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咏梅
慈善,不论在东方或在西方,都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慈善事业是人类历史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慈善是众多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互助的基础上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人群的援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以社会捐助的方式,把所捐助的财物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我国慈善事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和构建和谐社会。
虽然我国的慈善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值得欣喜的是,慈善已经开始得到公众的关注。我们相信,中国的慈善事业一定能够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为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更新观念、弘扬慈善文化、加强慈善教育及为慈善家提供宽松的慈善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穷的有志气,募集资金就是寻求别人的施舍,有损尊严。基督教进入中国初期,主要是来自西方各国的传教士传教,我们印象中基督教的传播往往和开办医院、育婴堂等慈善事业结合在一起,在很多解放后的宣传中,这些都被当作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相关的“慈善事业”的词条,释义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相关的释义充分说明以前我们在慈善观念上是多么的落后,并且对人们的错误引导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消除,这种观念不根本地改变,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慈善行为,受助者也不会从内心存有感激之情,将严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慈善事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应当由政府全部承担下来,民间参与较少。并且当时是低水平下的平均主义,大家的生活都很贫困,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都很困难,极少有能力资助别人。
现在一提起慈善,很多人认为那是有钱人的事,自己收入有限,没有能力参加慈善活动。慈善不仅仅是有钱人、富人的义务,而应是全民的义务。捐献百万、千万是慈善行动,捐献一元也是慈善行动。慈善活动关键需要有爱心、有行动,不仅捐赠钱物是慈善行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也是一种慈善行动。如果贫民都纷纷加入到慈善队伍中来,那么富人们还可能袖手旁观吗?如果富豪们纷纷投身于各种慈善捐赠活动,做到有钱出钱,而受到捐赠的人又能怀着感恩的心态从事更多的社会服务活动,那么我们的慈善事业将进入良性快速发展阶段。
现代慈善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施舍、恩赐与感恩戴德,而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和回馈社会。因此,慈善宣传要摒弃传统慈善的悲情和怜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慈善主旋律,传播慈善文化和慈善理念,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回馈社会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在慈善文化发展成熟的欧美等西方国家,流行着一种说法:“企业家=慈善家”。人们在衡量一个体面的商人时,很少谈论他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人们关心的是,他对慈善事业捐出了多少钱。因此,西方的企业和个人在聚集了大量财富以后,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慈善事业来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获取社会的尊重。
慈善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心理积淀。慈善文化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和路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文化相对不足,慈善事业处在起步阶段。构建一种古今贯通、中西汇聚、博爱宽厚的适合我国社会转型需要的慈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缓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倡慈善精神,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的仁爱美德有机结合起来。慈善事业是国家、社会、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大力发扬慈善精神,提高人们对慈善事业价值观的认识,感召全社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激发国人慈善热情需要打造一种浓厚的慈善文化。我们的社会慈善文化还不够浓厚,在学校、在单位、在社区慈善文化建设还是空白,不遇灾难没有慈善活动是我们的一个通病,慈善文化应从平时抓起,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还要做好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政府要为慈善和公益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事业中去,同时完善慈善和公益事业组织和机构的管理和操作。让慈善和公益机构能够社会化、透明化,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让慈善和公益事业更加完善。政府要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各种媒体能够定期开辟“慈善专栏”。在主流报纸和杂志上要有“慈善专栏”;在电视台上也要有定期的“慈善专栏”。进一步与媒体合作,积极依靠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慈善事业。慈善机构要多为媒体提供一些宣传内容,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慈善活动、有影响的慈善人物和事件、具有推广价值的慈善工作做法和经验以及重要的慈善新闻线索等,使宣传的内容丰富、生动。要更多地策划引导各类媒体对重大的慈善典型人物、有影响的慈善救助品牌项目进行联动宣传、跟踪宣传,力求取得实效。要围绕慈善募集和救助活动,做好集中与经常相结合的宣传报道,精心组织慈善专题、专栏、专版宣传,着力提高宣传效果。
各级政府还应每年进行“慈善奖”的评选表彰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最具爱心的慈善捐赠个人、最具爱心的慈善楷模、最具爱心的企业、最具影响力的慈善项目,使慈善家得到表彰,使慈善事业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影视文化、媒体文化、报刊文化也应该渗入慈善文化,让慈善文化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成为人们伸手就可触及的文化,慈善文化深入人心了,慈善激情就得到培养了,慈善风尚也就形成了。
我国慈善事业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最主要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一个人如果有真诚的信仰理念的话,他的慈善行为就会是能动、自主、持续的,这样比一时性地做慈善要好得多。从精神内在理念上确立,这正是社会慈善的根本需要,这是我国目前做慈善的人所存在的不足,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过多地用行政手段干预,严格来讲,反而淡化了慈善真正的精神。在慈善机制尚不成熟的时候,在行政手段干预下,成立一些有益的组织,或者帮助成立组织是非常必要的;但慈善事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使慈善要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
在西方慈善事业相对发达的国家里,慈善事业中处处都晃动着宗教的影子。企业家希望通过参加慈善活动,从他们的“上帝”那里得到对自己某些带有“原罪”色彩的商业行为的宽恕,以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以及灵魂上的安宁。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相对发达,与其悠久的宗教文化背景有关,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态度源自企业家信仰层面的自觉。而同样是华人社会,与内地不少“先富起来”的富人不同,香港一些富豪如李嘉诚、李兆基等都热衷于慈善活动。李嘉诚、龚如心、刘銮雄等均设立了私人慈善基金;以邵逸夫之名命名的“逸夫楼”,几乎遍布大江南北的各类学校;霍英东先生在世时对中国体育项目的资助,更是无人能及。这与他们笃信佛教有关。而中国内地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信仰。当我们再来探讨中国企业家与慈善事业的关系时,当然不是要寄希望于中国的企业家们去信仰某种宗教,也未必号召他们重拾古人留下来的儒、道、佛等信仰的陈旧衣钵。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善意地提醒中国的企业家们去追求这样一种状态:因为你的慈善,你于是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财富;因为你的慈善,你于是可以从容地行走在阳光下;因为你的慈善,你的灵魂于是能够少些不安、焦虑和慌恐。
要使慈善最终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就必须从小抓好慈善教育。为了树立全新的慈善理念和发展慈善事业,教育部门在德育课程中应增加慈善的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参加慈善事业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是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以及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是学习、获得系统的慈善知识、接受慈善理念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积极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学生慈善行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途径,推动学校慈善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慈善工作的感性认识。“献爱心,不是口头说说,而应行动起来。”教孩子将爱心付诸行动,是香港中小学慈善教育最倡导的方式,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在香港,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爱心公会或童子军,定期地推荐学生去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服务。像在香港拔萃女书院,从初一起,每个学生每周都必须参加社会服务。经过学校推荐,她们会去敬老院协助义工看护老人,或去照顾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给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补习。除了社会服务,拔萃女书院的学生还会不定期地参与香港的“卖旗”街头慈善募捐活动。该校校长刘靳丽娟说:“社会服务,不是说今天有空就去,没空就不去,应成为每个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小,帮助他人主动性不强。学校就应为他们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帮他们联络好社会服务中心。”
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倡导慈善的理念,营造慈善的新风;助人之心,人皆有之。只要善于开掘和引导,就能使人性中的真善美发扬光大。慈善教育只有从青少年抓起,使慈善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才能使我国慈善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
在我国,很多富人并非缺乏济世情怀,他们之所以在反哺社会时顾虑重重,是因为确实有一些因素在影响和制约着他们:有人怕出风头后带来无穷的募捐;有人怕露富带来安全隐患;有人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而不能多捐。
我国改革开放不过短短30年,富人当中的大部分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慈善教育和慈善事业也是处于起步阶段,民众也要摆正心态,对富人多一些包容,对富人的合法财富多一些尊重。除去少数富豪的财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聚敛起来的以外,多数富豪们的财富是通过自己合法劳动辛辛苦苦赚来的,他们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税收,同时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自己富裕的同时,也解决了许多人的生计问题,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对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我们应当感激,要大力宣传依靠艰苦创业、诚实劳动,通过自己的能力、素质、智慧,善于抓住机遇获得财富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热爱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形象。
另外,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中国的富豪们足够的时间,即使是国外,年轻人更注重事业的拼搏,随着年纪的增加,越来越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在十几年前,在与今天基本相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比尔·盖茨却是个挥金如土而又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动辄斥资数千万美元买名画或名人手稿,而“慈善”二字在他的眼里没有任何位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尔·盖茨开始关注贫困世界人们的生活,使他彻底定下了慈善的决心。从此,比尔·盖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开始变成世界头号慈善家。他在一份声明中动情地说:“伴随巨大财富而来的是巨大责任,现在是把这些资源回报社会的时候了,而帮助困境中的人们是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作为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洛克菲勒凭着企业家特有的敏感,打造了“石油帝国”。在洛克菲勒大展宏图的年月里,对金钱财富的痴迷和追逐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然而,自打退休之后,这位世界排行榜上数一数二的大富豪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因为他被许多人所唾弃。洛克菲勒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和快乐不能够画等号。他决定改变后半生的生活,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以惠及子孙,让他们不再像自己以前那样被“千夫所指”。
改善我国富人对社会的回报状况,就需要用制度为他们反哺社会营造和谐环境。对于政府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一个利于乐善好施的慈善事业机制,改善慈善事业的环境。对于公众而言,就是要关心和支持慈善事业,不必对富人捐款的动机纠缠不休。“不管是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给予他们更多的正面赞扬和荣誉,少一点非议,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不要对慈善家责备求全,不管他们出身如何、也不要管他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先后,只要他们能够从事到这项事业中来,他们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美国已故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但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他一生共为慈善事业捐款3亿美元,是当时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他谱写过多首慈善歌曲,坚持每去一个地方就去医院孤儿院探望,还收养了多个孩子,给他们带去最好的生活和教育。全世界的人们都深深的怀念他。尽管他存在着许多缺点,但他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随着中国富豪事业的不断壮大、慈善教育的不断加强,中国必将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大慈善家,为中国的慈善事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使更多的贫困阶层得到帮助。对慈善家,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存感恩之心,各种媒体也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情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这样反过来会对他们从事慈善事业带来更大的动力,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慈善事业的乐趣和伟大,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事慈善事业,打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1]课题组.安徽省发展慈善事业对策报告[EB/O L].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0.12.
[2]蔡怀书.2009宁波慈善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EB/O L].宁波慈善网,2009.2.
[3]黄家瑶.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慈善文化[J].科学经济社会,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