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素彬
(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 大同 037008)
据大同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资料显示:大同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16m3,占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其中市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81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3,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缺水界线,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长期以来,由于煤炭行业高强度开采对地下含水层的严重破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和工业垃圾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的严重危害,使大同市境内地表水、地下水均无Ⅰ类水。八条地表河流的水质全部为劣Ⅴ类,已失去使用功能;Ⅱ,Ⅲ类地表水占1/4;Ⅳ,Ⅴ类地下水面积占总面积的10%,达1360km2。近期水质检测表明,大同市饮用水水源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南水源地的21眼深水井已有15眼水质相继恶化,失去了城市饮用水的功能。口泉水源地的6眼水井全部被污染。目前大同市的供水负荷已达到极限,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威胁。另外,地下水的过度超采,形成市区两个地面沉降中心,分别位于时庄—西韩岭一带和利群制药厂一带,其中最大沉降量为124mm;同时形成城西、城南、城北古店—白马城及城北御河铁路桥4个降落漏斗,尤其是城南、城北御河铁路桥两漏斗还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总之,作为全国能源基地、气候灾害多发区与气候敏感区,大同市更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地表水、储备地下水,早日摆脱水危机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同市共建成大中型水库92座,总库容7.83亿m3,地表水调蓄控制能力较低。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显示,大同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8.34亿m3,地表水可利用量4.88亿m3,多年平均出境地表水水量4.1亿m3。因此,建设地表水源工程必须把边界水的开发利用放在首位。“十一五”期间,大同市新建孤山水库、守口堡水库、唐河水库和王千庄水库。位于万泉河入御河口上游400m处的孤山水库,距市区约18km,设计坝高27.2m,坝顶长216m,控制流域面积2296km2,总库容547万m3。主要任务为缓洪蓄清、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水库建成后,每年可向市区供水1640万m3,向农业供水2530万m3,改善农业灌溉面积262hm2,并可为下游的御河中水调蓄工程供水,有效缓解大同市工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
引黄北干线工程是解决大同市供水问题的根本出路。该工程从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起,经平鲁、朔州、山阴、怀仁至大同南郊区墙框堡水库,线路总长161.1km,设计年引水量5.6亿m3,近期年引水量2.96亿m3,预计2011年左右引水入大同,工程建成后可为晋北地区提供稳定的水源,对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发展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涵养地下水资源,市政府正逐步推进关闭自备水源井,关井压采范围将扩展到城市中心区外围,凡在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源井必须依法关闭。现已关闭12家22眼自备水井,每年压缩开采量230万m3。据统计,目前市区内有自备水源井274眼,如果全部关闭,可压缩开采量1000万m3以上。
为遏制地下水长期超采,调整用水结构,经省物价局批准,大同市政府决定提高市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在地下水超采区取水后,未采取回灌措施或回灌后未达到回灌要求的取水户,执行标准为:在一般超采区取水的,炼焦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4元/m3,其他用途的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1.2元/m3;在严重超采区取水的,炼焦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5元/m3,其他用途的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2元/m3;在降落漏斗区取水的,炼焦行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6元/m3,其他行业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3元/m3。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同市90%以上的企业位于地下水超采区,不少企业都在使用自备水井无序取水,新的水资源费标准执行后,企业用自备井取水成本就会增加许多,政府采取这一措施通过价格杠杆可促使企业放弃使用自备井。
建立以需水管理为核心、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节水的体制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在农业领域,把节水灌溉作为根本措施,加快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工业领域,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抓好高耗水行业节水,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节水制度。在城市生活领域,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全面推广节水器具,大力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用水的责任感与危机感,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大同市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强化节约用水意识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节水、管理水资源来加大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强水资源的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及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快多种新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