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研究回顾及展望

2010-08-15 00:48谢嘉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机制能力

谢嘉梁,黄 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杭州 310018)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研究回顾及展望

谢嘉梁,黄 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下沙校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杭州 310018)

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的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理论界就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问题掀起了几轮研究的热潮,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独特视角对这个重大战略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细阐述,大量文章见诸报端,可谓硕果累累、见仁见智;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讨论情况与研究成果作一较为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梳理,以期有效推动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与系统,同时有助于推进党建学科的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问题研究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许多领域仍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余地、空间和必要。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建设; 研究回顾; 展望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启了科学建党的恢弘大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长期发展的辉煌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深刻揭示政党执政规律、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作出重大决定,这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对世情、国情和党情面临挑战的聚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超越,是执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至此,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已完全成熟定型[2]。笔者认为,《决定》的出台,“这是中国共产党转变执政思维的重要标志和崭新起点;这是中国共产党探寻执政新路的历史自觉和积极回应;这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执政规律的能动表达和理性诉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执政能力的冲锋号角和政治宣示;这是中国共产党擘画执政蓝图的理论努力和实践指南;这是中国共产党反思执政历程的系统总结和智慧凝练;这是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的科学探索和战略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举措和对策思考;这是中国共产党关切执政前途的宏伟纲领和总体框架;这是中国共产党迈向执政通途的指路明灯和导航坐标。”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理论界就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问题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细阐述,大量文章见诸报端,可谓“硕果累累、见仁见智”。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查询(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到2010年10月25日,全国各类学术理论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及其建设问题的文章共有8 300余篇,其中2000年之前发表的文章总共只有7篇。在此,笔者拟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讨论与研究作一较为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梳理,以期把握学术动态并推动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与系统。

一 关于执政能力的丰富内蕴探究

(一) 执政能力的概念解读

对执政能力概念的理性认识与科学把握是深入开展相关学理探究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前提,也是合理建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的重要条件。由于执政能力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对其涵义尚存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代表性意见:有学者指出:“所谓政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特定的政党适应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客观形势,在牢固执掌国家政权的基本前提下,通过高度地动员与有效地整合各种执政资源和积极因素以有效地控制和运作国家政权,把握执政机遇、回应执政挑战、优化执政结构、塑立执政权威,从而建立起最基本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秩序,实现政党的基本功能、意志主张、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和进步所表现出来的素质特征和积极力量。”[3]另有学者指出:“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整合社会、运行国家、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度、组织与价值所形成的综合能力,涉及政党自身体系、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等多方面关系。”[4]还有学者指出:“在一般意义上,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运作国家权力来实现政党的功能作用、达到政党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即政党控制、运用国家政权,实现政党目标的本事。”[5]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林盛根副教授认为:“执政能力,是指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应有或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实现人民利益的能力、整合社会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赢得民心的能力以及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能力。”学术界普遍认为,“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上述对执政能力的概念界定,虽然表述不尽一致,众说纷纭,但不难看出其基本内核是大体一致的,但更精准的涵义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厘清。

(二) 执政能力的基本内容

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有学者认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制定国家发展的重大决策;运用国家政治权力,实现执政党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政治录用与输送政治精英;进行政治整合,维护政治秩序,维持社会稳定。”[5]有学者指出,“执政能力可以按照执政活动的领域,分为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协调社会利益和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党自身建设的能力,等等;也可以按照执政活动的职能,分为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等;还可以按照执政主体的层次,分为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各级组织的行为能力以及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6]执政能力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个体执政能力、集体执政能力、具体执政能力和整体执政能力。[7]庄汉山认为,“执政能力包括:学习创新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高效执行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拒腐防变能力。”[8]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张志慧研究员认为:“把党的执政能力放到国家的整个政治系统中加以定位和认识,我们就会看到,人民群众认可的能力与治国理政的能力、党自身的坚强有力和清正廉洁三方面的综合统一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

(三) 执政能力的制约因素

关于执政能力的制约因素,有学者指出,“执政能力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党组织的要素;党组织的结构;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作风。”[9]另有学者指出,“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执政基础;执政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国家政权架构方式;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科学与否。”[10]

(四) 执政能力的评价标准

关于执政能力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有学者指出,“科学评价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确定评价内容、确定评价主体、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11]评价和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强弱,主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标准和内容:其一,法律与制度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其二,执政党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绩或者绩效;其三,执政党所执掌政权的合法性与支持度。[12]研究执政能力就必须研究两个实体和一个维度:两个实体即执政党和国家政权,一个维度即党政关系。[13]

笔者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执政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党的执政能力是一个具有多层面丰富内蕴的综合范畴,是经济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社会能力的统一;党的执政能力是顺势应时代不断演进变更的科学概念,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上述定义尽管表达形式不一,但从其基本结构方面,却能看出某种一致之处。这就是,所谓执政能力,一般都包含着四个基本要素或向量:其一是执政的主体,即“谁执政”;其二是执政的客体,即“国家政权”;其三是执政的手段和途径,即“怎样执政”;其四是执政的状况,即“执政的本领和水平”。执政能力就是这四个要素或向量的有机结合和关系问题。在讨论执政能力问题时,必须对它进行“动态的和历史的考察”,即把党的执政能力“放到当前的现实中、放到时代的实践中、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14]。

二 关于执政能力的建设路径探讨

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政党执政有它的客观规律。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核心。提高执政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党在开展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势必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在众多的问题中,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无疑是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代表性观点与对策[15],择其要者,归纳如下,供学术理论界广大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 机制说

李双喜认为,“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完善考察评价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16]张鼎如、朱辉煌认为,“机制是各种制度及其功能的相互配合。高校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机制应包括:客观的可定量观察的评价体系;党的代表们的选拔任用机制;足以调动党的代表们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健全纠错改正机制。”[17]黄明哲认为,“构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障机制,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着力:形成富有创造活力的动力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执政能力建设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18]齐卫平、朱联平认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应该建立能力运作机制。建立执政能力的评估机制;建立执政能力的培育机制;建立执政能力的弥补机制;建立执政能力的监督机制。”[19]有论者指出,“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健全决策机制:转变决策观念——树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观念;遵循决策规律——提出任务,确立目标、调查研究,制订方案、权衡利弊,优选方案、民主表决,集体决策;完善决策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实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决策效率——完善决策辅助手段、减少决策成本、做好决策协调。”[20]

(二) 整合说

任新民认为,“政党政治价值的整合功能是实现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巩固执政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价值整合是执政党应对政治环境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对党的纲领、性质和奋斗目标、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深化认识,回应政治挑战,扩大政治认同、树立政治权威的重要手段。批判式反思与整合性建构是实现执政党政治价值整合的关键环节,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扩大党内民主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实现执政党政治价值整合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途径。”[21]岳晓、汪攀认为,“整合执政资源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源泉。要整合历史资源,积极总结和吸取中外执政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反省自己教育人民;要整合政治资源,巩固和扩大组织资源和公信资源;要整合经济资源,向生态经济科技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整合思想文化资源,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22]

(三) 关键说

张书成认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增强民本意识。增强民本意识,就是要:牢固树立掌权为民的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23]寇从俊认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必须理顺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的关系,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要把党的领导化成法律领导;提高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把扩大民主参与,引导人民更多更好地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作为改进执政方式的根本取向;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判断能力、法律运用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法执政,必须确立司法审查最终原则。”[24]徐安喜认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是加快法治建设,当务之急是下大力气建立健全法律监督体制,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确实保障法律得到严格的遵守。”[25]

(四) 环节说

张新奎认为,“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几个主要环节是:依法改善党对权力机关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用;依法改善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支持和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改善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依法改善党对政协的领导,支持和保证政协依法参政议政;依法改善党对各社会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团结、维权作用。”[26]李殿仁认为,“增强战略素质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提高战略素质,关键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和思想方法,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立身、立德、立业的法宝。”[27]

笔者认为,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各种富于创见性的观点,从一定角度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也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必将不断推动相关学术理论研究向更高层次和水平不断掘进和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自身的方法论原则。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所深刻指出的:“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实践来看,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国家建设、与改革发展的现实任务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执政传统、中国国情以及国际经验有机结合基础上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在治党、治国、治军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在与党自身的全面建设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执政能力建设。”

三 深化后续研究的若干理性思考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与梳理可以看出,当前对于“党的执政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对一些基本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同时也为更加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当然,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系统深入地研究执政能力的专著并不多见;二是大多数文章都限于对执政能力进行表层的经验性研究,浅尝辄止,缺乏深入透彻的学理性开掘和探讨;三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研究还比较抽象、笼统和模糊,基本上属于文献阐释性、文件宣传性研究,大而化之[28];四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共时性研究强于历时性研究,尚未形成扎实丰厚、能融会各科、自成一体的研究体系、规范和方法;五是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政党比较研究虽有进展,但广度、深度不够[29]。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应该根据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期消解理论上的困惑,“进入一个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意向更加多元、成果更加丰厚的新阶段”[30],获得该领域理论探究的突破性进展:

第一,要加强多视角、整合性和实证性研究,从更高的视野出发来加强对执政有效性与执政合法性之内在逻辑关联的深入探究,以固本强基,构筑中国共产党长期有效执政的道义基础和法理基础;第二,要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加强对执政环境、执政条件、执政资格、执政形象、执政伦理、执政经验、执政模式、执政机制、执政体制、执政安全、执政风险、执政信用等重要问题的研究,创构精致严密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为执政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第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原理和方法,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和全面执政时期执政实践的回溯考察与分析研究,反思执政历程,总结执政经验,透视执政教训,汲取执政智慧;第四,加强执政成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设计研究,对执政成本作出实事求是的估量与分析,优化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效率,增强执政活力。诚如有论者所言,“今后,我们应注重在执政能力比较参照体系、考量标准、评估机制、测试系统等方面多做研究,以增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可操作性”[31];第五,加强执政制度建设研究,创新制度建党的新思路,促进执政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稳定化、科学化、理性化和可预期化,规范执政行为,增强执政效能;第六,厘清(党的)执政和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合理确定执政能力的范围与边界,深化对执政能力的时代认知,防止把党的执政能力“狭隘化”、“泛化”两种倾向的出现;第七,加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研究,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八,加强对党执政的防错纠错机制、防腐机制、监督机制、决策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机制的研究,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构筑一个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强防线;第九,加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战略的研究,透析影响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以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第十,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研究实效,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实际,加强对执政党现代化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政治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保证其长盛不衰,永葆生机与活力。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从宣传介绍走向深层次理论研究,“要从当前比较普遍的经验总结型、学习感悟型的研究上升到从学理层面加强研究,将研究提升到普遍性意义层面上。”[32]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理论工作者需要注意并克服研究内容、研究观点重复雷同的问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的世纪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新的气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将实现历史性的进步和跃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必将进一步得到巩固,我们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这是毫无疑问的!

[1] 陈章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性课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49.

[2]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12.

[3] 谢嘉梁,廖芳玲.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若干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6.

[4] 林尚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

[5] 任宏.执政能力建设新论[M].济南:泰山出版社, 2005.

[6] 求是杂志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

[7] 周大仁,孙志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部分名词解释[J].学习月刊,2004,(12):21.

[8] 庄汉山.基层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J].探求,2006,(1):42-44.

[9] 刘炳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测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0]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69.

[11] 姚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 本书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2-24.

[13]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1.

[14]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23.

[15] 张晓.党的执政能力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5):19.

[16] 李双喜.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J].人民论坛,2006,(2):54-55.

[17] 张鼎如,朱辉煌.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及其增强机制[J].莆田学院学报,2006,(1):3-4.

[18] 黄明哲.关于构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障机制的研究[J].实事求是,2006,(1):46-48.

[19] 齐卫平,朱联平.构建党的执政能力运作机制刍议[J].理论导刊,2006,(2):45-46.

[20]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办公室.健全决策机制提高执政能力[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4):44-47.

[21] 任新民.政治价值整合: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课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6,(1):52-54.

[22] 岳晓,汪攀.整合执政资源与提高执政能力[J].理论观察,2005,(5):25.

[23] 张书成.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增强民本意识[J].决策探索,2006,(2):34.

[24] 寇从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依法执政[J].湖北社会科学,2006,(1):23-25.

[25] 徐安喜.执政能力与法治[J].前沿,2006,(4):31.

[26] 张新奎.简论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几个主要环节[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2):64-66.

[27] 李殿仁.增强战略素质: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EB/OL].(2005-09-14)[2010-09-20],http:// news.sina.com.cn/o/2005-09-14/07106938739s. sh tml.

[28] 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19.

[29] 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0] 毕亮.新世纪巴金研究综述[J].枣庄学院学报, 2006,(1):14.

[31] 汝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综述[J].攀登(双月刊),2006,(1):115.

[32] 章越松,梁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1):38.

[33] 张志慧.正确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J].中国共产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9):73.

[34] 林盛根.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下的党内民主建设[J].中国共产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4):57.

[35] 郭健彪,陈墀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信息基础初探[J].中国共产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9, (3):35.

D25

A

1671-4733(2010)04-0029-05

DO I:10.3969/j.issn.1671-4733.2010.04.010

2010-09-20

2007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项目编号:KYS111507035);2010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资助项目《党的建设科学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05)的阶段性成果

谢嘉梁(1979-),男,湖南华容县人,法学博士,讲师,从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电话:13067999151。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机制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