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楠,董国忠,许 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6)
外语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的建立
孙志楠,董国忠,许 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6)
如何有效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在固定的师资投入的前提下使教学成果最大化,这是外语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如果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至少从教学目标制定、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更新观念,提出相应的策略,促进有效教学理念的最终实现。
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外语教学
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可以通过追溯教育史来发现有效教学的研究方法的变化与发展轨迹。文献表明,自 20世纪 30年代初期起,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有效教师特征的尝试性研究。根据相关研究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将其研究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好教师的品质研究 (20世纪 30年代初至 60年代末);第二阶段,好教学的特点研究 (20世纪 70年代初至 80年代末);第三阶段,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 (90年代初期至今)[2]。如今的研究已指向影响教学的多维度的相关因素,把教学视为一个多角度的综合体。不同的研究阶段展现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探索成果,对当代的研究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长期困扰外语界的费时低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戴炜栋,2001)。基于多年来对许多一线教师的调查访谈,以及对课堂教学现实所作的观察,笔者发现,当前外语教学现实中影响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目标设定方面,重视学生短期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忽视语言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科学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重要教学目标。(2)课堂管理方面,传统的外语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本位而忽视人的情感因素;过于强调教学的灌输而忽视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在传统的课程论的概念体系中,课程被简单地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具体表现方式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在此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拓展。坚持“知识本位”,否定了教学在于沟通与合作的本质,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从而也最终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学一般是被作为认识过程来把握的,它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为此,在许多场合中课堂教学的实践囿于这种传统的媒介功能理论而难以自拔。(3)学业评价方面,教学评价依然局限于短期的课业评价,未能对课程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作出客观的衡量,曲解了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功能。过于注重学生的甄别分类和选拔,而不能兼顾到他们的个性化以及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建立一系列有效教学策略成为了有效教学的本质诉求。“有效教学”研究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按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本文拟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方面来探讨策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课堂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和目标制定策略等方面。
1.课程目标设定策略
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保证和核心要求。当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着眼于当前目标的学业测试,而容易忽视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方面的影响。有效教学的新目标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学生为中心的观念,以最优的方式,高效地促进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的实现。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是否有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其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学生的发展是考察教学有效性和推动力的专业向度,因而要建立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学目标模式。倘若从深层次来思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那么,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基本人权——学习权,牵动着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的大问题。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的发展潜力最大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性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到主体价值的存在。
2.课堂管理策略
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过程。在课堂管理中,教师是行为的主要方面,他们决定着课堂管理行为的发展方向,并对课堂管理行为的模式与策略的选择负责,从而决定着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其中,最需改变的观念就是把授课过程理解为僵化为固定程序,强调所谓的计划和实施步骤,而不能体现教学生态平衡。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堂系统应是开放、动态、和谐、平衡性的综合体,使师生处于一种充满人性关怀和归属感的环境中。课堂环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学和教师的情感与态度体验,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最终要使外语课堂呈现出和谐动态的文化样态,进而要求教师具有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求同存异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另外,要加强师生人性与文化的对话。现代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特殊的学习活动,即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以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通过教师、学生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生态化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此活动中,最为活跃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生是诸多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综合体,是具有各自特性的人,因此必须注重人性的沟通与互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体系的迁移与构建。最后,要注重平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性。课堂教学也不是一个封闭系统,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随机应机体验。换言之,教学关系不应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教与学有着交往、互动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有效的课堂应该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动态生成课堂资源,使学生通过主观能动的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本质上,教育是一种为着“人的生成”的引导过程与造就过程。有效教学的结果从本质上看,不是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着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生成是有效教学结果的代名词。
3.课程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学价值的判断,即判断教学是否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起到了教育价值增值的效果。由于教育的社会属性,这种价值判断带有主体性,是评价者主体需要与被评价对象的客体属性的一种特殊的效用关系运动。教学评价工作应当用于改进教与学,用于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不是用于预测或选择。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中,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进行分等与分类,这是一种低效的行为。为了贯彻发展性原则,需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布卢姆对树立新的评价观,从而改进教与学和促进个体的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面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同时,要实行动态评价,它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认知理论为基础。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层面来探讨学习与发展的交互关系,提出认知发展是社会互动过程,学习是一种建构[3]。动态评价的意义在于,评价应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和认知的改变,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的关系,重视评价与教学法的结合。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
[2]陈晓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7-59.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5-280.
(责任编辑:孙大力)
H091
A
1001-7836(2010)11-0144-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58
2010-05-10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有效教学理论与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11542129)
孙志楠 (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外语部讲师,硕士,从事英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