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陈卓
民国建筑是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不仅是六朝古都,也是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它情有独钟。因此,南京这块风景秀丽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的印记。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许多名人趣事,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作为体现南京文化个性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其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对于突显南京文化特色,推进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今,随着国内高校校区改造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对于旧建筑的随意拆除与忽视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在高校中,不少旧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它们对于校园文脉及文化环境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的已经成为了高校的精神象征,对待这些建筑所采取的拆除方式,势必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更好的使这些旧建筑能够发挥作用,对它们进行更新改造与再利用是必然的结果。
高校中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初期,国家对这些旧建筑的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由于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旧建筑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教学的要求,但这些建筑多数都未到达使用年限,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与再利用,是为了更好的释放这些高校原有建筑的空间潜力,做到对现有资源合理的利用,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发挥现实作用。在如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更新中最大程度地对原有资源进行再利用,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从建都之初就把科教公共设施作为首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教建筑和行政建筑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得以大兴土木。我们今天看到的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大学)等许多高校里,保存了大量完好如初的民国科教建筑。现在这些建筑虽然还存在于校园中,但部分建筑在使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转变,有的建筑在经过修缮以后依然维持原来的功能,有的建筑直接作为历史文物或者校园景点封存起来。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的搬迁使得校园改造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校园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革故鼎新”工程建设随处可见,很多高校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因老校区更新改造而破坏历史建筑的情况。
民国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迫在眉睫。南京市政府及规划主管部门陆续组织编制了《南京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保护规划》《南京梅园新村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将大量民国别墅建筑作为保护对象,并纳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6年,南京市政府着手实施《南京市2006年~2008年民国建筑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同年在市人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出台并经省人大批准通过了《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及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使得非文物类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有法可依。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更是提出了“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串起来”的民国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
在保护对象的选择上根据保护条例,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经验,结合南京实际情况,确定1840年~1959年建造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可列入保护名录:1)建筑类型、建筑样式、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等具有特色或者研究价值的;2)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3)著名人物的故居;4)其他反映南京地域建筑特点或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特点的。对列入保护名录的近现代建筑和风貌区,均需编制保护规划图则。图则须对保护价值进行描述,划定保护范围,并对下列要素提出保护要求:1)建筑立面(含饰面材料和色彩);2)结构体系和平面布局;3)有特色的内部装饰和建筑构件;4)有特色的院落、门头、树木、喷泉、雕塑和室外地面铺装;5)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管理要求。
3.2.1 建立价值评估体系
在今天的校园建设中,对于这些民国建筑究竟是留是拆,众说纷纭。不加区别地保留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拆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那么,哪些民国建筑该保留,又有哪些民国建筑该拆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民国建筑价值评估体系。
3.2.2 针对高校民国建筑的保护制定法律法规
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教育、卫生、体育等诸多公共设施体现的。南京作为一个高校密集型城市,应当重视这一特殊资源,使其成为南京的一大特色。南京虽然先后出台过很多对民国建筑实行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很少有单独针对高校而制定的。高校作为大单位,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应该在保护好这些民国建筑的前提下,深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让其成为南京的文化特色。
3.2.3 积极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
在南京,有些高校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南京大学,在老校区内存在大量的民国建筑,南京大学有效的发挥了建筑的群组优势,将新扩建的建筑和老建筑成片分区。老建筑周围的设施、雕塑、景观等也都尊重了老建筑原有的风格而建造。仍在使用的老建筑内部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做了相应的修缮翻新,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防护的设施,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范例。当我们今天走进南京大学时,仍然会被郁郁葱葱的大树以及经过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民国建筑群所深深的吸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建设都面临着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制约。虽然有许多新建项目需要建设,但对于高校内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是建筑空间动态功能观的体现,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反映。合理分配资源,优化重组功能构架,发挥原有建筑的潜力,做到新老校区的共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都将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之一。
[1]刘正平,郑晓华.民国别墅 南京保护4法[J].城市住宅,2008(8):60-61.
[2]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2(3):24-28.
[3]钱 凯.抢救南京的民国建筑——南京市有关专家和市民谈民国建筑的现状及保护[J].城乡建设,2005(4):27-32.
[4]孙全文.历史建筑再利用之理论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2):17-21.
[5]倪洪尧.高校历史遗产消失及其保护[J].理工高教研究,2006(6):98.
[6]李相韬.普通高校建筑更新改造与再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