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论孔子的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建红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虽然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唯心主义的倾向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孔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挖掘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道德伦理;道德修养;德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科学合理地继承孔子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观是孔子关于道德伦理方面的看法和观点。总的说来,孔子的道德观主要包括道德的根本原则和道德的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道德的根本原则,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具体来讲,“仁”即仁爱、爱人,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即行为适合于“礼”,是孔子用以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即礼节、礼制,是孔子道德伦理观中的重要范畴,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和生活准则;“智”即智慧,是孔子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等。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即诚实守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认为,“信”是“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恕”即宽恕、容人,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忠”即忠诚老实,也可以理解为忠诚无私,尽心竭力的意思。孔子认为忠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即孝顺、孝敬,指的是子女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包括对父母的赡养;“悌”即敬爱兄长,指对兄长的敬爱、尊重和顺从,亦泛指敬重长上。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关于道德的修养问题,孔子提出了他独特的德育方法。孔子所主张的道德修养追求“君子”品格,讲求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他认为,道德修养不仅是学习,而且是修行;不仅有知的方法,而且有行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一,学习。孔子认为,道德认识以文化认识为基础,培养道德和传授知识必须在同一过程中进行。如果忽视知识学习,道德培养也将产生偏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如果没有知识学问作基础,好的道德品质就难以形成和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道德,就要认真学习知识。第二,自省。孔子强调修身的重要,认为一个人道德的完善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而反身自省的方法则是修身的根本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本意就是要求个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第三,慎独。就是要使自己时时处在别人看不到、听不着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十分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孔子认为,只有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所以,“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
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其政治思想是倾向于保守的,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固有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导致其道德观不可避免地具有先验性、主观性和理想化的特点。
第一,道德范畴的先验性。孔子所讲的“仁”,带有先天的属性。孔子曾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在这里,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作到“仁”,小人就绝对不行。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君子和小人一般是被作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对立阶级来使用的。但小人何以不能成为仁者呢?从现在来分析,可以说是出于孔子的阶级偏见。但他之所以这样看,除了政治原因外,还在于他把“仁”看成是先天的道德范畴,是一种天赋的道德精神。这种天赋的道德精神只有君子才具备,而小人是不可能拥有的。不过,孔子也并不认为所有的君子都是仁者,孔子关于仁者的标准关键是看有没有按奴隶制的原则办事,这里首要的是政治标准,也有个道德标准和思想意识的修养问题。
第二,道德修养的主观性。孔子认为能否作到“仁”,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他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仁”,就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以求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他认为,奴隶社会的道德准则,说它远也不远,就在你身边,只要你真正去追求它,是不会求不到的。一个人想不想成为有道德的人、能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无论是道德认识,还是道德行为,都是道德主体自觉认知和自觉选择的结果。只要每个人都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成为一个符合道德准则的人。
第三,道德目标的理想化。孔子将“仁”奉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最终的道德目标。而这一道德目标又过于理想化。孔子的“仁”要求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孔子认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并提倡所谓的“志士仁人 ”,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有为统治阶级不惜牺牲性命的战斗精神。由此看来,孔子的“仁”包含有一种无私利他的思想成分。诚然,将无私利他奉为一种道德原则或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不错的,无私利他确实是至善,是最高道德原则。但是,孔子不加分析地否认个人的私利,而将无私利他奉为唯一的道德原则,这在现实社会中却是行不通的。毫无疑问,这种无私利他主义的道德思想只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精神境界而已。
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孔子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挖掘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提出的一些道德范畴仍然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孔子的道德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伦理准则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道德观念和道德范畴,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灵中。其仁义观念在培养现代人的道德自觉、体现人生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树立的“仁人”、“君子”道德人格标准对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公民仍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其仁爱忠信、舍生取义、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等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第二,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以德治国”方略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德治”思想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法律和刑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素质和道德理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主张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充分运用道德的手段,通过道德教育,使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虽然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过分夸大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但其中也有许多合理的积极因素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又要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孔子的德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孔子开创了德育首位的人格修养传统,并总结了一套以自我道德修养为基本模式的德育方法,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精神,对于我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孔子强调道德主体的主观意识的作用,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主张由内而外的道德成长,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正是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就应该作到充分尊重每一个道德主体,促进其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唤起其注重道德修养的意识,促使其通过自我的努力,培育个人“修身为本”的自觉和自律精神,从而将外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主体的自觉行动,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虽然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唯心主义的倾向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孔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我们更无法否认孔子在中国传统道德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果离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而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样,对于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我们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1] 安彩英,邓晨夕:论儒家道德论理及其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2] 张鸿燕:儒家道德主体自觉论思想的德育价值[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1).
[3] 杜杰: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J].理论界。2006.10.
[4] 彭人杰:儒家道德与现代人生修养[J].社会科学论坛 .2007.1(下).
[5] 周琴:论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
[6] 叶智辉:儒家道德主体性意识及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05,(2).
[7] 王海明:儒家道德之我见[J].人文杂志 .2007.4
The Con fuc ian Eth ica l Th ink ing and Its Practica lM ean ing
L IJiang-hong
(Hunan VocationalCo llege of Comm erce,L iJianHong,Changsha 410205,Hunan)
The Confucian ethical thinking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Confucian moral and ethical system. it characterized by humancentered and kernel-basedmoral thought.study and exp lore themoraland ethical thoughts in Confucius,discover the essence and core-value in its ethical thinking.This study should has a significantp racticalm eaning in our socialistmo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istmodernization.
Confucian/moral and ethical system/moral cu ltivation/thoughtsofmo ral education
D 05
A
1671-5004(2010)06-0059-03
2010-11-06
李建红 (1970-),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经济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