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

2010-08-15 00:46汤玫英
关键词:动因网民符号

汤玫英

(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44)

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

汤玫英

(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44)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根本动因,拥有特殊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络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技术动因,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网民心理是网络语言创新的心理动因,无限自由、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创新的语境动因。在网络语言创新过程中的不当取向主要有怪异化、粗俗化、复古化、错讹化。

网络语言;创新;动因;取向

网络语言是活动在网络空间的网民社群逐渐创造出来的,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BBS、QQ和论坛上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社会语言的变体,是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称之为“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1]。在探讨网络语言时,学者们都把创新性列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2]。本文拟探讨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以及创新中的不当取向。

一、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

网络语言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

(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根本动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的功能就是为社会交际服务。因此,语言不但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和社会存在着美国学者W.Bright所说的“共变”关系[3]。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社会的每一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在语言中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社会成员之间就会产生新的交际需要,这就要求语言要有新的词汇来反映这些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交际需要。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其空间已经缩小为一个“地球村”,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的空前活跃以及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总在不断地创造反映高科技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丰富、鲜活的新词新语,并且将其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信息社会的发展为网民们提供了便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条件,从而推动着网络语言新意层出。

(二)拥有特殊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络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技术动因

网络作为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是媒体中的后起之秀,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影响力。网络语言是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各类符号资源,包括文字符号、数字符号、数学符号、标点符号等,来表情达意的。这些发生在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相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语言符号具有音、形、义三种形式,网络语言符号只具有形和义,没有声音形式。网络语言符号以文本形式为主,缺乏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交流者看不到对方的动态、静态体语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也听不到对方抑扬顿挫的声音,只能看到单调的文本符号。而现实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4]。充满无限技术可能的网络,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创新提供了最佳环境,并且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创新网络语言的灵感。网语语言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形式上的重组和内容上的出新。

符号型创新。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利用原有的各类符号,却又打破原有符号的运用范围,表达出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本来非常普通的键盘符号,经过不同的组合,不仅会产生新的符号形式,而且能表达全新的内容。网络语言符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让网络聊天达到了“可互视、可互听”的境界,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缩略型创新。人们快速传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欲望,与键盘输入速度缓慢之间的矛盾,要求人们运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来传达和表示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广泛使用缩略语。有的使用汉语拼音的缩写,如:GG(哥哥)、DD(弟弟)、PMP (拍马屁)、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有的使用英文缩写,如:GF(girl friend,女朋友)、BTW (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FM(follow me,跟我来)、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IMO(In my option,照我的意见)、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等。还有混用英语、拼音、数字缩写,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3ku(thank you,谢谢你)等。

数字型创新。利用数字的谐音或转意,使一连串的数字形成数字密码,来表示各种意思。如:56 (无聊)、596(我走了)、1573(一往情深)、7456(气死我了)、8147(不要生气)、9494(就是就是)、59430(我就是想你)、5555555(哭声,呜呜呜……)、1314520 (一生一世我爱你),等等。

谐音型创新。由于拼音输入法的广泛运用,备选词条的先后有别,导致了同音词、近音词替代现象。如“斑竹”代替“版主”、“大虾”代替“大侠”,就是因为网友打“版主”这两个字时,“斑竹”出现在前,称呼电脑高手为“大侠”时“大虾”出现在前。

从这些创新形态可以看出,网络为打破固有书写符号的限制、改变某些词语形音义的约定俗成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网络语言创新的重要动力。

(三)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网民心理是网络语言创新的心理动因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3亿网民中,青少年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1.65亿。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情况近几年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新好奇心理。他们喜欢新知识和新事物,对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别敏感,充满创造的活力。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他们喜欢用新奇有趣的语言元素来张扬个性,引人注意。在年轻网民看来,网络语言不仅是他们表达思想、指称事物的纯语言符号,还是他们抒发个性和引领潮流的手段,是一种群体认同的标志。因此,他们喜欢放弃传统已有的说法,使用或创造出一些新潮、前卫、时髦的词语,摆脱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追求超出正常语法甚至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以显示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他们喜欢挖空心思标新立异。如: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反对不叫反对,叫“踩”;“东西”说成“东东”;“这样子”说成“酱紫”。网络语言成为个性化、时尚化的语言表达。人们在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的时候,甚至在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禁忌的快感。人们这种蔑视传统、挑战权威、鄙视拒绝一切固化的标准的求新心理为网络语言不断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四)无限自由、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创新的语境动因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交际空间中,交际双方不必说出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等真实身份要素。网络匿名制撇开了现实语境的许多限制要素,“使交际者身份抽象化、交际双方的地位平等化、言语行为和责任分离”[5],这样就大大弱化了语境对言语行为的约束力,使得交际者心态更放松,顾忌更少,言论的自由度远远超出了常规媒体、出版物的开放程度。这样,网络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就成为一个拥有宽松语境的自由空间。在这一自由空间中,没有了传统社会生活中的“监督”,交际者可以更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更新奇独特,富有个性,以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在颠覆传统规则的快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交际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它总是用简洁明快、新奇无比的“形式”来巧妙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背景,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创新。而一旦理解,就会产生成功的愉悦,犹如猜谜射中谜底的感觉。网民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表现欲、突出的自我意识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彻底的表现和抒发。唯其如此,网络语言形成了和传统语言不同的独特个性。可以说,是网络空间为网民提供了优越的创新语境和无尽的创新机会,网络这个具有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的大环境,推动着活泼、好奇、充满创新意识的年轻网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创新的不当取向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实践性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它是网络技术环境下语言发展的新形态。目前,网络语言已经不仅仅活跃在网络中,而且大有走出虚拟空间、进入现实世界之势。因此,必须关注网络语言创新过程中的不当取向。

(一)怪异化取向

在网络语言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成心不让人看懂”的怪异化取向。“火星文”就是突出的代表。“火星文”通常是由符号、繁体字、冷僻字、错别字、拼音字母、数字和日文、韩文、英文等非汉字符号组合而成[6],乍看起来好像是一堆乱码,不懂得“火星文”用法的人根本无法明白其所表达的含义。“火星文”摒弃了传统网络语言简单、快捷的特点,在构成形式上,将繁体字、别字、偏旁、数字、字母、拼音、外文、图符、构字部件及简体字等混合到一起,在表意方式上,也是“隐形”“分形”“摹音”“摹图”等多种形式组配,突显了新奇、晦涩的特色,比以前的语言形式更加难以理解。“火星文”受到追求新奇谐趣、文字游戏性和视觉显著性的青少年网民的热烈欢迎。现在甚至出现了火星文输入法。火星文是网络语言由简捷向繁难的一次创新尝试。类似火星文的这类网络语言创新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就其怪异化的创新取向来看,是不应该提倡的。

(二)粗俗化取向

在网络语言标新立异、追求创新的滚滚洪流中,语言粗俗化的发展取向也在暗流涌动。一些网民大肆使用带有粗俗化倾向的污言秽语,如NQS(你去死)、WBD(王八蛋)、TMD(他妈的)、P(屁)、“你装什么丫挺的啊”、“你他妈的放屁!农民得罪你了”等屡见不鲜。化长河于2010年4月1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发现含有当年被鲁迅讽刺为“国骂”的“他妈的”的文章多达60500000篇[7],到6月5日笔者再次搜索时已高达87700000篇之多。短短60多天时间,新增27200000篇。可见,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倾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语言还粗俗得“翻新出奇”。如“你真是一个二百九”,就包含了“二百五”、“三八”和“二”(据说是286的简称,意为慢、笨)等骂人的意思[7]。网络语言的粗俗化倾向不仅会给成年人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加恶劣。

(三)复古化取向

在网络语言创新的过程中,复古化渐成潮流。网络语言积极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层“挖掘”和“变革”。如古汉字“囧”(jiǒng)被成功新解。“囧”的本义是光明,网民们用“六书”中的象形来进行解读,“囧”正像一个人的脸,方框里面的小“八”是眼睛,而“口”则是张大的嘴巴。这一表情符号让人联想到惊讶、愁苦、无语甚至郁闷。连一些与“囧”形近的汉字也有了新的含义。如:“崮”,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囧国国王;“莔”,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囧国皇后……自从“囧”被热捧为“21世纪最牛的字”后,许多被历史湮没的冷僻古汉字纷纷被激活。网上盛行的冷僻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乍一看,不知是何读音,更不知是何意思。如“槑”(méi),古同“梅”,在网络交际中,网民采用会意的方法解读,“呆”上加“呆”,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傻很天真。还有嘂(jiào,大声叫)、嘦(jiào,只要)、玊(sú,有瑕疵的玉)、孖(mā,双胞胎、克隆)、砳(lè两石撞击声)、氼(nì同“溺”)、兲(tīan天)等[8]。类似“囧”和“槑”等汉字的复古化取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汉语言文字音形义结合规律,形成了与传统表达习惯完全不同的“另类风格”,但语言文字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便于人们交流,而这些生僻字的流行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了人为的困难,有悖于语言文字存在的意义。

(四)错讹化取向

错字别字、胡乱别解和错误句法在网民中广泛传播,网络语言的错讹化取向十分明显。错字别字影响人们对词语的迅速理解和把握,影响交际效果。如把“电信局”打成“点心局”、“邮箱”打成“幽香”、“信箱”打成“馨香”,让人颇费思量。胡乱别解,出人意料的“解构”会造成现实语言生活的混乱。如用“贤惠”表示“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用“白骨精”代替“白领+骨干+精英”,用“神童”作为“神经病儿童”的简称,用“偶像”指代“令人呕吐的对象”,用“可爱”表示“可怜没有人爱”,用“讨厌”表示“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用“天才”指代“天生蠢才”,等等,类似的“曲解”词汇为数不少。这些词语都有约定俗成的传统含义,但在网络语言中都偏离了原有的大家公认的含义,被赋予了出人意料的特殊含义,并且大多数词语与原来含义的感情色彩相反,原来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而原来的贬义词却变成了褒义词。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夸一个人是“天才”,对方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生气呢?有人说“你真可爱”,听者将无法确定是夸奖还是讽刺。这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际效果。错误句法也时常出现在网络语言中,有的来自方言,有的取自外语。如经常出现粤语语法的状语后置,像“给个理由先(先给个理由)”,再如西北方言中的“知不道”(不知道)运用也不少;汉语表达与英语语法杂糅在一起,如在汉语后面加上英语表示时态和数的形式,如“郁闷ing”(正在郁闷中)、“午饭ed”(吃过午饭了)、“兄弟姐妹s”(兄弟姐妹们)等;有的在文章标题的末尾加上一个相当于语缀的成分“……的说”,这个成分并无实在意义,如“今天晚上谁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这种错讹化倾向有损于现实语言的纯洁性。

总之,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网络技术给人们提供了自由挥洒的巨大空间和推陈出新的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活跃着的无数追求与众不同、另类新潮的网民,为网络语言创新提供了持久的动力。网络语言不断创新的事实再次证明了语言必须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才能满足不同交际语境的需要。在网络交际中网络语言起着与日常语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倡导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大背景下,对于网络语言创新中的不当取向,不能仅寄希望于“自然而然地进行新陈代谢”,不能寄希望于“时间推移和网民素质的提高”,而应当主动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加以制约,努力纠正怪异化、粗俗化、复古化、错讹化等不当取向,以避免这些不当取向毫无限制地渗透到传统语言当中,从而引发我国语言沟通效率降低、品位格调低下、文化传承变异等不良后果。只有这样,网络语言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1]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6).

[2]张小平.关于网络传播语言特点的观察[J].现代传播,2002(6).

[3]杨欢欢.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生活和青少年心理变化[J].电影评介,2009(8).

[4]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8.

[5]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6]王忠慧.新一代网络语言——火星文[J].聊城大学学报,2009(2).

[7]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语言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3).

[8]徐力.网络新语爱用生僻字[N].大河报,2009209217.

The Motivating Forces of Internet Language Innovation and Its Improper Orientation

TANG Mei-ying
(Zhengzhou Normal College,Zhengzhou 45004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tivating forces of Internet language innovation and its improper orientatio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the special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is the technological motivation,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language users who seek novelty and personality is the psychological moti- vation,the virtual space with unlimited freedom is the context motivation.The improper orien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et language innovation are mainly weird,vulgar,retro and error.

Internet language;innovation;motivation;orientation

H102

A

1000-22359(2010)04-201812-04

汤玫英(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许 昌]

2010-04-15

猜你喜欢
动因网民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变符号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