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珠,叶瑞洪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林秀珠,叶瑞洪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 350300)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开展
创业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其实质上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欧美知识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学中已经成为成熟的学科,而在我们国家却是刚起步不久。目前美国已有 1 0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创业领域的课程,并设有创业专业,而我国从 1999年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到 2002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 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才拉开了我国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序幕。教育部为加强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势头较快的主要集中在国内的重点建设高校和部属高校,开展的形式多样化:开设创业课程、创业讲座,举办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以及成立创业科技园等等。比如清华科技园就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几所重点高校在各方面教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已经成立了创业学院,开始招收创业专业的学生,譬如上海交通大学于今年 6月份刚成立了创业学院,设立了创业专业,相信不久将实现本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全覆盖。
虽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正呈现着蓬勃发展的势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中西部地方性高校大部分尚未起步,而仅仅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局限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小部分,以及定期地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普及的学生人数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刻不容缓。
1.是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从 1999年以来连续 11年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多,分布地区广,在校生规模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 (鼓励往届大学生)选择创业这条路,既可以解决自己的出路问题,又可吸纳一批应届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的人越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如此循环,才能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现状,才是实现可持续就业的正确途径。
2.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世纪是一个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创新的时代,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大、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势必导致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这种社会需求的特点,给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有 2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实行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大学生成功的创业驱使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而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运作灵活的创新产品和企业,更多的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人才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人才储备,为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满足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光明日报》在 2009年曾报道: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 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排名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教育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不管从家长还是学校对孩子进行的都是不计成本的“授之以鱼”,而很少对孩子“授之以渔”。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管理型教育环境封闭了学生与社会的交流,造成学生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而美国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必须接受规定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直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全程教育,从小就不断地强化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2]。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
4.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在“名牌效应”充斥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明显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学习科研上比不上重点院校的大学生,但是也有一定的特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大胆创新、追求自由解放。这就促使他们去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而自主创业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可以把兴趣与职业相结合,做自己愿意做的和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在自己的事业里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种创业的自主性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主动对学校的创业环境提出要求,希望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培训教育、创业实践等等,以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显著,重点高校尤其是“985”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的总体水平和教学资源的综合实力上确实与重点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客观原因以及其他种种条件的制约,造成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至今未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虽然部分院校在这方面有进行探索,但都没有将创业教育系统地纳入到教学安排中,仅仅是包含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之类的讲座中,甚至有的连讲座也没有涉及创业的内容,更谈不上开展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只局限于少部分参加比赛的学生,而且也没有进行系统的指导和教育。
随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面对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及教改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急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将创业教育提上教学议程。
首先,各院校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个“谈创业、学创业、搞创业”的校园氛围。同时要转变思想,改变大家对于创业的狭义理解,认识到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自觉进行创业知识学习。因为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是从观念上和技能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目标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它强调的是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因此,不论学生毕业后是不是进行创业,接受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增长社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力都很有益处。
其次,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学校鼓励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可支配资源短缺和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这些发展条件都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普及。同时许多高校管理者对创业教育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并没有引起重视,相应的扶持鼓励也就不到位。而上海、北京等几个少数省市,社会和政府出台大量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并且社会风险投资商还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创业合作。因此学校领导层面首先要达成共识,投入人力和物力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对创业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为大学生创造创业环境,提供实验条件,配备学生创业启动基金等等。这些投入的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性人才,创业成功后又反馈给学校,从而推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再次,要引进师资人才,培养合理的师资结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晚,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缺乏,尤其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3]。创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有先进的理念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而在大学里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师资力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着重培养师资人才,加大对于他们的培训力度;同时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投资专家等担任客座讲师,发表创业演讲、参与各种论坛等等,来弥补高校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要加强与重点高校的交流,吸取成功经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多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土情况,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吸取重点高校的精华所在,并着眼于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教育起步阶段,可以考虑先开设基础的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开设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供有创业兴趣的学生选修,调动学生的创业精神;依托校园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创业教育,组织和开展各样的创业技能大赛、设计大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寻求外部支持,争取校企合作,吸引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及其他机构积极参与大学的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等等。同时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中,逐步做到将创业教育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1]高桥,王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 [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2]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89-190.
[3]郭万牛,杨蓉,伏永祥.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J].江苏高教,2009,(1):119-121.
(责任编辑:朱 岚)
G640
A
1001-7836(2010)11-002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0
2010-09-16
林秀珠 (1981-),女,福建闽侯人,思政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叶瑞洪 (1964-),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