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银 钟顺清
(通联:①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成都610041 ②四川省富顺县农技站)
杂交水稻的问世,特别是随着汕优63等一批具强再生力的杂交中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掀开了水稻再生利用的新篇章。再生稻以其“两省两增一提高”(省工省种、增产增收、提高品质)的突出特点而深受农户欢迎。1986~2009年的20多年间,四川再生稻始终以有收面积最大、总产最多而长期保持着全国再生稻生产第一大省的地位。中稻——再生稻在我省川东南稻区也早已成为一项稳定的稻田种植制度,为推动稻田种植制度变革、保障稻谷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不平衡、单产低而不稳的状况依然突出,长期制约着我省再生稻生产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四川省20多年来发展再生稻的成效与经验,旨在为进一步推动再生稻生产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概括起来,我省再生稻生产发展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种植区划引导了科学蓄留 利用杂交中稻的再生特性蓄留再生稻,是我省种植水稻热量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界定合理的蓄留区域,是科学蓄留再生稻的基础性工作。在再生稻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四川农大和原西南农大为首的再生稻研究课题组,先后开展了再生稻种植区划和气候生态区划研究工作,根据区划结果,明确界定了我省再生稻的发展区域,即盆地南部长江河谷及其北缘和南缘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海拔400m以下热量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浅丘平坝和深丘谷地。同时,还根据9月平均气温、≥10℃积温、8月降水量、年降水量、9月日照时数等气候指标划分了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这项工作的开展,为技术推广部门指导再生稻区因地制宜科学蓄留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了再生稻生产的快速发展。
2.技术进步保证了两季高产 上世纪30年代末,杨开渠教授率先对再生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探明稻秆休眠芽性状、休眠芽穗分化过程的同时,其对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基本覆盖了再生稻高产栽培的各个环节,为再生稻高产栽培奠定了理论基础,给后来的再生稻研究者诸多启迪。随着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我省迅速掀起了再生稻研究热潮,省内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一大批水稻栽培研究和推广工作者针对再生稻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集成了以选用强再生力杂交良种、壮秧早栽、规范栽插、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灌溉、综防病虫、早施促芽肥、完熟收割、高留稻桩、增施“920”为核心的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根据生产发展,特别是品种更新、育秧方式变革和农民栽培习惯的变化,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先后集成了中稻亩产 550kg、650kg、750kg 和再生稻亩产150kg、200kg、250kg的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规范。研究与推广相得益彰,相继取得了再生稻的研究与应用、再生稻的生态和高产技术研究、杂交中稻库源结构和物质分配研究及其在再生稻上的应用、杂交中稻再生力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川东南杂交中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等一批省、部和国家表彰奖励的标志性成果,长期保持了研究和应用的领先地位。
3.机制创新促进了技术到位 夺取再生稻高产,技术到位是关键。20多年来,各再生稻主产县通过借鉴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一是建立了农科教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是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深入再生稻主产区开展新技术试验、蹲点指导和技术服务,有效地加快了再生稻创新成果的转化步伐;二是形成了“行政推动+技术推广+物资保障”为代表的政技物结合的工作机制。核心是实行技物配套和目标管理,加强检查督促和逗硬奖惩,确保了再生稻生产面积、技术、人员、物资、责任“五落实”;三是创建了“三集中、五统一”(集中领导精力、集中施肥时间、集中技术力量,统一筹款购肥、统一保管肥料、统一施肥数量、统一施肥时间、统一专业队伍)的促芽肥施用工作机制。这一机制的推行,有效地保证了促芽肥及时足量施下,提高了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四是采用了技术推广补贴机制。主要是依托项目开展高产示范,对参与农户给予一定的物资补贴,层层建立示范片,通过高产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
4.广泛应用提高了产量效益 一是正季再生稻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水稻增产增收。目前全省有10个市、45个县蓄留再生稻,有收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16个,5~10万亩的12个。其中:富顺、泸县再生稻有收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超过0.5亿kg,高于当地小春粮食总产。据统计,1986~2009年,全省再生稻累计有收面积8 530.7万亩,年均355.4万亩;平均亩产102kg,常年稳定在90~110kg;总产稻谷86.85亿kg,年均3.6亿kg。20多年间,不管遇到什么气候,每年都涌现出了不少亩产250kg以上的高产示范片,个别田块亩产达350kg以上。二是老秧再生稻和洪水再生稻的成功实践,开辟了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实现抗灾夺丰收的新途径。在我省老旱区,若秧龄超过90天才移栽,一般减产50%左右。若大雨来时,采取割苗低桩移栽蓄留老秧再生稻,由于生育期相对较长,温光充足,一般亩产可达400kg以上,仅比适龄秧减产15%~20%,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有生产实践。2007年,我省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水稻孕穗和抽穗扬花期遭遇特大洪水,各地积极动员农户割苗蓄留洪水再生稻,全省共计蓄留11.3万亩,平均亩产293kg,总产稻谷3 311万kg,挽回头季中稻产量的60%左右,共挽回经济损失5 300万元。三是利用再生特性改善稻米品质,有效地提高了种稻效益。再生稻米的食味品质明显优于头季稻,一般售价比同品种头季稻米1kg高0.2元以上。近年来,富顺、龙马潭、邻水等地稻米加工企业开发的再生稻米,已显示了较好的加工增值和市场前景。四是利用水稻再生特性发展再生饲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牧、渔业的发展。
同样的气候,抓与不抓两个样。凡再生稻发展得好的地方,尤其是高产示范片,长期保持了“人无我有、人有我高”。其成功经验可形象地概括为:行政推动+物资投入+技术到位=再生稻丰产。总结我省各地发展再生稻生产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行政推动是保障 行政推动可有效保证再生稻生产面积、技术、人员、物资、责任“五落实”:一是思想认识统一。多年来,凡再生稻发展得好的地方,无论是党政主干线,还是农业部门的认识都非常到位,始终坚持把再生稻作为一季正种庄稼来种,当成一项种植制度在抓;二是领导高度重视。历任和现任省委、省政府领导均视察过再生稻生产。由于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在再生稻生产的关键时候、关键环节都有领导挂帅解决关键问题,特别是大灾之年,更有超常行政举措推动再生稻生产;三是大力宣传发动。通过宣传发动,使农户对蓄留再生稻的好处和关键技术家喻户晓,既提高了蓄留积极性,又引导农民较好地进行了科学培植;四是实行目标管理。省农业厅每年均将再生稻生产纳入了对再生稻主产市农业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多数再生稻主产县政府还将其纳入了对乡镇和农业部门的目标考核,富顺、泸县、邻水等县还长期设立了再生稻工作奖励。
2.物资投入是基础 一是肥料投入。再生稻一般需亩促芽肥尿素15~20kg。1994年以前,省农业厅每年都掌握有3万t平价尿素重点安排再生稻主产区,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再生稻生产的肥料供应。富顺县20多年来再生稻总产一直稳定在0.5亿kg左右,为了保证全县常年再生稻生产6 000t以上的尿素需求,每年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亲自到肥料生产企业协调解决肥料供应问题;二是增施“920”。施用“920”可提早抽穗,保证安全扬花结实,显著提高蓄留成功率。对于再生稻次适宜区和再生芽迟发型品种,增施“920”尤为重要;三是保证工作经费。再生稻技术培训服务、高产示范、组织专业队施肥等工作,必需相应的工作经费。省上多数年份均安排了一定的再生稻专项工作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再生稻较好发展。
3.技术到位是关键 主要是通过推广机制创新,采取加强宣传培训、搞好大面积技术指导、开展高产示范、组织专业队施肥等方式,过好再生稻生产的“四关”,确保技术到位:一是过好“品种关”。重点要选择生育期适宜的强再生力品种;二是过好“保芽关”。再生稻必须从头季抓起,在适期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溉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健身栽培,关键是要搞好对稻秆和叶片危害较大的纹枯病、螟虫和稻飞虱的防治,保证再生芽正常分化发育;三是过好“发苗关”。在施好促芽肥的核心问题上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四看两定”(看品种、看苗情、看田块、看天气、定施肥时间、定施肥数量),采取“三集中、五统一”的工作方法,保证促芽肥及时足量施下;四是过好“安全齐穗关”。重点是要坚持头季稻完熟收割、高留稻桩,并在再生稻始穗期喷施“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