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政
蔬菜农药残毒包括农药本身、农药的代谢物和降解物,以及有毒杂质等。人畜吃了有残留农药的蔬菜可使农药在人畜体内不断蓄积,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属慢性危害。虽不能直接危及人畜生命,但可降低人畜免疫力,从而影响人畜健康,能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致使其它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由此可见,在蔬菜生产上,降低农药残毒,提升产品质量,必须大力推行蔬菜无公害生产,重点是把好植保防控措施和化学农药使用关。
1.检疫防控措施 植物检疫是降低蔬菜农药残毒,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法规措施。一是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植物或产品由国外输入和由国内向其他无危险性病、虫、杂草的地区输出;二是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它传播到尚未发生的地区,并采取各种防控措施逐步将其消灭;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传入新区时,立即采取紧急防控措施就地彻底肃清。无论是蔬菜种子生产商还是蔬菜种子经营商,在购买或采购以及引进蔬菜种子时,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法令实行检疫。引进新品种必须到当地植检部门办理植物检疫手续,确定其未携带检疫性病虫害,方能引进试种和大面积推广。
2.农业防控措施 农业防控措施是农田管理的基本措施,不需特殊的设施设备,可与常规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基本的防控措施。其主要包括:一是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利用抗病、抗虫品种防控植物病害和虫害,是一项经济、有效、降低农药残毒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最简单的措施。二是使用无病虫害繁殖材料。生产和使用无病虫害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压低病虫基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蔬菜农药残毒。三是建立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轮作有利于一些病虫草害的防控,尤其是对一些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防控,可取得立竿见影的防效和降低农药残毒的效果。四是做好越冬期深耕翻土及田园清洁工作。菜园中的老黄脚叶和病虫残枝、残体、落叶,要及时集中销毁或深埋,以降低病虫来源和基数,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以及蔬菜产品的农药残毒。五是安全栽培作物。主要体现在科学施肥管水上,要重施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杜绝偏施氮肥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及重金属物质超标的有机肥。管水上实行深沟高厢,尽力避免长时间闷灌和涝害以及干旱缺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会。六是合理安排品种布局。适当调整播期或选用早熟品种,将品种成熟期调整在病虫害发生前。七是在播种时,使用低残毒、高效的药剂对种子和土壤进行处理,降低病虫害基数。八是改变种植模式。推行起垄栽培,改善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菜园内的湿度,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发生。
3.生物防控措施 生物防治的核心和特色体现了环境保护和“相融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大力提倡生物制剂和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对病虫害进行生物防控是一项极具深远意义的降低农药残毒的策略,是21世纪种植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的主要措施。生物防治措施优于许多传统化学农药防控且无交互抗性。
(1)蔬菜病害的生物防治 一是拮抗作用及其利用;二是重寄生作用及其利用;三是交通保护作用及其利用;四是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其利用。选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治病毒病;利用遮阳网、防虫网等既防虫,又有利于作物生长,还可减轻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人为调控保护地小生境温度、湿度,抑制某些病菌的生长。采用CMVS52生物制剂防治番茄病毒病(TMV)和辣(甜)椒病毒病(CMV);中生霉素(农抗120)等农用抗生素防治蔬菜细菌和真菌病害。
(2)蔬菜害虫的生物防治 一是天敌昆虫治虫,以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为主。二是微生物治虫,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①昆虫的病原细菌,已作为微生物杀虫剂应用的主要是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②昆虫的病原真菌,已用于防治害虫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多毛菌和虫霉菌等;③昆虫的病原病毒:在生产上已推广应用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和颗粒体病毒(CV)。三是激素治虫,主要是利用性外激素、内激素防治害虫。在蔬菜生产上,利用微生物杀虫剂Bt乳剂、青虫菌、HD-1和7216等防治菜粉蝶、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抗生素类阿维菌素防治潜蝇、螨类、温室白粉虱、鳞翅目幼虫;浏阳霉素防治瓜类、茄子叶螨;在菜园释放广赤眼蜂控制菜粉蝶、甘蓝夜蛾;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等。
4.物理防控措施 通过热处理、射线、机械阻隔等手段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主要方法。
(1)蔬菜病害的物理防治 一是盐水选种或泥水选种,把比重较轻的病种和秕粒除干净。二是温汤浸种杀死病原物。三是在棚室内用 80~90℃蒸气处理土壤 30~60分钟,杀死土壤中绝大部分的病原物。四是利用地膜覆盖阻止病原物传播和侵染,以控制病害蔓延。五是将高脂膜对水稀释后喷到蔬菜体表或土壤表面,以控制病害与蔬菜体表及土壤表面接触,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六是发病田深翻土后灌水,再密闭棚室提升温度,促使病原在土壤中腐烂死亡。七是应用嫁接、滴灌、保护地栽培等新技术,对一些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蔬菜害虫的物理防治 一是利用人力或简单器械,捕杀有群集性、假死性等习性的害虫。二是设置灯光、毒饵、性诱剂等诱杀害虫,如佳多牌杀虫灯的使用。三是利用防虫网、遮阳网等人为设置障碍,防止不善飞行的成虫迁移扩散。四是用热水浸种,烈日曝晒、辐射等方法杀死种子中的害虫。
1.科学合理选择农药品种 一是选用无公害新型农药,有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等;有生物源农药,如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新植霉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二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使用蔬菜上限用和禁用以外的其它化学农药。三是严禁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
2.科学合理改进农药使用方法 发挥化学农药的效能,必须做到安全、经济、高效、合理地使用农药。按照农药的有效防治范围与作业机械及防治对象的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部位的不同,合理地选用农药品种和剂型,做到对“症”下药,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浓度、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间隔天数及合理混用。在蔬菜生产上使用合成化学农药时,一要查准病虫发生情况,科学安排防治药物。二要改进农药使用技术,推行高效植保机械,以提高农药利用率。三要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和每次最大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蔬菜农药残毒,保证蔬菜产品质量。
3.严格农药安全间隔时期 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因农药性质、作物种类和环境条件而异,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在使用农药之前,必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上的说明,严格按照农药登记所确定的对象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程和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同时要大于安全间隔期施药。蔬菜作物在施药后,经过安全间隔期后才能采收上市,这样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才不会超过规定的允许残留限量,确保蔬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