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红 于红杰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是关键。但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大多都不是所谓的“师范科班出身”,而是相应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目前职业院校自身因素的制约,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遏制,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较易陷于职业困境。这不仅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不利,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的培养乃至职业教育的初衷与未来有着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职业院校教师“教”的状况,对于提高教师的执业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套的是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重科研、轻教学,客观上鼓励教师多做科研,多发文章。而现实中职业院校由于缺乏高精的实验场所,更多的是贴近实际的实训场地,所以很难在科研上创新,这就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师为了评职称搞得苦不堪言,有的甚至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教学上,而是想方设法发论文、做课题。相关资料显示,希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仅占4%,有72%的教师从事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而一旦评上教授、副教授也就俨然成了“教”的专家、专业的带头人。而职业教育真正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空谈科研、搞高精研究并不是高职培养的方向。持续这种“评”法很显然制约了职业院校“教”的质量。
在德国,高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从事教学,较普通大学教授而言,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较重,一般每周18学时,但科研任务相对较轻。在美国,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的非常少,他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统计,近年来社区学院中专职教师用于教学的工作时间为70%左右,用于专业发展方面的为10%左右,用于科研的在5%以下。在英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也主要是从事具体科目的教学。由此可见,我国职业院校以教师职称评定助推教师队伍成长的模式需要进行认真地反思。
(2)聘。国内职业院校教师的聘任条件大多是学历限制。虽然有的学校也附带上“有相关工作年限、经验、取得相应资格的优先”等条件,但由于受到编制、毕业年限、年龄等条件限制,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想进学校任教还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聘任模式造成的现实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只能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试问一个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差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符合高职技术应用型特色的学生呢?这也正是目前为什么年年提高职教育改革,而改革进度依旧缓慢的原因所在。
在国外,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许多高职院校都设置有自己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构,并且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保证。如德国法律规定,高等专科学校专职教师须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培训;美国社区学院每年划出一定的经费,供教师进修和培训;英国专门建立了高校教师发展局,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发展培训。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专业院校都配有专人负责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工作。
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可参加的对口的专业培训和进修项目非常少,很多培训多半都是以提高教师素质或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主,培训时间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两个星期,培训内容多是泛泛的介绍为主,缺少专业的、对口的、系统的、深入的讲解,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并且,学校之间的所谓交流,也都本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核心的、先进的“真经”是不允许外地“和尚”取走的。
职业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建立一支具有流动性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大量聘用兼职教师的好处是可以把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还可以与企业加强联系,协助解决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还可以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因此,国外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一直都在教师总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德国,高等专科学校中专职教师通常只占40%,兼职教师占到60%;美国社区学院中,兼职教师比例也不低于50%;英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比例在30%-70%;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的比例竟高达90%。兼职教师占主体极大地改变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源结构,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
而目前,我国兼职教师的聘请一般是在本校师资紧张或本校教师无法胜任时才临时聘用的,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往往比自身学校教师要高,所以为压缩开支能不聘用尽量不聘用;并且在外兼职对兼职教师来说毕竟是副业,所以兼职教师经常会因为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变化等因素请假较多,调课、连续上课、上大课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加之兼职教师在授课过程对授课计划的更改比较随意、对学生的要求也较松并且教学效果也很难和报酬真正挂钩,所以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职业院校教师学历多是本科,现在虽然很多学校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但学历低依旧是制约教师与企业联系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职业院校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13.64%,本科学历的占75.69%,博士、硕士学历的占7.28%,其他学历的占3.39%。既然不能给企业提供较大的、直接的技术服务,校企对接合作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的参与热度不减,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不冷不热和技术封锁,高职教师由此逐渐失去了了解一线现状和最新动态的机会。“闭门造车”或许正是当前学校所教知识与生产一线相脱节,甚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进行直接交流互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是很清晰,对生产过程的理解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偏差。职业院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同时又在锻炼时间上加以限制,加之去企业一线比教学累多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强,而学校又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所以去企业锻炼仅仅是走形式而已,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培养认定出来的所谓“双师”型教师“含水量”几乎不可避免。“理论重实践轻”依旧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尴尬。
当前,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所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几乎是从业者的普遍感受。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使得教师的精神负担日益加重。而工资待遇偏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等因素,使得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一旦有了职业倦怠,教的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个大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无疑是当务之急,出台新的、适合高职特点的评聘制度是扭转职业教育“教”现状的金钥匙。要在职业院校提倡产学为主,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并把检查结果列入教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重视教师下企业锻炼经历,把提高高职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师评职称的硬性指标。
流于形式的暑假实践锻炼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因为一来时间短,不能切实深入进去,蜻蜓点水;二来企业也不重视,并不会让教师深入进去,参与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一把手应转变思想,鼓励号召教师有计划分批地去企业锻炼,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全日制,不能流于形式,如半年或四个月为一期,每期一至两人,三到五年为一循环,要让教师成为企业的“编外员工”。通过这样校企对接联合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切实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现在很多企业都不乐意接收实习生,一方面因为实习生能力不足,不能短期内创造效益,且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很容易就跳槽;另一方面接收实习生还要担当很大的风险,一旦在实习过程出现人身伤害事件,企业很难逃脱连带赔偿责任。因此,现在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多半由实践现场改到学校内部进行模拟实训,这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国外一些国家非常注重企业参与职校的实践培训,他们认为通过实习,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将来参与到他们企业的生产中去。我们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接收教师或实习生参加实践锻炼,如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为专业教师、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基地,这些企业可免缴有关税收,还要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实行奖励,对职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授予一些荣誉称号等等,旨在着力解决教师、学生实践难的问题。此外,国家还应重视职业教育相关法律的完善,重视高职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调整专兼职教师比例,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切实的政策支撑。
教师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症状时,要勇于面对,省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加以化解;要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滴,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也要积极地自我肯定,提高自我效能感;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会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兴趣爱好,丰富的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心态还能调节情绪。
社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人本”环境。在当今社会人本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强调以人为本,学校也应该贯彻“人本方针”,充分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师;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有合理的期待,而不是一味地将学生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全都归结到教师身上。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发展氛围。
[1]王剑.教师要成为企业的编外员工[J].职业技术,2008,(3):76-77.
[2]陈新文.国外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5,(27):62-64.
[3]单新梅.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0):5-6.
[4]祝国群,赵启泉,楼仁功,王美青.影响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5]韩承江.影响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与对策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