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钰
(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面临着国际经贸专业如何给双语教学双语的定位、双语课程和其他课程如何衔接、如何解决双语教材质量差的问题、怎样创新双语教学、如何培育双语师资、如何解决双语教学授课效果不佳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需要全方位的对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要想对经贸双语教学进行定位,首先得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进行探讨。至于何谓“双语教学”,即使权威的工具书对其解释也各异。朗文应用语言学字典对“双语教学”是这样解释的,即“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subjects”,也就是说用教师能用第二种语言教其他学科。牛津字典对“双语”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即“able to speak two language equally well”,它要求讲双语的人能说另一种语言,并且能把这种语言把握的得和母语一样好。就学界而言,对何谓“双语教学”众说纷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 (Bloomfield)赞成牛津字典中的解释,他认为双语就是把另外一种语言运用得想母语一样熟练。[1](P169-187)美国的另一位语言学家豪根 (Haugen)则认为双语是交替地能够运用两种语言完成有意义的话语。[1](P169-187)瑞士的语言学家格罗斯金 (Grosjean)则明确指出双语是有规则的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2]在以上众多的语言学家中,布龙菲尔德的定义对双语者两种语言的水平要求较高,他双语者不仅能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而且两种语言的水平是相当的,事实上能达到此种标准的人在现实中是很少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我国是最不贴近现实的,我国不同于外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双语教育,缺乏天然的多种语言环境,要想让教师把外语掌握得和母语一样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对双语教学的适用都有一个共识即强调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掌握外语。[3]
其实我国的双语教育始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第4号文件,在文件的第八条就对双语教学做出了规定,即“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从此规定可以看出:(1)双语教育限定于大学本科教育范围;(2)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要优先实行双语教学,在2004年双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3)双语教学实行渐进式的政策,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笔者认为我国开展双语教育应基于这个政策基础。虽然此规定并没有给出“双语教育”的直接定义,没有对用外文进行讲授的比例做出规定,但各高校在迎接评估的网站上都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采用应采用外文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的比例要占该课时的50%以上。事实上,教育部在对许多高校的评估中也默认了这一标准。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概念应该这样界定,即所谓双语教学是教师超过课时50%以上使用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对基础课或专业课进行的教学。我国的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也应当遵守这一标准。
国际经贸专业有13门主干课程,就国际贸易专业方向而言,它的专业课也有许多门,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与信贷、对外贸易函电、运输和保险、海商法律、单证制作实务、报关实务等,此外,国际经贸专业还有许多基础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对外贸易概论、跨国公司理论等。这么多的课程要全面进行双语教学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确定双语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国家急需的既精通专业有擅长外语的复合型、创造型、国际性的专业人才,以利于学生们今后就业需要;其次应确定在最贴近国际贸易实践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与信贷、对外贸易函电、单证制作等;再次,要制定双语课程的实施纲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双语课程规划,通盘考虑课程的衔接问题,对一些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可以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给学生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给学生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最后,要建立双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对双语教学的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要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体验;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及时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4]
另外,在开展双语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教材问题。现行的双语教材有国外原版教材、国内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翻译教材四种。这四种教材瑕瑜互见,各有利弊。国外引进的英语原版教材,语言纯正,贴近生活,可读性和实用性强,印刷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但是篇幅太长,内容不能与国内课程标准和升学要求配套,语言难度较大,价格又太高,某些内容脱离我国的社会生活环境;[5]国内出版的教材,篇幅倒是适当,但良莠不齐,往往出现不配套或断层现象,有许多教材不能涵盖教师应传授的内容;学校自编教材,绝大多数学校自编教材属“活页教材”的性质,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翻译教材虽能避免学科损伤,但往往出现外行人文字翻译专业的情况,往往错误较多,晦涩难懂。总之,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6]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高校应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有关专家组织高校权威教师,开发出高质量的双语教材来,以此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最可行便捷的方式就是由各高校出面组织或聘请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对国外的若干权威教材进行筛选,选择其比较合理、易懂、内容比较符合我国现实的部分,汇编成册。由于成本较高,各高校自行与出版社联系印刷后,可以采用租借的方式,将教材租借给学生使用,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又可以节省学生的开支,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开展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它要求教师首先得具备以下素质:(1)复合语言能力;(2)合理的知识结构; (3)崇高的职业理想; (4)科学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它要求教师不但要敬业,懂得教学的基本规律,还要懂得经济学和经贸知识以及国内贸易法律和国际间的贸易规则,且能熟练地运用另外一门语言进行专业教学。
目前我国双语教师的师资状况令人担忧,建国以后,我国师范院校从未设立双语师资专业。我国现有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大多出于自愿的性质。他们的外语口语并不标准,且在语言的把握上并不能达到娴熟的程度,只是出于教育部的要求自愿承担教学任务,学校对他们没什么培训,也没什么投资,这远远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师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经贸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7]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师资问题: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高校应对经贸双语教学高度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各个方面推动经贸双语教学的开展。例如采用物质奖励、职称晋级、财政支持等政策促进和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第二,开展双语教育的高校应当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我国经贸双语教师奇缺的问题。首先,应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双语教师。过去,我国主要聘请担任英语教学的外籍教师。现在,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聘请经贸专业学科外籍教师。当然,在聘请外籍教师时,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需要,认真审查外籍教师的教学资格,防止滥竽充数。其次,从外贸单位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极强外语交际能力的人员,对现有的兼具专业和外语背景的教师进行短期培养;再次,有实力的高校也可以把英语基础好专业扎实的教师送到国外有著名的财经高校进行学习,以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第三,利用有限的双语教师资源,各高校进行协商,利用网络平台,实行“人才共享”制度,这样可暂时解决经贸双语教学人才奇缺的问题。
第四,长远而言,教育部应鼓励师范类高校开设经贸双语师资专业,这样,在若干年后,经贸双语师资专业毕业生就能源源不断充实到高校双语师资队伍之中,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经贸双语师资奇缺问题。
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双语教学实施的主要模式有:(1)滴注式语言教育。即把第二语言或外语等同于其他学科,把它列为一门必修科目,每天学习一定时间。但普遍教训是:通过5至12年每天半小时或一小时的学习,极少学生能够精通第二语言或外语。这种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我国高校目前在国际经贸专业开设的商务英语就属于这种。(2)淹没式双语教育。即教师全部用外语授课,本族语不在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强制有效性,但也给学生的厌学、失败和辍学埋下了隐患。一位学生的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学校是一个梦魇。我胆战心惊地到学校去,面对同学和老师。班上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再次展示了我的无能。每一次活动成了同伴们笑话和嘲笑我的又一次机会,也是教师无助地、失望地看着我的时候。我形象极端自卑且心情复杂。我以为自己不能完成任何任务感到沮丧。我想到了结这种一团糟的局面。”[8](3)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开始对学生进行部分或全部采用母语进行教学,过一段时间后即用学生所学的第二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淹没式教学。(4)保留性双语教学,即学生刚进学校时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以后逐步在部分学科使用外语,部分学科仍然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在以上几种模式中,滴注式教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失败,淹没是模式尽管在有些高校在运用,但不适合我国目前学生和教师的实际状况,倒是过渡式和保留式教学模式符合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学生英文水平听说较差和教师还不能平衡掌握两种语言的现状。[9]
笔者从近两年教实验班 (即挑选大学三年级英语水平最好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感觉到,在我国大学的经贸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时教学方法很重要。具体而言,如果在课堂上只用英文讲述,学生会一脸茫然;在课堂上采用边念教科书边讲解,学生又会感觉到课堂和大学英语课无异;如果边讲解知识边用汉语讲解,课时又不够,这种效果和进度之间的矛盾是每个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面对的。虽然笔者并没有摸索出成功的教学经验,但是却有了一点心得体会,愿就此提出与大家共享。
第一,课堂上尽量多的用英文讲述,并始终观察学生的反映和面部表情,当学生出现困惑表情的时候应立即停下来,对问题反复讲解,课堂上以30%左右的汉语为宜;
第二,对一些专业问题,先用英文讲解,然后再用汉语详加解释;
第三,在讲解中应尽量穿插案例,并用汉语讲解,以缓解学生的疲劳;
第四,主张学生课堂下准备一套汉语版教材进行阅读,以便利于课堂上吸收所要讲解的内容;
第五,上课时间不宜太长,以每节课不超过40分钟讲解为宜。
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作为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评价指标和体系,而要实现经贸双语教学的课程教学目的,确实需要一个专门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它。经过近两年来的双语教学实践,在教评过程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双语教学评价机制,以期通过此机制的建立,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教师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以达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之目标。为了达到提高经贸双语效果之目标,我院建立了多元化的双语教学评教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实行学生网上对经贸双语教师评教制度。每学期末学生都要在网上对双语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评价分值占百分比的20%。此分值占百分比较低的原因在于,经贸双语教学开展时间太短,学生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不足,在评价中可能会以母语课程为参照系对双语教学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评教所占分值比例太高,可能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其次,继续保持专家评教制度。每学期校督导组的学英文的教师都要对每位双语教学教师进行督导,其评价分值占百分比的20%。此分值所占比例也不太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校督导组听课的教师是学英文的教师,但是他们经贸专业英文能力不足。
再次,建立院双语教学的教师以及院督导组的联合评教制度。每学期系里要组织由没有课的双语教师和系督导组联合参加的听课活动,对经贸双语教师进行逐个督导,评价分值占百分比的30%。此分值的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之所以高于学生评教和校督导组评教的分值,是因为双语教师通过互评会给同行以客观的评价,系督导组的教师大多是本专业的权威,他们作出的评价也具有权威性。
另外,建立了教师自评制度。以上每个层次的评教信息,都会及时反映给主讲双语教师,这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水平,我院建立了教师自评制度,其分值占百分比的10%。
最后,力争建立跟踪评教机制。跟踪评教即学生就业后对学生单位进行调查,调查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技能的能力,分值占百分比的20%。双语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如果学生到经贸单位以后能自主地驾驭专业语言、熟练地进行实践操作,证明双语教学的效果已经达到。此种评价机制最具客观性,但也困难重重,尚处于探索阶段。
总之,开展经贸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只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实现开展双语教学的初衷。
[1]Tunmer W E,Pratt C,Herriman M L.Metalinguistics awareness in children[J].Berlin:Springer-Verlag,1984.
[2]Grosjean F.Antother view of bilingualism.In:Harris R J.ed.Congni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J].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92:51-62.
[3]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100.
[4]黄晓雄,郑红莲.论《进出口业务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J].怀化学院学报,2009,(7):146-148.
[5]刘添才.高校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69.
[6]成健,王利娜.高校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2):106-107.
[7]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当代教育论坛,2009,(6):45-46.
[8]王斌华.透视我国双语教学 [J].教育论坛,2003,(8):112.
[9]何 琼.国外外语教育的经验及借鉴 [J].知识经济,2009,(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