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郭敬明:电媒、纸媒的殊途同归

2010-08-15 00:55林捷
时代农机 2010年7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郭敬明韩寒

林捷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前言

“80后”写作进入现阶段,作家越来越多,写作风格日渐多样,难以简单概括。“80后”从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鲜明文学特色的文学流派,而是一个简单松散的代际概念。而韩寒、郭敬明,毋庸置疑在“80后”里最为人熟知。他们是“80后”的两大风向标,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同一起点起步,在十年后的今天给关注着他们的人们演示了两条不同的成长之路。这一路走来,传媒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寒和郭敬明两人,站在传播学角度看,一个主攻网络传媒(电媒),一个革新纸质传媒(纸媒),他们的成名过程验证了媒体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为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传播学上,媒介是文化传播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加拿大学者M·麦克鲁汉的名著《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媒介即信息”。这说明: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传播媒介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自起源至今更是从未与大众传播媒介分离过。每一次的媒介变革都会引起文学的改变,文学总能敏锐地感觉到传播载体的变化,从而迅速作出调整,出现新的文学形式。

而中国的当前文学,尤其是讨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的文学,更是不可能回避传播媒介更新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纸媒文学和电媒文学一冷一热,但电媒文学(指主要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传播的文学)长时间没有得到正视,传统文学评论界频频抛出“文学衰落论”、“文学终结论”。的确,相比1980年代轰轰烈烈的文学热潮,1990年代的文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多样文化生活的挤占下,地位一落千丈。但另一方面,文学通过新的电子媒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更紧密的联系。从《第一次亲密接触》到《诛仙》、《鬼吹灯》,一批批网络文学的走红,一个个网络写手走向前台,受到出版商的热捧。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文学的左右突围,不断尝试与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媒结合,以帮助文学的快速传播,被称作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与文学的结合更显来势汹汹。

而整个“80后”写作都是在这样一个纷乱、不知所措的文学大背景下兴起乃至发展的。造就了韩寒、郭敬明等一大批“80后”明星写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萌芽》杂志为了应对发行困境而走的一步妙棋。担心着被电媒取代,以打造明星“80后”写手谋求生存出路的纸质媒体人没有想到,经过十年的打磨砺炼,这些“80后”写手中的代表韩寒和郭敬明竟然分别在电媒和纸媒行业里各领风骚,开出了一片纸媒和电媒共生共存的局面。

2 两种文化传播媒介的较量

韩寒虽然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告: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不参加演出等等的“低调”,但他却是如今网络世界最有价值的博客“品牌”,过亿的博客访问量足以让他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不同一般的公众骚动。如何做到在“低调”中大红大紫,韩寒的博客之路值得每位有心人学习。我们先看到的是连连的“骂战”,2005年9月韩寒博客开通,随后的几场网络骂战为这新开的博客赚足了曝光率。

韩寒博客的第二条成功之道是树立独立发言人的形象。博客兴起的一个大原因就是打破了媒体机构对发言渠道的垄断。个人主体意识在博客的发展中被极大的张扬,个人空间直接变成公共领域。因此在博客世界,读者更关心的是博客主是否真的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发言。韩寒在文章里或是一些专访中都反复强调自己的主业是赛车手,甚至说过“永远不进文学那个圈子”。人们一般相信不带有任何利益牵扯的文字才是最真实的文字,韩寒就是告诉大家,“写东西”只是业余生活的小乐趣,博客上的文字都是他个人最原始的感受。所以大家都愿意相信那就是韩寒的真实想法。真诚是博客成功的关键。

所谓“业精于勤”,有人不屑地认为韩寒博客成功靠的是不断“炒作”,其实更准确地来说韩寒是个勤快的博客主。每当社会上出现轰动热闹的话题,韩寒总能很快地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如2008年对于抵制家乐福和封杀莎朗斯通的评论关于汶川地震救援的记录,地震灾后重建中对北川政府奢侈购车的批评;还有2010年对于谷歌撤离中国的评论,以及最近世界杯中的“朝鲜热”评论等等。由于言语犀利,韩寒的博文常因触及敏感话题而被网站删除。

与韩寒在网络世界里不可缺失的发言地位相当,郭敬明也在纸质出版行业春风得意,年纪轻轻就已是著名出版社的副主编。经过早期《岛》系列书的尝试,由郭敬明及其团队策划主编,在2008年1月正式出版的杂志《最小说》成为当下青春文学读物的翘楚,据说目前杂志销量可达到每月50万本。这对于现在许多苦苦挣扎的文学期刊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郭敬明做到了。相比韩寒有意的“低调”,郭敬明则是明显的“张扬”。郭敬明的博客和微博内容,没有沉重的时事,有的都是自己个人生活的展示,充满着小资甚至应该说是“新富”阶层的情调。名牌饰品、豪华家居、活动派对、旅行点滴,明星一样的生活方式,文字间带着点炫耀的俏皮。难怪越发“铁肩担道义”的韩寒鄙夷郭敬明,认为这样是在“输出很贱的价值观”。

但郭敬明商业上的成功足够支撑起自己标榜前卫奢侈的生活。他娴熟精明的商业操作手法让许多老商人也感到叹服,除了把自己打造成文学界的“偶像明星”,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坚持以青年时尚读物为定位,紧抓年青人追逐时尚的心态。不仅在外观包装上向时尚消费杂志靠拢,还在定价上体现杂志的身价。《最小说》的单价从10元、12.8元到现在的15元,与《青年文摘》、《读者》等传统杂志较大众的定价显然拉开了距离。郭敬明对《最小说》的目标读者群有清楚的认识。《最小说》的内容一直没有偏离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有时尚的摄影绘画,还有短篇青春校园题材小说,人气作家的连载,时下年轻人眼里当红的文艺界名人的专栏等。就杂志和郭敬明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郭敬明最成功的还是把《最小说》打造成一个培养青春明星作家的平台。在这个杂志的平台上一方面发掘培养新人作家,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明星作家签约,保持《最小说》的高人气。目前在郭敬明柯艾公司旗下的签约作家主要有笛安、落落、七堇年、苏小懒等,这些签约作家的小说著作都经由柯艾公司出版兼宣传经销。

虽然韩寒和郭敬明各自凭着电子媒体和纸质媒体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两种毕竟是不同性质的媒介,它们依然有特质上的区分。作为网络媒介的代表——博客,其特点在于开放性和个人性,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尚不论韩寒是否算的上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但他“公共发言人”的姿态是明确的,已有“中国网民意见领袖”的称号。网络媒体基于它的开放性,享有受众数量庞大的优势。韩寒2010年4月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排名第二,得票数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事件就是对网民力量的最好说明。

而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不同于网络的虚拟,纸质媒体的代表如报纸、杂志都是可触可感的实物态,风格鲜明甚至富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报纸杂志一向是收藏佳品。读者一旦被报纸杂志吸引,很有可能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特的阅读乐趣是网络很多时候不具备的。而且在传播影响的时效性上,纸质媒体往往更有优势。韩寒的一篇博文你可能只会看一遍,但郭敬明刊载在《最小说》上的一篇小说你会时不时重新回味,杂志的阅读有时更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郭敬明的《最小说》实际上也是纸质媒体在网络媒体冲击下出现的革新产物。这样一种图书化的杂志逐渐成为青春文学读物的潮流,除了《最小说》作代表,还有蔡骏的《悬疑志》、颜歌的《NOVA》、万榕的《最女生》等,他们都希望在纸质媒体的这条新道路上和郭敬明争个高低。

在看到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势头,不少人都曾经担心传统纸质媒体会不会自此一蹶不振,走向消失的未来。但就现在媒体行业发展状况来看,纸媒和电媒尽管竞争激烈,却并非水火不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一直是需要多种传播媒介的共存共生,传播媒介越多,意味着社会分工越细。韩寒和郭敬明也并非只注重单一传媒工具的运用。韩寒博客上的博文最终还是会集结成书出版,他自己也在筹划着一本名叫《独唱团》的杂志的出版,摩拳擦掌地准备在纸质出版业再与郭敬明一分高下。郭敬明也从没有忽略网络的力量,微博是他的新玩意,他的《最小说》有官方网站也有官方论坛,读者可以直接就连载小说的故事和作者交流、互动,这与网络文学的反馈形式一样。网名演变出的昵称“小四”依然是郭敬明迷们最喜欢的称呼。

3 结语

传统的纸质传媒在与网络传媒的竞争中,得到自身变革的动力和契机,杂志图书化只是第一步,报纸小型化、图书移动化也都在摸索中。网络媒体也很乐意与纸质媒体合作,促进博客书的发展、实现网络与纸质消息同步更新,以克服自身的缺陷。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这两种传播媒介或许不存在谁取代谁,而是共生共荣,起着共同繁荣文化的作用。以后当我们提到韩寒和郭敬明,不要只记得争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孰优孰劣。这两位锋芒毕露的“80后”写手已用他们的成长经历为我们文学传播方式的共荣发展提供了成功的参考路径。

[1]谢建明.文化传播:模式及其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2]北梦原.从传播学视角试窥网络传媒[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曹素华.网络传媒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及其对文学的影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郭敬明韩寒
“我是赛车手”:韩寒的飞驰人生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The Fall of Han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