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诗中的钗饰及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2010-08-15 00:46郭竞芳
关键词:唐诗

郭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

试论唐诗中的钗饰及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郭竞芳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

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钗饰,是中国服饰灿烂夺目的华彩乐章。唐诗对女性头饰绘景拟情,令人击节称赏,丰富了诗歌内容,增添了诗歌韵味。同时,我们可以将钗饰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阐释,去认识钗饰诗、钗饰史、钗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进而去了解唐代女性的生活境况、生存环境和社会状况,从而更直接地洞察大唐盛世的独特风貌。

唐诗;女性;钗饰;文化内涵

钗是我国古代女性用来绾发的一种首饰,其基本形制是上端为连在一起的钗头,下端为分作两股的钗脚,钗脚插于发中而钗头留于发外。从古至今,钗饰是女性装饰美的重要体现,是女性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代,朝政通达,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争奇斗艳。妇女们更加重视头部的装饰,其佩戴的头饰大多取材贵重,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色彩明快协调,呈现出典雅雍容、华丽而开放的风格。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描写的就是平康坊妓女的仪容和她们佩戴的美丽头饰。钗饰的设计制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刻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唐代女性发钗无论在装饰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俨然是文化标本之集合,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结。因而,钗饰上的传统意趣应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唐诗中不同样式的钗饰千姿百态的钗饰造型,为唐代女性

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钗饰所带来的美感,平添了女性的妩媚高雅,更重要的是,其图形纹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寓意及艺术,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渗透着传统文化意趣。唐诗中展现了品类繁多的女性钗饰,虽然唐诗的描写不能等同于具体的实物和严谨的史料记载,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唐代钗饰,也包括由钗饰演变而来的一种同类首饰——步摇。这类首饰底座通常是钗的形式,只是在钗首上缀有活动的花枝,走起路来随步摇曳,故名。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1]在唐代,步摇是极为流行的一种饰物。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玉作搔头金步摇。”由于步摇在实质上还是一种发钗,因此又被称为步摇钗。《新唐书》即言:“天宝初 ……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2]7687和凝《宫词百首·十二》:“步摇钗是辟寒金。”

唐诗中所出现的钗饰,依质地主要有金属质和玉石翡翠质两类。

在金属钗饰中,金钗是最为昂贵的一种,其华美之质尤堪配风情万千的美人,故唐诗中多有描写。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银烛未销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杜牧《倡楼戏赠》:“无端有寄闲消息,背插金钗笑向人。”银钗虽次于金钗,但在普通人家相当普及。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描写了诗人观看端午龙舟竞渡的盛况,女子们头上的银钗在阳光照耀下尤为亮眼。次于银钗的便是铜钗。王建《失钗怨》:“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看来铜钗于贫女也是弥足珍贵的,如王建《寒食》:“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玉钗在唐代也极为流行。上官仪《和太尉戏赠高阳公》:“翠钗照耀衔云发。”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玉钗翠羽饰,罗袖郁金香。”还有以翡翠制成的钗饰。李九龄《春行遇雨》:“采香陌上谁家女,湿损钗头翡翠翘。”李商隐《无题》:“钗茸翡翠轻。”

唐代钗饰也常常以两种材料合成,如温庭筠《菩萨蛮》:“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当是合金玉而成。还有以珊瑚、水晶、琥珀、琉璃等材料制成的钗饰。薛逢《醉春风》:“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末“世俗尚以琉璃为钗钏”[3]857。《新唐书·车服志》:“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4]524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则出土有银镶琥珀双蝶钗。

贫寒人家的女子无钱购买钗饰,只能以荆枝插发。李山甫《贫女》:“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婚》:“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唐以前的钗饰大多只是简单的两股,到唐代,钗饰在形制上更为繁复,在钗首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花式。较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凤凰钗,又称凤钗,钗首是凤凰式样。王建《旧宫人》:“先帝旧宫宫女在,乱丝犹挂凤凰钗。”杨容华《新妆诗》:“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徐凝《郑女出参丈人词》:“凤钗翠翘双宛转。”燕钗,以燕子式样为钗首的钗饰。李贺《洛姝真珠》:“寒鬓斜钗玉燕光。”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曲》:“燕钗拖颈抛盘云。”燕钗有白燕、紫燕等种类。李商隐《燕台四首·冬》:“白玉燕钗黄金蝉。”吴融《倒次元韵》:“紫燕刻钗珍。”雀钗,雀形的钗饰。元稹《何满子歌》:“翠蛾转盼摇雀钗。”李贺《贝宫夫人》:“雀钗翘揭双翅关。”鱼钗,鱼形的钗饰。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篦凤金雕翼,钗鱼玉镂鳞。”阎选《虞美人》:“小鱼衔玉鬓钗横。”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动物形制的钗饰。韦应物《长安道》:“头上鸳钗双翠翘。”温庭筠《夜宴谣》:“长钗坠发双蜻蜓。”韩偓《忍笑》:“水精鹦鹉钗头颤,举袂佯羞忍笑时。”

唐代钗饰的插戴方法亦颇为多样。有横插法,如王建《织锦曲》:“横钗欲堕垂著肩。”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金钗横处绿云堕。”有斜插法,如李贺《洛姝真珠》:“寒鬓斜钗玉燕光。”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十一》:“归来看理曲,灯下宝钗斜。”发钗一般都是采用对称的插法,如王建《宋氏五女》:“素钗垂两髦。”敦煌壁画乐廷瓌夫人行香图中就有对插步摇钗的妇女。而出土的发钗实物,也往往是成对的。唐代女性妆饰之盛是前所未有的,她们头上所插的发钗数量也极多。长孙佐辅《宫怨》:“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钗独相向。”施肩吾《收妆词》:“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新唐书

·车服志》中对命妇的花钗数亦有规定:一品花钗九树、二品八树、三品七树、四品六树、五品五树[4]523。

发钗精美的样式仍不能满足唐代女性对美的追求,于是便有了在钗饰上再戴花的做法。杜牧《山石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李建勋《春词》:“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韩偓《中庭》:“中庭自摘青梅子,先向钗头戴一双。”

二、唐代不同阶层女性钗饰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和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唐代妇女大致分为宫廷女性、贵族女性、妓优、贫穷家女、商人妇等五个阶层。结合唐代钗饰的特点,以及唐诗中对钗饰的描写,我们便可了解不同阶层女性的消费水平以及她们的生活处境,以探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

(一)宫廷女性和贵族女性的钗饰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宫廷和贵族女性不必参加社会劳动,有时间也有条件梳妆打扮。她们奔放的热情、过剩的精力需要以更多清新活泼的发式来表现,因此,她们在头发的妆饰上下足了工夫。她们或仿效胡妇,挽回鹘髻,着回鹘装,显得干练洒脱,别有一番异国风情;或重新发掘经典旧发式,如梳堕马髻而显得弱不禁风,惹人垂怜;或继续创新,使人耳目一新,如梳抛家髻;或竭力装饰发髻,簪上佩鲜花而梳花髻;或在高髻上插发钗、步摇、梳篦等而梳宝髻。王建《宫词一百首·六十二》就有真实记录:“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总之,她们的目的就是使自己与众不同,出类拔萃,赢得欣赏。

1.宫廷女性的钗饰

宫廷女性身居九重,衣食无忧,她们的钗饰也可体现出这种情形。《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妆扮是“云鬓花颜金步摇”“翠翘金雀玉搔头”。又是金制的步摇钗,又是金雀钗,足见其奢华。和凝《宫词百首·十二》:“怪得宫中无兽炭,步摇钗是辟寒金。”据《酉阳杂俎》载:魏明帝时,昆明国献嗽金鸟,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以金为钗珥,谓之“辟寒金”,并相嘲弄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帝王心。”[5]172说明辟寒金是一种相当昂贵的材料。王涯《宫词三十首·其二》:“春来新插翠云钗,尚著云头踏殿鞋。”看来后宫中的女子不仅讲求钗饰的质量,还要追求流行的式样。然而这些华贵的钗饰并不能排解她们幽闭寂寥的生活,《新唐书·宦者上》:“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四万。”[6]7346《资治通鉴》称:唐末时,“六宫贵贱不减万人”[7]8932。在这佳丽如云的后宫中,能够“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如长孙佐辅《宫怨》中的女子,曾经得到“三千玉貌休自夸,十二金钗独相向”的恩宠,但是一朝失宠,只能慨叹“无情春色尚识返,君心忽断何时来”。

2.贵族女性的钗饰

贵族妇女锦衣玉食,挥霍无度,只看她们的钗饰便能知晓。于氵贲《古宴曲》:“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一只小小凤钗的价值竟然需要那么多人的辛苦劳作才抵得上,可见,当时凤钗的价钱是相当昂贵的。但是贵妇们所拥有的又岂止一只凤钗,她们奢华的生活可想而知。《新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永宁王相国涯居位,窦氏女归,请曰:‘玉工货钗直七十万钱。’王曰:‘七十万钱,岂与女惜?但钗直若此,乃妖物也,祸必随之。”[8]5118王涯的女儿买一只玉钗就要花去七十万钱,而王涯未买的理由并不是嫌贵买不起,而是觉得它是妖物。在唐代,七十万钱是怎样一个概念呢?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今日傣钱过十万。”十万是元稹于元和四年官监察御史时一个月的俸禄,七十万则相当于一位中下层官吏七个月的俸钱。于遨《灵应录》:“陈太者,先家贫,贩纸为业。有一僧谓陈曰:‘尔有多少口,要几许金便得足?’陈曰:‘弟子幼累二十口,岁约一百络粗备。”[9]176一百络即十万钱。也就是说,王涯女儿要买的玉钗可以让七个二十口的贫寒人家生活一年。虽然这些女性平日肆意挥霍,但闺中的寂寞却让她们无可奈何。戴叔伦《相思曲》:“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凰股。”在满腔的怨情无处发泄时,她们折断金凤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深闺少妇的相思之苦,可谓愁肠百转,堪称一首“哀感顽艳”的上乘之作。

(二)妓优的钗饰及其文化内涵

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多种含义,隋陆法言《切韵》:“妓,女乐也。”魏晋开始,“妓”多指美丽的女乐。对于女妓,唐人没有太多的指责与蔑视,他们以审美的眼光评价女妓的美丽,欣赏女妓的歌舞,感慨女妓的苦难。尤其到了中晚唐,诗人对女妓的歌咏多为伤妓、怀妓、悼妓之作,这是有一定的时代原因的,这源于她们与文人墨客交往频繁,自身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并且她们是古代音乐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作为特殊的一群人,她们有着不同于闺阁妇女的教育与生活经历,也有着不同于闺阁妇女的心态,她们过着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但也有着不能自主、任人玩乐的无奈与苦难,她们是“痛并奢侈着”。从唐诗中对她们的形象刻画,我们便可以了解到她们的生活处境以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歌妓出于容色事人的职业需要,穿戴用度堪与富贵人家的女子相媲美。《钗小志》记载:周光禄诸妓掠鬓用郁金油,敷面用龙消粉,染衣用沉水香,月终每人赏金凤凰一只[10]52。郑谷《贫女吟》:“东邻舞妓多金翠,笑剪灯花学画眉。”可见,无论是家妓还是娼妓,她们在装饰品上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崔萱形容豪家歌妓:“岂知一只凤钗价,沽得数村蜗舍人。”白居易《与牛家妓乐雨夜合宴》:“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然而她们那华美的钗饰仅仅是为了配合灯红酒绿的生活,她们不可能享受到与这钗饰相称的尊贵生活,这些女性还是在命运的深渊中苦苦挣扎。江淮名妓徐月英的一首《叙怀》便真实地反映了她们的处境:“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

(三)贫家女的钗饰及其文化内涵

中唐以来,由于时局的改变、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较以前更加困苦,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们在颠沛流离中与劳动人民有了更多更直接的接触,便将笔墨转向对他们的记述,于是一大批社会底层的贫民女性形象出现在唐诗中,成为许多中晚唐诗人文学创作、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亮点,相关诗篇莫不闪烁着思想光辉和艺术魅力,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王建《失钗怨》:“贫女铜钗惜于玉,失却来寻一日哭。嫁时女伴与作妆,头戴此钗如凤凰。”只一支铜钗,就已经令这女子相当满足了,甚至作为出嫁时的盛妆,而它的丢失简直比富贵人家遗失几十支金翠珠钗还可惜。一支发钗对于贫寒女子来说是十分珍贵的,但若遇到家计不足,她们往往要割爱卖掉发钗来贴补生活。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囊虚把钗钏,米尽坼花钿。”另一些女子连钗饰都没有,只能以荆枝权当发钗。河北士人《代妻答诗》:“蓬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白居易《秦中吟十首·议婚》:“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就言及唐代贫女之难嫁:“重门第的观念虽可稍杀,势利的眼光,则深入人心。贫穷家女,乃不易嫁。”[11]92荆钗为饰的贫女在议婚时就被排斥,命运是何等不公!

(四)商人妇的钗饰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商人妇的物质生活是以其家庭收入为基石的,而家庭收入又与其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唐代商人有着明显的社会差等,不同等次的商人,他们的家庭收入存在着天壤之别,商人妇的物质生活水准随之亦颇有差。唐代上层商人与封建政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巨额的家庭收入,其商人妇的物质生活也相当优裕。自居易《盐商妇》:“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道出了上层商人妇的居家生活。中小商人社会地位虽然很低,但拥有“流通藩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12]343。如用心经营,其生活还算富足。

唐代商人妇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她们却饱受别离之苦。商人尤其是中小商人外出经商,少则一两年,多则十年以上,这给商人妇的生活抹上了长相离的悲剧色彩,“重利轻别离”成为商人的专用语。他们外出经商后,留给商人妇的是无尽的相思与牵挂。孤居的寂寞难耐、内心的煎熬难忍从下面这首诗中能深刻地反映出来,刘采春《罗唝曲六首·其三》:“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综上所述,唐诗对妇女钗饰的描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强化了诗人的情趣,使得唐代女性在唐诗中鲜活起来。因此我们可以将一些钗饰放在生动广阔的文化大背景中加以阐释,去认识钗饰诗、钗饰史、钗饰艺术和其文化内涵,进而了解唐代女性的生活境况、生存环境和社会状况。当下的唐代钗饰研究应有更广阔的视野,与多学科结合,相得益彰,相信会更深刻更准确地展示唐代钗饰的美及其文化内涵。

[1]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第四卷(释首饰第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4.

[2]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六六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三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二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第一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二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二七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一六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王仲荦.金泥玉屑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冯贽.云仙散录: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陆贽.陆宣公集:第二二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许 昌]

I207.22

A

1000-22359(2010)04-201972-04

郭竞芳(1964-),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2010-04-01

猜你喜欢
唐诗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品读唐诗
秋韵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唐诗赏读——马诗之二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