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艳
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系 山东 济南 250061
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融汇、各有特点的两种文化。广义的齐鲁文化则是以古齐、鲁领地,今山东地区为主,贯通古今的一种文化。先秦齐鲁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形成一体,同时也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相连接。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表现出了独有的精神气质,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崇尚刚健的自强不息精神、崇尚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有为的能动创造精神、崇尚民本的厚德仁民精神、崇尚群体的大公无私精神。”[1]齐鲁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齐鲁文化兼容并蓄,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各家学说都有所批判,有所吸收,使其成为先秦思想学术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影响中国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最高追求,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核心层面,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石。
中国传统体育将儒家、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体。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体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强调集体、注重和谐和伦理、讲究礼与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儒家“仁、礼”为哲学基础,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以顺应自然、动静结合、形神兼养的养生原则为基础,推崇性命双修、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道,于是就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始于道家,却很快被儒家所接受。天是指人所处的宇宙和自然,在道家看来,人和自然天地息息相通,窍目相应,人的精神受之于天,人的形骨受之于大地,在天地之间,人是沟通天地的至灵至宝。“和合观”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养生学和中华武术中,都把“天人合一”的观念引进自己的功理功法而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中国武术中非常讲究“和”的思想。在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楚庄王认为,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所以“止戈为武”意味着制止动用兵器,制止发动战争,“武”字和“和平”是相通的。在武术的技击交手之前,各个门派都普遍的有抱拳揖礼和跪拜鞠躬礼,虽然对方是对手,也都要遵守这样的礼节。起源于齐国临淄的蹴鞠也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如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在讲述蹴鞠竞赛规则的时候提到“圆鞠方墙,仿象阴阳……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球是圆的,仿天,天属阳。场地是方的,仿地,地属阴。另外,裁判员不能因为自己关系的亲疏而存在私心,而应该端正心态,平和心意,队员之间也不能相互埋怨队友的失误。这里也讲到了和合。
人道主义精神是齐鲁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把齐鲁之学概括为“人学”或“仁学”。也就是说,齐鲁诸子百家,无不高举人道主义旗帜,把人作为治国的根本。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即做人的道理,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德”,而最高的道德就是“仁”。由此可以看出孔、孟所提倡的“德”首先要从个体的人做起,为人谋利益,为劳动人民谋利益。因此,无不放射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体系称为仁学体系,也就是人学体系。他的“仁者爱人”的命题,是人道精神的最高体现。重视伦理规范的儒家强调“仁、礼”,提倡“知、仁、勇”三者统一的君子人格;崇尚“恬淡无为”的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由人格;佛家则提倡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由此可见,深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传统体育,特别重视对人的人格精神和道德修养的价值。
规范武术行为的武德是“儒、道、佛”道德准则的具体体现。武林的众多流派无不以武德为其宗旨。《少林戒约》中提到“对待侪辈,须和温顺,诚信勿欺。”《峨眉枪法》中有“不智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未从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是历代拳师传徒授艺的规矩。师父首先看重的是弟子的道德品质。“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欲修其身,先正其身。”“拳以德立,无德无拳。”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那么武术也是如此。“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武术的风格既然是人的风格的体现,那么由于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性格气质的不同,打出来的拳也会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习武者的品德好坏关系到拳种名声的好坏,武术向来就是以武德来评价人。
齐鲁文化有一个共同特征,即以民本思想作为治国之道。齐鲁思想家确立人在世界的主体地位,珍视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活,同情人的命运,注重人的价值,培养健康人格,建立以人为本的理论。这种理论反映在政治领域,就形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主义发展到战国时代极激进的口号。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管仲,齐国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义者。然而鲁国的儒、墨在“重民”、“爱人”方面更加激进,理论也更系统。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者爱人”是对人本主义的最高概括。
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伦理性。譬如在《论语》中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说明了孔子对竞争的伦理道德性,即使在竞争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人自身的礼。中国传统体育方法非常注重各种健康因素及运动的和谐与适度,各种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养调节补充人在出生时已获得的元气。在养生保健方法上注重形神兼养,注重个人的修养,追求人的久寿和健康为主要目的。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珍视人的生命的理论。
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讲合群,讲和谐,讲统一,强调大公无私。群体主义精神,是齐鲁诸子、各家学派的又一共同主导精神。管仲及管仲学派对合群、团结、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合群、团结、万众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根本。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利他”“利人”“无我”为极限,可说是大公无私的典型。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把“大公无私”的群体主义精神发挥到了一个高度,使人们向往,并把它作为一种高尚的追求,为之奋斗不已。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和重视教育感化,提倡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更大的优势。
开启我国古代武侠之风的墨家,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在军事体育方面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墨家弟子恪守“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宗规。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这个“义”就是“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以自身吃大苦、耐大劳去做利国利民的事。他所倡导的“义”,是以客观的天下大利为根本。墨子以身作则,要求弟子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团结友爱,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中国武术中也讲到要“重义轻利,舍己为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的武侠文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重义守诺、除暴安良,见义勇为、仗义行侠、济世救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
齐鲁文化主张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经孔子修订过的《易经》有此陈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是因为在不停的运动而健在的,人也应该按照天行健的法则不断的运动,才能不断的强健,永不停息。在这里就肯定了人的内在潜能,天与人相联系。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行特点比喻人世间,已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形象写照。 孙子兵家,为安定天下,统一天下,主张用正义的战争制止不义之战。墨家为了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牵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他齐鲁诸子,虽观点不同,但在刚健进取方面,则是一致的,齐鲁文化这一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充分发扬,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精神,对我们民族的自强、自立、发展、壮大,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体育继承了齐鲁文化中的崇尚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讲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一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刻苦锻炼精神。又是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它能够最充分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我国古代的球类、武术、保健养生、角力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武与蛮健,更寄托了对民族精神动力的完美追求。在武术的谚语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艺成才,苦练成功”。这条谚语指出一条学习的原则:只要有步骤地不间断地坚持学习,一定能取得成果。“人贵有志,学贵有恒。”指出学武既要有志气又要有恒心,缺一不可。这些强调的都是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勇于超越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齐鲁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和合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厚德仁民精神、大公无私精神、自强不息等精神在不同层面都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不断的发扬光大,是与其有着深厚的齐鲁文化思想内涵和底蕴密不可分的。
[1]颜谱.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J].东岳论丛,2002,(06).
[2]李伯齐.也谈齐鲁文化与齐鲁文化精神[J].管子学刊,1999,(04).
[3]张达.论齐鲁文化的形成及其根本特征[J].理论学刊,2003,(06).
[4]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5]廖丽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