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探析*

2010-08-15 00:51郭志霞
山西建筑 2010年14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村庄规划

郭志霞

0 引言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是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合理地进行新农村规划设计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条件。然而,在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普遍暴露出了脱离当地实际、搞形式主义、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等问题。

只有通过可持续性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及手段统一规划,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增加,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进城农民的就业环境,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从规划设计理念上提升内涵,提升品质,充分挖掘新农村社区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新村、绿色新村、宜居新村。

1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现状与矛盾

1.1 规划设计模式单一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有着千差万别的气候条件、地容地貌和文化风俗,因此新农村规划理应结合当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特有的文化习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个性,做到规划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然而,当前不少新农村规划表现出了肤浅、套用、格式化的缺憾,没有体现村庄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从而造成规划后的村庄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大同小异。村镇规划,往往只是以村论村,就镇论镇,缺乏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分析,导致千篇一律的规划模式。

1.2 缺乏乡村地域特色

农村不等于城市,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特定场所,它有着特定的地容地貌,受到农业经济规律和农民生活习惯的影响,承载着一种特有的地域文明。因而农村规划不能直接套用城市规划的模式。然而,在当前的新农村规划中,缺乏乡村特有的自然风格和文化底蕴,出现了盲目模仿或简单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等处理方式,导致城市形象在乡村扩散,使农村变得与人们理想中宜人的田园风格相去甚远,而且从功能上也割裂了农村生态系统内部特有的联系,与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相抵触。

1.3 规划方案难以实现

一些规划方案不切实际,经济性与难度过大,不能有效组织实施,导致规划建设仅能满足于向领导汇报,让村民参观,而对群众实际的生产生活效用不大。例如,有些地方规划设计中提出建设“新村”的思想,就是让农民集中居住,盖起漂亮房子,但由于没有产业支撑,农民生活困难。再如,规划中对土地节约、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利用缺乏总体规划,集约利用水平低,一味大拆大建乱占耕地,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乡村居住区没有集中的污水排放地和集中垃圾填埋点,导致卫生环境恶化;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发展特色农业,导致一些当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任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当地土壤和水源遭到污染;不考虑自然环境的供应和消化能力,任意修建公路和改变河流流向,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衡。

2 新农村可持续性规划设计的对策

2.1 强化村庄空间布局

以村庄改造和整治为重点,根据村庄撤并原则并与城镇体系、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可持续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将村庄进行合理调整,改变原有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村庄空间布局。避免村庄发展独立分散,功能和设施缺乏配套和协调,以减少通往各村的道路、供水、学校、医院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新的用地标准,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要维护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综合应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新农村建设资金应重点用于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撤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重点村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及居住环境质量。加快村容镇貌的政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改厕、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推进以农村改水为主的饮用水安全工程,村设垃圾收集站,配备保洁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应用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2.3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生活在农村的广大群众非常注重邻里之间的交往,人情味浓厚,居民要求居住区有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可以借助中心广场和辅助广场,在绿化空间设置。鉴于人口密度较小,规模不必太大即可创建和谐温馨的交往空间。由于公共设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将有利于避免重复投资、节省投资,做到对公共设施的合理利用。

2.4 合理挖掘本土文化

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要对村庄人文特色进行合理开发挖掘,这包含两个层次:1)共同特色。村庄地域下,村民彼此熟识,重视家庭关系,也喜好相互间的交流。针对这些特点,规划应该多考虑公共和半公共空间,设置能组织交流的开敞通道。2)村庄由于历史、文化等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在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上。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传统文化的国家,一贯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村庄是体现“天人合一”理论最好的场所,村庄生活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成为田园思想的载体。继续抓住村庄的人文特征进行规划,是避免村庄千篇一律的好办法,也是真正体现村庄规划特色的所在。规划吸取特色后折射在凝固的建筑上,可以创建出别具一格的村庄形态。在重视个性化的今天,这种地方文化往往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必须合理开发挖掘。

3 结语

城市与乡村既有相互竞争的一面,更有共生共荣的一面。只有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结合,做到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共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建设事业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健康科学地可持续发展”。新农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农业的特有规律、农民的生活习惯、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要注意统筹城乡整体布局和区域村庄空间布局,增加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当前,许多地方把农村看作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城市之外的独立系统来进行规划,没有考虑与城市规划相衔接的问题,导致农村规划单兵突进,与城市规划相脱节,与区域整体规划相抵触。例如,产业规划没有考虑城市的产业定位;交通规划没有考虑整个区域的交通布局等等。

[1] 赵 辉,王 宁,熊 燕.新农村规划指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戴国斌.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5(1):195-196.

[3] 洪 音.新农村规划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35-36.

[4] 辛华平.新农村建设要正确把握[J].当代陕西,2006(3):57-58.

[5] 陈韶龄.基于文脉延续策略的城市可持续更新[J].山西建筑,2009,35(6):39-40.

[6] 孔悉如,张树生.新农村规划与新农居建设[J].住宅科技,2007(11):221-222.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村庄规划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村庄在哪里
迎接“十三五”规划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