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同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及其对高校职能的影响
刘新同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由自发性探索上升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更多样化。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政府在财税政策、科技计划等方面支持的结果。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对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产学研合作;发展趋势 ;高校职能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对高校转换职能、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产学研合作由自发性探索上升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产学研合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近20时间里,基本上都是由各地或各高校进行自发性探索的。随着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产学研合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06年初,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随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纲要》明确提出把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2006年12月,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和支持,通过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2007年,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四个领域,组建了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志着我国产学研合作由自发性的探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更加多样化。各地或各高校根据需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目前在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中具有特色的模式有战略联盟、联合创新平台、大学与地方整体对接合作等。
战略联盟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相比较,是一种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如2006年,上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整合上海有关高校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5所院校和上海电气、上海汽车等7个集团公司组成产业集群创新战略联盟。
联合创新平台是一种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三者共同建立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旨在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自2006以来,广东省政府已与全国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
大学与地方整体对接合作是大学利用自身科研创新优势,全方位服务社会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而不同于大学与企业单一合作的简单模式,它是大学与地方政府及众多企业的合作。如广州、东莞、珠海等地市政府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数十项产学研全面合作项目。
(三)产学研合作由项目合作向共建经济实体转变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研发人才比较缺乏,因此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由企业提出需要开发的项目,由研发人才比较丰富的高校进行开发,项目完成后,合作关系结束。由于项目的实施通常还需要后续的技术服务,企业出于这一需要,有继续合作的愿望。同时对于那些市场潜在价值比较大的项目,高校也不希望仅通过项目合作获得一次性收益,而是希望获得长期的收益,出于此目的,高校有深化与企业合作的愿望。所以,对于那些市场潜在价值比较大,技术开发难度也比较大的项目,企业与高校双方的合作,不再是简单的项目合作,而通常会采取高校技术入股共建经济实体的方式。产学研合作由项目合作向共建经济实体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合作的层次,同时使双方的合作更为长久。
(一)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大,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维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1]。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缺乏研发能力。为了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寻找外部的研发资源,而比较现实的就是利用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发资源。一般来说,与企业相比,大学或政府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较强,研发人员水平高,研发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齐全,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大学或政府科研机构的这些研发资源,在企业研发资源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即可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大学或政府科研机构也有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愿望和兴趣,企业与大学或政府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可谓双赢的选择。
(二)产学研合作的环境不断完善
为了落实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许多地方政府制定了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或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大学科技园,希望加强大学与所在地企业的合作,把利用大学技术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能力作为对大学科技园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许多地方鼓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兴办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并对经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的孵化基地和在孵企业,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一些地方政府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产学研合作不仅企业有需要,而且又得到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
(三)科技计划中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许多地方政府在各类科技计划中加大了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一些地方规定在每年的科技计划安排中应不少于50%的科技项目经费用于支持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承担计划任务,优先安排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承担创新项目,并在申请评奖过程中给予重点倾斜。
还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财政出资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计划,鼓励产学研合作。如广东省从2006年起由省财政每年拨不少于1亿元的专款,设立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产学研合作的自主创新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上海青浦区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本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与本区企业合作研发创新,设立区产学研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常年规模保持1000万元资金额度。
(四)对产学研合作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推进产学研合作,制定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产学研合作主体在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业务发生时,经认定登记,所获得的收入可享受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得,年净收入低于一定数额,也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等。一些地方鼓励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如北京市由政府财政全额出资成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定优先支持对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进行投资,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经济实体,共同创业。
(一)有利于高校科研职能的充分发挥
产学研结合为高校科研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重要平台。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60%多的大中型企业和90%多的小企业没有专门研发机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研发人员严重不足,通过实施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
高校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使其科研更加符合社会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存在,高校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发挥服务经济的作用[2]。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在选题时比较倾向于技术,而忽视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成果游离在市场之外,造成高校科研资源的浪费。对于有效的技术创新来讲,首先是市场需求,然后才是技术水平。通过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使其在进行科研选题时,能更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研发资源的作用,还有利于高校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从企业或政府那里得到科研项目的经费资助,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成果的入股共同创办高技术企业而获得股权收益,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补充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可以改善科研的条件,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知识老化也越来越快。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高校教师可以更新知识结构。同时高校教师又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直接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应用能力,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传授给学生。
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社会市场需求信息,尤其是社会对人才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对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改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高校能更好地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办学,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3]。
产学研合作不仅有教师的参与,还有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增加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的人才,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乃至创业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
(三)有利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
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由教育单一功能向教育、科研双功能和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功能演变,在高校功能演变过程中,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最显著的变革就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受到重视和加强。比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园、德国的海德堡技术园等都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产物,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欧美得到普遍的认同。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与政府或企业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大学科技园等,也使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认可。
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及其他社会服务还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在建立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我国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和创新精神成为时代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创新及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宽容他人等都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而只有在创新文化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才。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产学研合作及其他社会服务,能够对经济社会有更多、更深入认识和了解,对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有更深刻的体验,这些认识和体验有助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通过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再把创新文化传播到全社会。
[1]曲永义.资源环境约束与区域技术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2-93.
[2]梅萌.大学科技园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27.
[3]罗吉文.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9(12):219-230.
[责任编辑 迪 尔]
F204
A
1000-22359(2010)04-200662-03
刘新同(1965—),男,河南息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20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