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雪松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职业指导从 1908年由帕森斯创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充实完善,已由“人—职匹配,协助个人作直接的选择”的创始期;到“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安置就业、并在职业上获得成功过程”的发展期;再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自我形象,同时也发展并接受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角色形象,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加以检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满足集体和个人的需要,造福社会”的成熟期。[1]职业指导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活动,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发展历程。其功能的加强、范围的扩大,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指导需要的变化发展。
职业指导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活动,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有着其独特的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功能。职业指导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发展人们健全的职业角色形象和增进职业决策能力来体现自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职业指导,增进个人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从而发展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全的职业形象,具备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力。
第二,经济功能。职业指导可以更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才,使用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充分实现“人—职最佳匹配”,促使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做出更大贡献。个人只有找到理想的职业,劳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反之,盲目的择业会带来盲目的职业流动现象,由于“人—职错位”,带来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现象就会经常出现,进而影响个人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第三,社会功能。协助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任务之一,个体只要选择了一种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与才能,有利于协调社会职业结构,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都已逐步意识到职业指导工作对个体的发展与成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的重要性,职业指导工作已不是短期性行为。那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职业指导组织机构功能还不够完善。从目前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情况来看,从中央到地方,从公立到私营,都成立了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教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办公室等,但整体间缺乏关联,国家职业指导服务部门在技术咨询、业务规范和监督上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各地区职业指导服务部门作为中央和地方就业服务机构的中转站,未能做到对有关就业服务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虽然各地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处于第一线,但只是关注了职业介绍、安排就业等问题,而忽视了前期职业引导、后期职业规划等。
第二,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人员。目前,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中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十分欠缺,一是欠缺相应的知识背景,二是缺乏相关研究的知识积累。我国目前已经开展职业指导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中,专职职业指导员严重缺乏,大部分兼职人员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其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影响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只有 1万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 400人,而我国急需职业指导的人数不低于 2亿人,也就是说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至少要面对30万人。据了解,美国在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 3000人。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指导人员的缺乏程度。[2]职业指导人员的欠缺,尤其是专业的高、精、尖人才的欠缺,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职业指导人员尚未设立职业指导领域职称的评定体系,缺乏专业技术职称上的肯定。
第三,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引进了美国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理论等进行研究,也引进了一些职业策划软件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但应用效果却差强人意。国内的职业测评体系,主要也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价值观、翻译偏差等产生出入,本土化的修订远远不够[3],未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指导理论体系。
第四,职业指导存在片面性。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被指导者全面的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地对求职者的咨询进行帮助,如平等面试、个人能力测评、家庭影响调查与访问、兴趣特长、期望目标对就业的影响、行动指导、跟踪服务(就业后适应性帮助)等。但现行的职业指导却存在很严重的片面性,如以高校的职业指导为例,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还有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政策咨询、派遣、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以及技巧指导等,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原则,没有“教之以渔”、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这种应激性安排,使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和发展相分离,是只重就业之果而忽视了发展之根。
第五,职业指导的实施过程较为单一。现行的职业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只局限于课堂式的讲授,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有的策略。因此开展的职业指导对受众不具备实际指导性。
第六,职业指导缺乏市场意识。在职业指导服务中,职业指导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掌握空岗供给,二是提高求职者素质。而我国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职业指导服务部门未能积极深入企业,收集空缺岗位,提供咨询服务,发掘就业机会。另外对求职者,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未能加强指导,提供就业训练和专业培训,从而实现“求职—指导—培训—安置”一体化。
职业指导是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变化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职业的内涵日益复杂,职业指导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要措施。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我们该怎样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呢?
治疗式指导。治疗式指导方式所需指导时间短暂,以问题为主。职业指导员经过与求职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求职者的心理状态,进而确定其存在问题的性质与原因,再运用职业指导方法或咨询技术协助解决。治疗式指导主要针对自卑和怯懦、困惑和焦虑、期望值过高等三类求职人群。自卑和怯懦求职者,在求职择业中,思想准备不足,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因多次受挫,丧失了自信,进而惧怕求职、惧怕竞争。针对此类人群应针对性地指出他们的优势,加以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教其扬长避短的方式方法,培养其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求职者,主要是对多种选择的不确定,由此产生矛盾心理。针对此类人群应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得失,指导其学会冷静对待,全面思考,为个人的选择负责。期望值过高的人群,所掌握的就业信息较全面,机会较多,进而百般挑剔,要求过高,期望值过大。针对此类人群应教育、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面对实际,珍惜和正确把握选择单位的时机和条件。
发展式指导。发展式指导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求职者在求职前期获取有助于其职业发展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由于其性质是着重长期的发展,因而需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目标设计指导计划,主要分为 3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指导人员进行课堂讲授,结合求职者专业的实际,帮助其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就业意识、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讲座,讲授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求职者利用空暇时间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等,直接参与到社会行业中去。同时,应做好求职者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求职者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个别方式。由于当事人的问题具有个别性,或时间地点不易安排,因此以个别方式处理。一般是指导人员与当事人的个别交流,主要有以下 3种方法:个人面谈法,即职业指导人员与求职者直接进行对话,提供职业帮助的方法。这种方法由职业指导人员与求职者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求职者的基本情况、职业素质、心理状况和职业需求,直接为求职者提供建议和具体帮助。通讯联系法,通过电话、邮箱等通讯手段与求职者进行沟通交流,为其提供咨询、帮助。跟踪服务法,对已招聘结束的用人单位和被招聘人员进行跟踪指导,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标准,帮助就业者及时处理各种困惑,增强其岗位的适应性,促进其稳定发展。
团体方式。团体指导方式由于指导对象众多,可以通过职业指导人员与求职者之间彼此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团体动力来增进个人自我的了解与认识,主要有 4种方法。集体座谈法,将一组求职者组织在一起,就其共同关心的职业问题进行座谈,使大家相互启发和帮助,指导每一个人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计划。授课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学校,一般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丰富的教材,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报告会法,即根据不同的咨询目标和课题举行专题报告会,报告会的内容很多,如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指导、个性发展、择业方法和学习技巧等。影视观摩法,通过电影、电视、录像等方式,介绍有关职业选择的知识。
模拟活动。主要是根据游戏原理,将教材内容编排于一段假设情景中,以最接近真实情况的设计,使参与者在模拟角色的扮演中获得相关经验和知识。这种方法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培养,决策能力的训练,以及价值观念的澄清等。模拟游戏可增加参与者参与探讨职业方面的兴趣,模拟的真实感越高,越可激发其动机和参与的积极性。
直接经验。对于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若以学生实际的工作经验相配合,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有关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校教育与职业及未来发展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直接经验。
模拟劳动。实际的工作经验不一定能反映职业的面貌,因为有的工作在短期内不太容易领略其意义,反而产生副作用。利用模拟劳动的职业指导方式,由专家设计适合参与者性质的工作情况与工作项目,从而使参与者获得实际经验。
职业指导方法科学化。职业指导员面对情况各异的求职者,要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职业能力有较深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因此,要通过相关的心理学仪器、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科学测试。应积极开发计算机软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测试系统,收集、处理、编制和提供信息,提供有利于职业选择的全部客观信息。可把这些资料输入计算机,编成程序,从而可根据求职者表达的选择确定适合的职业,使这种服务更加科学、快捷。使求职者更快、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更好地促进就业。[4]
职业指导员职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员队伍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应尽快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优良的职业化职业指导员队伍,这是就业服务的当务之急。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的人际交流型工作,它涉及人的一生,是一种终身服务性工作。因此,对职业指导人员素质的要求应比一般管理人员更高。一名称职的职业指导员应具有研究生学历;一般的职业指导员要有大学学历,且要培训 1-2年才能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称职的职业指导员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心理学知识;既要有职业指导理论,又要有职业指导技能。称职的职业指导员要热爱职业指导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掌握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和国家的劳动就业政策,具有较强的管理技巧,善于同各种人交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供求双方的中介人,而且是求职者的参谋和朋友。
职业指导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更加迅猛地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职业指导工作从指导思想到指导形式、途径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单一的形式和途径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指导形式而言,以传统的说教形式为主的同时,团体训练、参观考察、就业实习等体验形式,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强,体会更深刻。从就业指导的途径来看,以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空间交流并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开展就业指导,如BBS讨论、QQ聊天、网上测评等。
职业指导机构体系化。在劳动管理部门的统筹下,建立以职业指导中心为单位,以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指导工作系统。在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下,建立以学校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以职业指导为内容的职业指导教育系统。地方政府可设立相应的职业指导委员会,使求职者能通过职业指导接受有关的教育培训及求职帮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
[1]赵卫国.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模式案例实务全书[M].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2]国外职业指导的特点[EB/OL].[2008-04-03].中国劳动咨询网.
[3]刘世勇,杨阳.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4]万清祥,等.就业指导方法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