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与探索

2010-08-15 00:51纪宗宝李仕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3期

□纪宗宝 李仕华

西充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实践与探索

□纪宗宝 李仕华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系丘陵地区农业县,幅员面积1108.6km2,总耕地面积48.7万亩(其中:田21.5万亩、地27.2万亩),农业人口953.4万,占总人口的83%,人均耕地0.8亩,自然资源贫乏,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县委、政府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为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区位优势,狠抓辣椒、果树、蔬菜、花生等优势经济作物,按照“一项产业,一片基地,一个龙头,一根链条”的思路,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速土地流转,建立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精心打造市委、市政府规划的“顺西高新农业产业带”,推动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仍存在绝大多数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

一、西充农民收入现状

1.农业内部收入 主要是种植业(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辣椒、蔬菜等经济作物,充国香桃、柑桔、梨、葡萄等果树及林业)和养殖业(生猪、奶牛、鸡、鸭、鹅、兔、鱼等)。2007年我县种植业(含林业)收入人平1 071.1元,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等支出341.2元,人平纯收入729.9元;养殖业收入人平1294.5元,其中生产资料支出658元,人平纯收入636.5元,人平总计为1366.4元。

2.农业外部收入 2007年主要是外出务工收入,人平1 040.9元;农户从国家、集体得到的政策性补贴人平61.2元;家庭经营的非农业收入、经营企业赢利、其它非借贷资金和利息这3项人平348.1元,人平总计为1 450.2元。在农业外部收入中,劳务输出19.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2亿元,人平收入6667元。

由此可见,2007年全县农业外部收入比农业内部收入人平高83.8元,农业内部人平收入比劳务输出人员人平收入低5 300.6元。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业基础,必须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加收入,提高他们的务农积极性。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 据调查,村社一级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85%以上均外出务工,剩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传统农业观念浓厚,创新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虽然充分给予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很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经营。特别是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后,有的全家外出,撂荒的土地零星分散,不能集中使用。

3.农业生产成本高,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据调查2008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肥料1kg上涨0.15~0.4元,农药1kg上涨1~2元,生产1亩粮食多投入生产资料30元左右,全县要多投入3 175.7万元,人平减少收入49.6元。

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断档严重,农情信息不畅 近年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科研经费短缺,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县、乡镇一级农业技术人员靠政府发部分工资,基本无工作经费,农技服务工作报酬低,农技人员分流现象很普遍。

5.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县就引进了浙江省著名企业“李子园牛奶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辣椒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构建了“企业+品牌+认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但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使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质量、产量不能统一控制,曾严重影响了企业按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优质奶源缺乏、鲜辣椒过剩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加速土地流转,彻底打破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格局,是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

6.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工作亟待加强

全县每年推广优质粮油品种5~8个,龙头企业顺发米厂生产的“充国牌”大米远销成都、重庆;充国香桃、西凤脐橙、青-39脐橙、西充二金条辣椒等果蔬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但这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离外贸出口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7.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瓶颈 全县44个乡镇,595个村,5 470个社,共有公路514km,平均每个乡镇只有公路11.7km,村、社基本没公路。水利灌溉工程(包括塘、库、堰)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农业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极差,偏僻的村、社尽管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发展种、养殖业,生产优质农产品,但苦于交通不方便,很难招商引资。

8.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坑农、害农现象仍存在 全县有280多个农资经营门市,专业性的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只有县农业局,乡镇一级无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县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除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外,没有执法设备和经费,工作难度大,违规农业投入品给农民造成严重损失的案件屡禁不止。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优化调整粮经结构 在保证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全县推广“粮·粮”,“粮·经”、“粮·饲”3种旱地多熟制新模式,运用增、间、混、套等种植方式,扩大辣椒、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播种面积,其中“粮·粮”模式改麦、玉、薯一年三熟为麦、菜、玉、玉、薯、豆、菜一年七熟;“粮·经”模式改麦、椒一年两熟为麦、菜、椒、玉一年四熟;“粮·饲”模式实现了小麦套种饲料、饲草、蔬菜,轮作夏玉米、甘薯。全年农作物总播面达到157.1万亩,复种指数提高到318%,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38.6%。粮经比例为5.8∶4.2,基本实现了我县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5∶5目标。新模式可增收粮食3 825万kg,人平68kg,增收现金24 392.5万元,人平43.6元,实现了钱粮双丰收。

(2)优化调整种养结构 以牛奶加工企业浙江李子园为依托,制定收购牛奶保护价,实行订单收购。通过土地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建立奶牛养殖小区,培育种植饲草大户;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基地,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粮、经、饲比为5∶3∶2。2007年上半年李子园公司就实现产值6 800万元,税利280万元,农民种草养牛收入1.8亿元。因发展奶牛养殖推动了饲草种植,全县奶牛基地种植饲草12万亩左右,改变了传统的“种苕养猪”模式。

(3)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推广运用现代育种科技新成果,全县种植优质水稻15万亩,优质油菜10万亩,优质花生7万亩,精选“二金条辣椒”6万亩,优质大豆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优质水果7万亩,优质饲料饲草5万亩,优质麻竹笋“竹娃娃”l万亩,优质率达70%以上。全县按照“东桃西橙”、“一线两片四点六园”布局果业生产。东桃指古楼等乡镇“充国香桃”生产基地2万亩,西橙指凤和、义兴、占山等乡镇成片高换、新栽的“西凤脐橙”1万亩及“青-39”脐橙3.5万亩左右,基地农民每年人平可实现纯收入2 300元左右。优质蔬菜、生猪基地,沿国道212线布局,以晋城镇、多扶镇、凤鸣镇、中岭乡为中心的土地,采取租赁、转让经营权等方式招商引资,现已建立了龙兴公司、西三井村、龙腾公司、胖土地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承包的土地由企业支付租金,每年租金地300~350元/亩、田400~500元/亩,同时农民在企业务工,每月又可收入1000元左右的务工费。

2.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1)西充农业产业化现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农业就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改革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条,着力一、二、三产业互动,通过市场牵动,龙头企业带动、政策推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开拓了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如:按照“公司+品牌+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李子园专业化牧场与牛奶加工基地;按照“协会+品牌+基地+认证+农户”模式,建立了充国香桃、西凤脐橙、青-39、西充二金条辣椒生产加工基地,其中“充国牌”获国家工商注册、西凤脐橙获“中华名果”称号、“青-39脐橙”获农业部优质果品金奖、国际农博会银奖、“西充二金条辣椒”无公害生产基地获国家认证。按照“公司联姻院校科技+品牌+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四川日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有康牌”系列禽产品鸡蛋、肉鸡、肉羊等3项产品均通过四川省畜牧局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该公司获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构建的四川天盛竹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竹娃娃”系列产品营养丰富,香脆可口。位居西充县城与南充市国道212线两侧的西三井村农民利用交通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田变地调整粮菜比例,自发建立了无公害蔬菜、葡萄基地。目前1187亩耕地,粮食、经作(蔬菜、葡萄)面积比为2∶8,农产品远销川渝等地,种植业人均年纯收入4500元左右,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倍。2009年上海龙腾公司又在该村投资1500多万元,按每亩每年给农民付360元租金租地200亩,兴建年产2万头瘦肉型猪养殖场。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一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发农业生态资源。二是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按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检验、检测,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增收条件 结合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不但修好村、社公路,而且让电话、电视、互联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农民致富的桥梁。

4.改革农业技术服务体制,为现代农业服务 一是对县、乡、村、社农技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定岗定责。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招商引资、技术承包、兴办农业技术服务实体等方式开展有偿服务,以科技效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依托国内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农技部门的高层人才,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专家系统信息交换平台,聘请他们参加以农业高新技术评价、论证、推广为主要职责的中介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在市场流通,逐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交易市场。四是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农业法》“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规定,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5.认真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以工补农 一是以全县实施的“阳光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二是兴办职业教育,进行与企业用工衔接的专业技能培训,为用工单位输送合格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关心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6.健全农业法制体系,依法管理农业 严格按《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管理农业,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监督检验机制,依法查处违规农业投入品和劣质农产品,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7.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一是保证种子直补、农资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物资,资金及时足额发给农民。二是推广先进的衣业技术,达到费省效宏的目的。如: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玉米膜草两段覆盖栽培技术、秸秆还田沃土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综合治理技术、柑桔密植带假植技术、柑桔高换技术等。三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

(通联:四川省西充县农业局63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