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使役词汇化模式下的译者思维差异

2010-08-15 00:45
关键词:句型语义汉语

吕 芳

(1山西大同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英汉使役词汇化模式下的译者思维差异

吕 芳1,2

(1山西大同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英汉语言对使役概念的表达存在不同的词汇化模式。本文以Talmy(2000)对两个《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作品时,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多采用词汇手段,以使役词汇表达句意;而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则更多采用句法手段,以使役结构表达句意。这一语法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英汉思维差异造成的。

使役概念;使役结构;词汇使役;词汇化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使役概念人们对其并不陌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虑,使役概念表达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使役概念在语言的表达形式分为语义范畴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Lakoff认为使役概念是一个语义标记“+CAUSATIVE”,使役动词是由未完成动词(inchoative verbs)转化而来,而未完成动词则是由其相应的形容词转化而来。Dixon根据使役的基本构造将其分为四种使役类型:一是词汇使役(lexical),二是形态使役(morphological),三是复杂谓语结构(complex predicate),四是结构使役(periphrastic)。Comrie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使役类型:词汇使役、形态使役、句型使役。这三种使役类型是一个连续体,以词汇使役为一端,以结构使役为另一端。

我国学者从功能与认知角度也对使役概念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邓守信研究了‘使’‘让’‘叫’等使役动词,并将其归为“主语+使役动词+主动词”这样的句法结构。何元建与王玲玲认为汉语的使役结构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为词汇使役,二为结构使役。他们以转换语法的角度在语义与句法关系中描述了词汇使役和结构使役。他们认为在汉语中没有形态使役动词,且相信在句法框架下,词汇使役与句型使役在表达使役时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赵杨将汉语使动通过分型型施使动结构、结果补语结构和复合使动结构来表现。分型型施使动结构、结果补语结构分别由“使”和“得”引导,复合使动结构由一个行为动词和一个表示结果的成分组成。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人们对使役概念的分析归为两类,一为使役词汇,即由词汇表达使役概念;二为结构使役,即以句型结构表达使役。而这两种表达使役的模式在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英汉语言中的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语言中的使役概念表达

1.英语中的使役概念表达 首先是词汇使役(Lexical Causative)。词汇使役是指在一个单独的词中包含有“致使”(cause)和“致使结果”(result)两方面内容。即以一个单独的词汇来表达使役概念而不需要借助于使役句型。蔡云认为表达使役概念的动词包含两方面,【ACT】指外部施加的力量,【GO】/【BECOME】指由于这种力量所产生的结果,这两方面是由【CAUSE】语义连接。其语义结构表现为:[(x ACT)CAUSE(y GO/BECOME)]。

我们现将英语中的词汇使役分为两类,一为零位使役,即无语音值粘着语素使因形式;二为缀合使因形式,即有语音值的粘着语素。零位使役在英语词汇中占有很大数量,如:surprise,astonish,entertain,plague,harass,exasperate,entrance,touch,inspire,encourage等;缀合使因形式在英语中也很多产,其是指在英语名词或形容词前后加一些词缀来形成使役词汇,如,enlarge,widen,beautify,modernize,liberate,enrich,embolden等。

其次是结构使役(Causative Constructions)。在本文中所涉及的结构使役包含有两个或多个动词来表达使役概念,其中主要动词表达致使,其他动词表达致使的结果。如:

①Tom made Mary cry.

②He lets me teach English.

这一句型其实又属于Kemmer&Verhagen定义的分析性使役结构,其主要动词made,let表达致使,cry,teach表达致使的结果。这一类型的使役结构在英语中主要局限于 make,get,have,let和cause这些词中。然而语言学家Goldberg、Pinker等认为表达使役结构的词汇并不局限于此,他们又将其扩大为三类:一是致使类(Cause),如 cause,get,等;二是允许类(Enable),如 let,permi等;三是制止类(Prevent),如 prevent,stop 等。

2.汉语中的致使概念 在汉语中表达致使的词汇使役相对英语而言较少。在古代汉语中,单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表达词汇使役。如: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左传·隐公十年》)

③季梁请下之,弗许而后战,怒我而怠寇。(《左传·桓公八年》)

随着语言的发展,古汉语中这些由一个语素构成的使动词逐渐消失,只有少数保留在了成语中,如惊天地、泣鬼神,沉鱼落雁等。

在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侧面研究了结构使役。熊仲儒将以下句式纳入使役范畴:致使位移句式、致使-转移-位移句式、双及物句式、结果句式、重动句、“得”字句、“把”字句、动结式、与格句、双宾语。这些句式中都含有或暗含“致使”意。赵杨认为汉语使役动词已逐渐消失,他将使役句型概括为分析型使动结构、结果补语结构及复合使役结构。而分析型使役结构和结果补语结构分别由“使”和“得”引导,复合使动结构由一个行为动词和一个表示结果的成分组成,两者构成V1-V2复合结构。

三、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

Talmy从语义角度出发,探讨了致使事件的组成成分与语言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即形式表达语义的方法。他在关于“实现事件”构架(Event of Realization)的观点上,提出了四种词汇化模式:分别是(a)Intrinsic-fulfillment verb + Further-event satellite,(b)Moot-fulfillment verb + Fulfillment satellite,(c)Implied-fulfillment verb + Confirmation satellite 和(d)Attained-fulfillment verb。下面将我们结合Talmy的观点,考察英汉语表达使役概念时的三种词汇化模式,从而找出英汉语在表达使役概念时的不同的词汇化认知程度。

1.英语中表达使役概念时的词汇化模式 第一种是Moot-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未完成义使役动词)+Fulfillment satellite(完成意义依附语)。此类表达使役概念的动词其语义范畴包括两部分,一为执行使役动作的动词(main verb),这一动词已经语法化为使役表达的标记,需借助后面的依附语以达到使役的目的和结果;二为表达使役目的和结果的完成意义依附语(embedded verb),即为使役标志词的补充。如:

①My son makes me disappointed.

②His action caused his teacher surprise.

事实上,在英语句型中并不常用此类词汇化模式表达使役,因为在此类模式中,表达使役目的和结果的完成意义依附语可以经过缀合,即通过在动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前缀或后缀演化为可以完全表达使役完成意义的使役动词,也就是说这类句型中使役动词无需make,cause等作为致使表达标记,自身可完成使役动作。所以上面的句型可以变化为:

①My son disappointed me.

②His action surprises his teacher.

第二种是Impli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暗含完成义使役动词)+Confirmation satellite(确认依附语)。此类表达使役的动词事实上是由两个语义元素构成的,其动词本身既可表达使役的动作也可表示其目的和结果。换句话而言,此类使役动词包含两个语义元素,即由含有致使意义的实义词和表示确认其使役的依附语构成,而其确认依附语是由词缀构成。例如:

①Reading enriches the mind.

②The cloud blackened the sky.

此类表达使役的词汇化模式在英语语言中是很常见的,英语中的许多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其词前或词后加上词缀形成使役动词,因为这些动词或形容词本身暗含有致使的语义,再加上表达使役的词缀,就可形成使役表达法。这些词缀包括-en/en-,-ify,-ize /ise,-ate等。

第三种是 Attain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完全表达完成意义的使役动词)。此类使役动词本身包含着动作、目的和结果,无需表示确认动作的依附语或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缀来表达使役的目的或结果。看下面的例子:

①Tom walked his dog.

②The stranger drowned him.Shibatani曾认为,此类动词从功能角度出发是指一个表达使役的词汇中蕴含着动作、使役的目的和结果,如 kill,sink,move,melt,break和 turn 等等。他认为此类使役动词在英语语言中不是很多,而Levin&Rappaport和Pinker则从语义角度出发认为此类动词包含有两类,一为暗含有变化状态的使役动词,如 crumble,decompose,shatter,shrink,sink;二为暗含有方位变化的使役动词,如glide,move,revolve,twirl,twist,whirl。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语言中表达使役概念时大多数可以由词汇使役完成,即可以用第三种词汇化模式——完全完成意义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而其前两种模式通过转化也可成为完全完成意义使役动词。

2.汉语中表达使役概念时的词汇化模式 Talmy认为,汉语是一种很强的依附语构架语言,汉语的大多数表达使役的动词属于未完成意义使役动词或暗含完成意义使役动词。汉语中表达使役概念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种:一为典型的使役句,二为由“使”“让”“叫”等构成的兼语句,三为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

第一种汉语语言典型的使役句由主谓结构所构成,例如:

①这样一项惠农政策富裕了广大农民。

②小明昨天清空了仓库。

在上面的使役句型中,“富裕”“清空”是表达使役的动词,其中“富”和“清”是表达使役的标记词,而“裕”“清”是其完成意义依附语,用于补充使役的目的和结果,由此,这样的句型可以对应Moot-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未完成意义使役动词)+Fulfillment satellite(完成意义依附语)的词汇化模式。

第二种由”使“让”“叫”等构成的兼语句中,我们再以上面的例句加以说明,将其转化为兼语式,如:

①这样一种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富裕了。

②小明昨天使仓库清空了。

此类使役句型中的使役动词,”使“只是致使的一个语义标记,“富裕”“清空”则是由“富”+“裕”“清”+“空”两个语义元素构成的,即由含有致使意义的“富”和“清”表示确认其使役的依附语“裕”“空”构成。由此这样一种使役结构符合Impli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暗含完成意义使役动词)+Confirmation satellite(确认依附语)的词汇化模式的特点。

第三种由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这样的模式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多见的,这些表达使役的词不仅仅是及物动词,还可以由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少量数词来表达使役,现代汉语中的以词汇表达使役的情况较少,只在一些成语中还有所保留。因此,此类表达方式也对应于Attain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完全表达完成意义的使役动词)这样的词汇化模式。

由此可见,汉语表达使役概念时多以句型来表达,正如Talmy所言,汉语属于一种很强的依附语构架语言。一个整体的使役概念表达,在汉语中通常会被概念化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

3.小结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英语倾向于由使役动词本身实现使役意义;汉语则倾向于句法手段表达使役。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作者以《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一为理查德译本,一为辜鸿铭译本)中的使役概念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统计结果如下:《论语》原文中表达使役概念的词及句型共有89处,理查德译本中,词汇使役的共有59处,结构使役的为21处,还有9处转化为非使役表达,词汇使役占整个使役表达的73%;辜鸿铭译本中,词汇使役的为32处,结构使役的为50处,7处转化为非使役表达,词汇使役占整个使役表达的39%。由此可见,以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则多会采用词汇手段,以使役词汇表达句意;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在翻译使役概念表达时则会更多采用句法手段,以使役结构表达句意。而这一语法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英汉译者思维差异造成的。

四、英汉语译者思维差异

英汉语译者由于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在英汉翻译中所体现的思维也有会所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体思维 (Concrete Thinking)与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 具体思维是汉语中很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汉语更注重于对外部世界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因此这一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汉字。汉字以象形字为主,人们多通过对事物的外部形状描述汉字,例如:“人”这一字形很形象的表现了一个虚拟的张开双肩的人的样子。其次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来描写抽象事物和现象。例如,“望梅止渴”这一成语,“梅”是一种很酸的水果,人们看到它就会产生口水,从而达到短时解渴的目的,而这一四字成语就很形象的用虚拟的想象描述出具体的概念。再次,汉语语言可以直接表达具体的事物,例如:“短发”、“高跟鞋”、“发夹”等等。抽象思维常体现在英语的语法中,例如,在英语句型中,当主语是复数的话,其谓语必须对应为复数表达,但当其主语形式上表现为复数,但其意义上表达为单数时,谓语对应的只能为单数;其二,英语字母或单词只可表示其读音而不是意义;其三,英语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句意。

具体思维要求“象”与“义”的融合,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描述事理;而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与推理来叙事述理,表达句意。

2.主观思维 (Subjective Thinking)与客观思维(Objective Thinking) 汉语以主观思维模式为主,中国人认为“人”是一切的主宰,因此,体现在这一思维模式中即以人作为观察、分析及研究的主体;而西方人着重对自然物体的观察与研究,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运用自身的智慧及科学的力量去征服、控制自然。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的特点体现于汉英语言中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为汉语中使用有生命特征的人或物作为句子的主语,英语则相反,如:

①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主语为人“我们”)

②Studying is our primary task. (主语为无生命体征的抽象名词)

其二,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表达句意,而英语则相反。如:

①人们说明天会下雨。(主动语态)

②It is said that it is raining tomorrow.(被动语态)

3.综合思维(HolisticThinking)与分析思维(Analytic Thinking)中国人更侧重于综合思维,他们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及相关性,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更强调意合(Parataxis),句与句之间的链接不借助于连词而是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如:骄傲使人自满,谦虚使人进步。西方人以分析思维为主,他们将整体的事物分成部分,在句法中的典型表现为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其主要的特点表现为在句法中广泛的使用连词、关联代词、关联副词等。如上面的句子翻译出来,其形式为:Haughtiness invites losses while modesty brings profits。因此,英汉语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4.循环思维(Circular thinking)与直线思维(Linear Thinking) 汉语中的循环思维要求作者陈述观点时会首先将一些非重要的观点表达出来,将主要的观点放在最后。另外,汉语句子通常主语可以很长,在时间与地点的表述上也是从普通到具体。相反,西方人则习惯于直切主题,他们会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喜好。这样的直线思维模式在语言中的表现为直接精确地表达句意,首先介绍主题,其他与之相关的放在后面陈述,另外,英语句型中主语不可过长,以免头重脚轻。在时间与地点的表述上则是从具体到一般。如:

①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②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③他每天晚上六点钟回家。

④He goes home at six o'clock every day.

五、结语

英语倾向于由使役动词本身实现使役意义,侧重词汇手段,使役表达的词汇化程度较高;汉语则倾向于在依附语中表达使役意义,侧重句法手段,使役表达的词汇化程度相对较低。

[1]Talmy.L.Toward a Cognition Semantics(VolⅡ)[M].Cambrige.Massachusetts:MIT Press.2000.

[2]James Legge.D.D.The Four Books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Notes[M].北京:商务印书馆,1861.

[3]辜鸿铭.辜鸿铭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4]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5]潘艳艳.英汉致使移动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5(3):60-64.

[6]严晨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2005(3):22-30.

[7]张 辉.语法整合与英汉致使移动的对比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7-13.

[8]熊学亮.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90-97.

[9]孙福兰,宁 宁.从中西思维方式看法汉句法结构差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1):63-66.

Th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of Translators Guided with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Caus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ü Fang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ty,Datong Shanxi,037009;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Normal Universty,Linfen Shanxi,041004)

Causation is a broad category which contains different lexicalization expression patter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We adopt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Talmy(2000)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compare and further research 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which expressed causation i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two translated texts of saying of Confucius.Then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nslator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will adopt causative words to express causation,whereas the translator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Chinese will use causative construction to express causation.The reason of this grammar phenomenon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thought patter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this study is also expected to shed great lights on EC and CE translation and enlighte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ausation;periphrastic causative;lexical causative;lexicalization patterns

H315.9

A

1674-0882(2010)002-0071-04

2009-11-12

吕 芳(1978-),女,山西左云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汉文化对比与英语教学。

〔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句型语义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与语义
典型句型大聚会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