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定辉 庞良玉 张建华 陈尚洪 陈红琳
(通联: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节水农业中心 成都610066 南方丘区节水农业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9年入冬以来,四川降水稀少、冬暖突出,省内大部无雨日80天,盆地中部丘区、盆西无雨日在80~90天,广元、遂宁、资阳、内江和自贡等市的大部,以及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眉山、泸州、宜宾等市部分丘陵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50%以上,龙泉山东侧的盆地中部以及威远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70%以上,甚而接近80%。目前,我省已有137个县(市)不同程度受旱,受旱面积达600多万亩,成灾58万亩。另据统计,全省冬囤水田倒旱187.15万亩,占关冬面积的27.41%,遂宁、广元市冬囤水田倒旱面积占关冬水田的44%以上,水稻育秧与适时早栽困难。据气象部门短期气候趋势预测,我省2010年将有中等强度春、夏旱和一般性伏旱,一旦旱情持续,将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
四川盆地在全国气候区划分中属湿润气候之类,干旱的严重性往往不易暴露,事实上四川干旱不仅出现频繁高,且危害面极大,是影响四川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从1950年至2007年的57年间,除其中11年无旱灾或无旱灾资料记载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一般干旱年损失粮食5~7.5亿kg;中等干旱年损失粮食产量7.5~15亿kg;严重干旱年损失粮食产量15~25亿kg。因此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配置水土资源,依靠科技提高干旱综合防控能力是四川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四川粮食安全与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最首要的任务。当前到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一是要加强农田节水抗旱基础工程建设,二是要加强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三是加强节水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农田基础工程建设,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提升干旱综合防控能力,重点开展三大基础工程建设。
1.土地平整与耕地质量建设工程满足田间灌溉、排水条件;土壤培肥、坡改梯增厚土层,提高土壤水库库容。
2.集雨开源微水工程 以建设水池、水窖等集雨设施为重点,充分利用旱地集雨体系,调控天然降水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搞好以“三沟”(截洪沟、边背沟、拦山堰)、“三池”(蓄水池、积肥坑、沉沙凼)为重点的坡面水系治理与提引水配套工程,达到集雨节水、补灌抗旱和高效种植的目的。
3.提引水与渠道防渗工程 根据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需求,合理规划提引水工程,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同时,因地制宜选用砼“U”型槽防渗技术、砌石护面防渗技术、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等,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4.田间节水灌溉工程 改变传统漫灌,大力开展喷灌、微灌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广大丘陵地区推广低压管道输水与重力精准浇灌等节水灌溉工程。
依靠科技,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重点开展三大农耕农艺节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
1.纳雨防蚀保墒技术 在旱地横坡垄作耕作的基础上,采用格网式、聚土免耕垄作等耕作技术,尽可能多地拦截降雨使其就地入渗,有效增加土层厚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地表径流与泥沙流失量,增强土壤抗旱能力。同时,采用地膜和秸秆等材料覆盖栽培,降低土壤表面的无效蒸发,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2.节水高产高效型种植模式 利用我省作物的多样性,规范化改制协调作物共生矛盾。选用抗旱作物与抗旱节水品种,建立合理轮作制度,确定适雨避旱播期,有机与无机肥料结合,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率,构建适合不同区域的粮饲优质高产型、高效益型、生态保护型节水农作模式。
3.化学抗旱技术与产品 通过化学制剂和养分均衡调控,改善作物或土壤状况,进行节水的化学调控(保水剂、抗蒸腾剂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
1.加强节水农业基础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重点开展集雨开源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区水平衡与水调配,节水技术与节水工程效益评价,以及节水农业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同时通过项目倾斜和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科技力量,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2.加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应用 结合国家重大项目和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项目,在典型生态区建立综合试验示范与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势作物布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立一批以集成和配套技术为主体的不同类型节水农业示范区。
四川农业科技2010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