] 林徽因.风生水起[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118.

[4] [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8.

[5] 程小波,周均清.公共建筑空间环境动态导向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07(8):30-33.

[6] 魏志芬,王玉洁.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因素[J].中国园林,2000(4):35-36.

猜你喜欢
广场公园空间
春天的广场
幼儿100(2023年13期)2023-05-04 08:32:06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26
空间是什么?
在广场上玩
幼儿画刊(2020年9期)2020-11-04 01:27:52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广场上的大钟
读写算(上)(2016年11期)2016-02-27 08:45:27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2:30:11
一见如故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