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明
(内蒙古锡盟民族技工学校,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我国农村现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但在这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占一小部分,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很多农民工只能在技术要求不高、就业门坎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和矿山等条件艰苦、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就业。据内蒙古自治区安监局发布的数据,内蒙地区除交通事故外,2009年前10个月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05起,其中115起发生在矿山及建筑业。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企业更是事故的高发区。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死亡人员中,多数是农民工,所以加强对高危岗位作业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对农民工的培训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又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目前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还是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为完善政策措施,增强农民工安全培训的针对性,2006年7月,国家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了22个督查调研组,实地调研了149家高危行业。最终的调查报告显示,包括岗前和上岗后培训,149家高危企业中,106家煤矿企业培训率96.4%,23家非煤矿山企业培训率达到98.67%,14家危化品企业培训率83.1%,6家烟花爆竹企业培训率77.10%。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各类高危企业农民工培训率较高,但是调研中发现,部分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严重不足,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很差,基本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强调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是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真正落到实处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措施之一。在我们的培训实际工作中,也明显感觉到,农民工文化水平比较低,流动性大,农民工习惯性违章作业较多,他们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还有许多需要加强之处。
在对农民工的培训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极个别工人甚至书写自己名字都很吃力。2007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安监局对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等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高中以上文化占18.3%,小学、初中文化占77.4%,文盲半文盲为4.3%;在国家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的调研报告也中表明,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13%,初中文化程度的为58.67%,有28.33%的农民工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正是由于文化基础比较差,妨碍了其理解和接受能力,造成农民工对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差,安全培训缺乏基础教育支撑的尴尬局面。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民工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工种间流动频率高、数量大。在对一些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中小型矿山工人培训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每年新办证人数甚至超过应持证上岗人数的半数以上。这种异常活跃的流动,对安全培训效果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原因,他们的就业岗位大多是技术要求不高、就业门坎较低、人员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锡盟地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非煤矿山等高劳动强度、高作业危险场所。在这样的岗位上就业,来自职场竞争的压力比较小,容易造成他们学习的动力不足。
有很多农民工,自身的定位仍然是“农民”,务工仅是改善生活的一种临时手段,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必然造成对接受培训积极性不高。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所做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也表明,如果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也仅有40.74%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参加。
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表现出对接受培训不配合,甚至有部分工人认为培训会耽误工作,进而影响收入,所以对培训有抵触情绪。
对农民工进行的安全生产培训,大部分集中在农民工上岗后,这种培训过程中,农民工的组织、管理主要靠企业,所以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
培训时间被压缩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培训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意缩短教学时间;农民工急于上岗,不愿将时间“耽误”在学习上;用工企业对安全培训认识不够,不愿意组织职工参加学习;政府相关部门对培训质量监控和评价相对滞后。
对农民工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强调对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近年来由于全社会普遍关注安全生产,通过各种渠道,人们也在不断吸收着关于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生产的意识确实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每年因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从2003年的将近14万人降低到2008年的9万多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安全意识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这种大众化、非专业的安全意识对工作在建筑、矿山等高危险环境中的工人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中,有很大的比例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可以使员工更自觉地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行为,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由于农民工文化基础比较薄,妨碍了其理解和接受能力,枯燥的理论教学收效甚微。比较理想的方式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首先让学员有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而类似工作现场的图片、图像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再配以实际事故案例,让学员参与到事故分析中,全方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目前农民工安全培训中,大多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工种的农民工,优先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优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任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工对危险因素的观察能力和预见能力,以及应对事故的处置能力。
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由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来解决,也可采取从科研单位、企业聘请师资的方法解决。要定期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自发外出的方式,通过亲友介绍实现外出就业也有相当的比例,有组织的外出就业仅占到10%左右。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中,未接受过培训的占到72%。大量未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就这样走上了工作岗位,无疑会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因此,不但要加强上岗后的安全教育,更应该加强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活动,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将安全生产的基础教育做在上岗之前。
人适应环境、融入环境的能力非常强,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时,不仅仅要传授安全生产知识技能,还应该与企业领导沟通,共同探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提高其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工人随时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
大多数的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除了技术因素外,还有很多是由于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常见的有侥幸心理、逞强心理、投机心里、逆反心理等。安全生产培训不但要讲授安全生产技术,还应该注意矫正经常出现的违章心理。
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知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向农民工宣讲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安全生产中应该享有的权利,也知道自己应尽的义务,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遵章作业的自觉性,同时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保证培训时间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本要求,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培训的监管力度,重点检查培训教学单位,保证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落到实处。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必须有高效的监控管理系统。政府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职能部门与专家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相结合,规范各环节行为。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强制依法对员工进行了安全生产培训。对教育培训机构经常进行检查指导,提高培训教学质量。
构建质量目标,既要考虑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又要考虑到农民工的接受能力,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培训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在加强适合农民工培训的教材开发,做好农民工培训信息服务工作等方面做好服务。
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民工培训效果评价制度,以实现高质量培训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鼓励优秀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淘汰不合格培训单位,以促进培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农民工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涉及到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安全生产技术,大幅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对这一弱势群体造成的伤害和危害,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1]国家安监总局.煤矿等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督查调研报告[R].2006.
[2]共青团甘肃团委.甘肃青年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R].2008.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R].2005.
[4]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