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义
灵石县翠峰山位于灵石县城东南方,紧邻县城,与灵石县委县政府隔路相对,海拔790 m~900 m。
一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并不困难,难的是有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也就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现在有不少城市经济总量提高了,但生态环境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人太多,城市建筑越来越密,给人感觉相类似,有显著特色的城市并不多。这就要求规划师以及决策者要突出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全局性、实用性、操作性”。
规划本着“宣传灵石文化、展示灵石形象、构建和谐灵石、创建优美家园、优化城市功能、强化翠峰山品牌”这样一个宗旨,通过适当超前的规划设计,最终达到“完善功能、理顺交通、整改建筑、整治环境、创造景观、彰显文化”的目标。
规划设计前期的分析至关重要,分析要把握全局,但又不能漏掉细微,要本着先大后小、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本规划着重从山—城印象和入口段印象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入口段印象又分为绿化印象、建筑印象、公用设施印象。
山—城印象突出强调了区域内主要景观节点城市中心(县政府)与翠峰山公园之间的轴线关系,两处节点之间的刚性视线轴线与沿进山道路形成的曲折的柔性轴线,形成了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的两条主要轴线。
对山中看城和城中看山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进行分析研究。
城中看山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宏观层面:绿化植被较好;2)中观层面:山体部分裸露,形成斑秃;3)微观层面:视线阻隔,轴线破坏。
山中看城从西、东、北三个方向进行研究:
1)向西看:无论空间景观还是绿化植被俱佳;
2)向北、向东看:建筑形式、色彩单一,建筑及附属设施杂乱,绿化缺失。
入口段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研究:
绿化印象重点分析绿化节点以及沿线绿化,根据实际地形以及景观设想把全线分为7个绿化节点和6个印象段。对每段以及每个节点的绿化进行评判。
建筑印象方面,从建筑布局、外观、色彩、建筑立面以及标志性建筑群和公共开敞空间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停车场地、垃圾收集点、市政管网以及沿线的指示牌、厕所、健身设施等公用设施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认为建筑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粗放的建筑形式形成无序刚性的景观空间,缺少标志性建筑群和公共开敞空间,公用设施严重缺失。
1)历史因素:经济因素、认识水平、建造时序;
2)政府因素:缺少有效科学的规划指导、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
3)场地条件限制。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的可操作性,提出三条整治措施:
1)措施一:加大绿化,对现有建筑的屋顶以及建筑色彩进行改造。该方式投资最少,见效快,效果好。
2)措施二:加大绿化,对现有建筑的屋顶、立面、色彩进行改造,拆除违章、破旧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该方式投资相对多,效果相对好。
3)措施三:对整个片区的建筑进行规划重建,提高绿化水平。该方式投资大,效果最好。
1)山中看城:在翠峰山上设置观景平台,形成阳台观景的效果,同时加大山体绿化,达到绿中有屋、屋外树环绕的景观,并对局部有碍观瞻的建筑拆迁改造。
2)城中看山:通过整治山上建筑形式,加强山体绿化,形成绿树环绕,浑然一体的景观,同时拆除山中障碍建筑,打通景观轴线,形成远(楼阁)—中(建筑群)—近(树丛)富有层次感的景观效果。
绿化景观整治:加大节点景观的塑造,形成不同的视觉焦点,沿线加强绿化以及维护,通过树种、高低以及色彩 的变化,最终形成成片、成块、成带、色彩丰富、高—中—低错落有致的立体式道路绿化景观。同时,把沿线分为6个不同的段落并赋予不同的基调,以期达到移步换景、张弛有度的效果。
印象段:
1)第一印象段:感受城市;
2)第二印象段:象段:渐入佳境;
3)第三印象段:城市记忆;
4)第四印象段:山绿交融;
5)第五印象段:山城互动;
6)第六印象段:山顶观光。
建筑整治:对建筑立面、色彩进行治理,明确建筑风格,统一建筑整体形象,建筑屋顶实行平改坡,形成丰富的建筑群体景观。
公用设施整治:沿线增加停车场地,引入城市公交(随着公园环境的改善,人流的增加,引入公共交通,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运营成本的增加,政府前期应该提供适当补助),统一广告形式、色彩,增加市政设施,在沿线重要路段设置指示牌,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身或娱乐设施,人流聚集地段设置公厕等。
“山与城”的建设是灵石城建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同时也是山西乃至全国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
通过灵石县城翠峰山入口段沿线绿化景观的塑造、观景平台的设立以及人与城的互动,最终把灵石县翠峰山打造成灵石的绿色通廊、城市阳台和山城动脉。
[1]山西省灵石县志编纂委员会.灵石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灵石县城总体规划(1997年~2020年)[R].1999.
[3]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灵石县城近期建设规划[R].2007.
[4]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灵石县城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