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讨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10-08-15 00:46:08陈荣花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语言

陈荣花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191)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讨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陈荣花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191)

鉴于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多文种的语言国情,近些年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一直争执不已。究竟是该规范语言的表达,使其标准整齐划一,还是应该维持我国的多方言并存的现状?笔者认为,其实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两者的关系问题。旨在剖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微妙关系,两者实为辩证地统一于我国的语言系统中。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于认清语言的本质、制定我国合理的语言政策、提升国人整体的语言水平及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普通话; 方言; 关系; 辩证统一; 相学相长

Abstract:In view of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language:multi-ethnic,multi-lingual,multi-dialect,multi-language,in recent years,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tection of dialect and promotion of Putonghua has been increasing heating up,“A multi-language text”discussions have been endless disputed.What is the specification language of expression,so that the standard uniform,or should maintain co-existence of our country's multi-dialect situation?I believe that,infact,the first to find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del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tonghua and dialects,the two actually dialectically unite in our language system.T 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of al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develop our rational language policy,enhance the overall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and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putonghua; dialect; relationship; dialectical unity;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国,有56个民族,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汉语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除占人口91.59%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像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而由于历史、地理等相关文化传承因素,在汉民族共同语——汉语大的框架之内,又细分了不同的方言区。所以,我国又是一个多方言的人口大国。

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普通话及其书写作为“全国通用语言”被写进法律;我国的目标是,到2010年达,有7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到2050年,基本普及。即95%的人在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而据2004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能使用普通话人口的比例,全国为53.06%,城镇为66.03%,农村为45.06%,由此可见普通话推广工作之艰难、任务之长远。

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众多种土语。仅由现状,可知我国汉语内分之多与普通话推广工作之复杂。近些年随着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的矛盾日渐升温,“一文多语”的讨论也争执不已。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的应是两者的关系问题。

一、“类区别”与“类等级”

笔者用“类差别”与“类等级”两个词,是因为其能将个中真意表达得更清楚一些。“类”,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即“相似”、“好像”。好像有区别,好像有等级之分,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差别,所谓的等级之分,只是常人的想当然,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不能严格成立的。这便是问题所在。

1.“类区别”

有学者说,推普工作和保护方言是怎样的相互矛盾,方言如何在推广的大潮中面临危机,大刀阔斧的普通话推广如何不当,……有学者甚至发出质疑:“推广普通话难道要以方言的消失为前提?”众多言论无形中已经将普通话与方言相对立起来,这里已经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假相,既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在潜意识中已经在这么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不同的,甚至是两个语言系统,是两种事物”,好像普通话与方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严格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而普通话的定义,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纵然两者在定义的界定上有着严格的不同,然而,有一点我们牢记,它们是同一种语种,即汉语。从方言的定义上也可看出,方言只是汉语在口头上和地区性、区域性的一种语言变体。“万变不离其宗”,毋管随着时间的变迁、空间的阻隔令其如何形态不同,它终其归属于汉语的语言体系,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普通话,只是汉语体系中的标准语,是一个大家借以沟通交流的标准,是一种整齐划一的形式,甚至可以说,它是从我们所有方言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融合体,当然其中能体现各方言特点的比重当另说。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即是“共同”,又怎会脱离了各地区的方言而独立存在?

“汉语,可指共同语,可指方言。”这里的“共同语”,我们便可理解为普通话了。既同属汉语这一大语种,同属于汉藏语系,同祖同宗,本就是同一事物,怎可对立?

其次,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更多地表现于它的“书同文”,而非“语同音”。这也便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关键所在了。七大方言区,众多细分的次方言区,不会有与之相应的众多文字体系,总是诸多方言存在,文字系统只有一套,即汉语——普通话所规定的汉字的文字系统、表达系统。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其实影响各方言区人们交流的主要是口头的表达,即口语化的汉语,也就是对于普通话发音的不同。这纯属语音学的研究范畴。虽然各地语音变迁自有客观历史规律所在,但若不是内行人,岂能看出门道所在,无奈便只好同样的字,不同方言读之,便可相差万里,如何能不影响交流?普通话有简单的四声,而福州话有八声,这让习惯“阴阳上去”的人们去如何明白如何辨明?记得曾有福建龙岩朋友,简单的“再见”二字,在她们客家话中,从来都是读作“zai ji”,这让不懂语音规律的人,可如何是好?而各地的语音演变又概是经久千年而传承,所以这又涉及有关语言的历史性问题,问题连问题,所以方言的问题不可简单对待,需慎重又慎重。

再次,有些方言,之所以在普通话看来不顺甚至不通,只是构词结构问题,对于同一个事物,普通话这样说,而方言可能是又一种表达,但所有字、音甚至皆同,只是字词的组合不同而已。笔者老家对于“早晨”有一个奇怪的称呼:“勤早恳”。若是对一个外人说这个词,绝对是十个人五对儿不知何意。这就是字词的搭配结构的变构了。不过其实细想,也不是不可解释。“勤”“早”“恳”,勤快,勤劳,早起,时辰之早,万事之早,一天最早的时间点,要勤勤恳恳……这样一分析,简单的“早晨”一次反倒寓意丰富了。这倒是一次丰富。

所以,这样看来,所谓普通话同方言的区别,其实只是停留在语音、字词结构、字词搭配等的表征迹象上,本质上并无甚大的差别,毕竟它们“本是同根生”都是我们至亲的母语,都是我们引以自豪众生热爱承载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功臣——汉语。

2.“类等级”

这里主要谈的是一个语言歧视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语言的等级问题,虽然我向来不同意“语言有等级之别”之说。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语言交流应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的,每种语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也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然而事实上,就像学者雷颐所说,语言也是十分“势利”的,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也表明,“外来语”更多的是“先进”的“中心”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由其分析可以得知,语言的流动、沟通、交流,在很大意义上其实是“单向”的。这主要是在说语言外部的不对等性。

于是由此推理,在语言内部,即所谓的“一文多语”中,其实也存在着这种所谓的语言不对等的“势利”。即在一国之内,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我们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其实也正是这点典型的表现,以北方文化圈为中心的方言区,纵观历史看来,多是历代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甚至经济中心。北方的语言显然得益于权利的分配。意大利语标准语的形成其实也是很好的证明。意大利语来自于佛罗伦萨,源起于但丁的《神曲》。用余华的话说,“但丁的天才使一个地方性的口语成为了完美的书面表达”,是但丁成就了意大利语言历史上的璀璨。

语言的权利性无形中成了很多人内心的硬伤。于是,打工的外乡人不敢说自己的方言,生怕被人笑话;进城读书的乡里娃也不敢说自己的土话,内心惧怕被人传作笑谈。而随之渐生的,还有某些地区方言人们的自傲。像生猛的粤语,傲劲儿十足的北京话,开放的上海话,豪爽的东北话,骂人古色古香的湖南话,短平快的河南话,略带发嗲但听着痛快的四川话……在巨大的国家里,显然无形中已经形成了几大方言的话语霸权。

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方言不对等甚至方言其实背后的东西,那便是隐匿其中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人口问题。周振鹤曾说过,“方言并无土洋高低之分”。但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普通话,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代表这文化上的高档层次。其实语言也是一个包含了社会因素的立体结构,从中我们解剖出很多社会性的问题,这要看我们选择了什么角度。北京话的傲气十足,显然来自于它的政治话语霸权地位;上海话的开放,显然来自于其巨大的经济实力,这个“东方巴黎”;四川话的流行,显然与其人口大省的基因有关……如此种种,还可举出很多。方言,已经不单单只是方言,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武器,助推,或事妨碍,折射出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极好的文化代言。

此外,有一个语言巨大的助推力被略去了,那便是强大的体制作怪。而这个体制只为普通话得利。我们处在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我们要力求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我们找工作要讲普通话,学习、生活,与外乡人交流,离不开普通话……这里衍生出太多的问题。既要高度现代化,语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重头戏。我们从小便被告知“要讲普通话,做文明人”;无数家庭里发生着让后代说方言还是讲普通话的文化之争,《金婚》中婆婆与文丽对于燕妮的语言之争就是典型,婆婆觉得川话好,在家中“教唆”孙女讲川话,而孙女也乐意为之,但文丽以燕妮在学校讲话受歧视为由坚持让燕妮学普通话,硝烟味也就弥散开来。“小孩子不会说家乡话”,上海人、杭州人、苏州人、宁波人都有这种感觉。据浙江金华一次方言调查显示,在6岁到14岁的孩子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普通话,但52.03%的人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能用金华方言较好交流的仅占22.65%。如此而往,如媒体人刘洪波所言:“当所有孩子都习惯用普通话来思维的时候,方言将不再是汉语文化丰富多彩的证明,‘天然合理’的标准语言将使得地区性的文化机趣、表达个性和精细入微的语言世界荡然无存”。

二、相学相长

方言与普通话是并无根本对立的,反正,即是同祖同宗,两者可谓“亲上加亲”。

1.方言语词丰富了普通话的词库

不难理解,方言为普通话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王蒙先生也认为方言是活的语言。任何事物都是在永远发展的,语言也不例外。至今,普通话仍源源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各种词汇,使之表达更为生动。如果将东北话“忽悠”换作“欺骗”,相信人们也不会对“戏谑的欺骗”——“忽悠”兴致这么高了,“卖拐、卖车、卖担架”系列的“忽悠”小品也不会那么长生了。另外,诸如北京话的“哥们儿”“巨……”“倍儿……”,吴侬软语的“欢喜侬”,山东话的“拉呱”,粤语的“买单”“打的”,东北话的“忽悠”“咋整”……这些好多都已成为大家知晓的常用词。同样的意思,方言词往往能比普通话表达得更为传神。

作家苗得雨曾在文中提到,通用语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是各地的方言,有些土语是本来的明白语,很文雅,是在使用中说土了,如在山东老家,成双胞胎为“双生”,并且还是“双胜”音的平仄结构;再有称懒人为“懒犍”;有些方言词,则是写出来后也很文雅,如“漆黑”作“糊黑”,“月亮地”为“月明地”,等等。再如河南话的例子,儿子半夜解手 (上厕所),老子闻声询问,全部地对话只有四个字:谁?我!咋?溺!媒体人李雾称,“真是刮拉松脆”。这样看来,方言的加入,的确有利于语言不单调,不干巴。

2.普通话更好地表达了方言

河南省桐柏县双山钼矿位于桐柏县城西北约25 km处,地处桐柏山北麓,南阳盆地和吴城盆地之间。大地构造处于东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位于北秦岭褶皱带上。研究区介于朱阳关—大河断裂和西官庄—松扒断裂之间,处于桐柏北部金银多金属矿集区—老和尚帽银多金属成矿上[1]。双山钼矿的发现,填补了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中桐柏山一带钼矿的空白,为今后该区钼矿的勘查工作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任何两个事物的作用都是相互的。方言在丰富充实普通话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

若是不用普通话借以标出,借以书写,怕是好多方言词汇都将失传,语言无法被书写,那么一个地区的文化将无法被解读,口口相授的传播方式毕竟有限,而只有文字的,才是永恒的,“语言易变,文字守恒”。媒体人梁文道曾说:“许多方言都遗留了大量古风,古代的文化历史讯息,同时又有许多鲜活的地域风俗。”方言承载的东西有太多,它可以代表一种地方主义的乡愿心态,可以成为一个族群的、政治的表现方式,可以代表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化作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可想而知,若不能进入一个地区的方言,那么文化的缺失该有多么的可怕!

展现方言最多的,莫过于文学作品。然而对地方作家而言,写作中的方言俗语只能适量。于是这就到了学者李欧梵的观点“如果要充分显示方言的力量,白话文是不足的,必须在文字上制作方言。”也就是说,必须要有更好的方言的表达,方言语词、方言现象,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字词结构来对其进行展示。而这个责任非普通话莫属,也独普通话所属。

客家地区有俗谚: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我们从中读出客家人所具有的“格外顽强地坚守文化疆界的能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我们从中读出华夏子孙那种根深蒂固的“乡土认同”与“落叶归根”情结。乡音,竟成了我恋乡的一个象征,就像荆永鸣在《口音》里说的:“乡音是你的根,是你的魂儿啊!”这隐藏在方言背后的巨大的文化背景,深邃着等我们有更好的语词去表达,有更好的能力去发掘。而这一切,有待于普通话与方言的某种博弈。

3.方言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滋养

王蒙先生曾在《汉语写作与当代文学》一文中体提及,作为当代人们的活语言之一。各地的方言是文学语言一个很好的资源。

早在五四时期,白话文的创导者胡适先生,就曾对方言文学有所期许。他说:“今日的国语文学在多少年前都不过是方言的文学,正因为当时的人肯用方言作文学,敢用方言作文学,所以一千多年之中积下了不少的活文学,其中那最有普遍性的部分逐渐被公认为国语文学的基础。”“方言的文学之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可见胡适对方言对于文学的认可。

方言作家的典型代表如北京味的老舍、“新京派”代表作家王朔、陕西信天游式文风的贾平凹、吴侬软语的上海话代表王安忆,等等等等。胡适还说,“中国各地的方言之中,有三种方言已产生了不少的文学。第一是北京话,第二是苏州话吴语,第三是广州话粤语。”由此,方言对于文学的影响,足证其重。

4.方言代表的地方戏曲与文化

方言也是一种文化,“很多地方的戏曲和曲艺是不能离开方言的。用普通话尝不出那个味道来。”王蒙先生曾如是言。据2005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许多省份正以每年至少消失一种的速度锐减。如素有着“戏曲之乡”美誉的河南省,原有地方戏曲剧中约65个,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已濒临灭绝。剧种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好多剧种都已出现。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础,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念”是方言的音韵,“唱”是便于方言音韵表情达意的声腔体系。若不懂方言,就不能很好的体味地方戏的个中滋味巧妙。方言是地方戏的基础性前提。方言若衰落,以其为依托的地方戏必会衰落(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就与戏曲“绝缘”),地方戏衰落,随之衰落甚至消失衰竭的将还有地方的文化。地方戏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本身已经已经承载了很多文化的东西,很多剧种往往是某地的独有或源起。一种文化形式的形成与兴起,必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若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衰亡,那么倒下的有可能是一座文化的帝国。

地方戏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方言,正视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视我们的戏曲,重视我们自身的文化。

三、“此消彼长”还是“自衰自亡”?

近些年,随着方言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国家似在有意放宽对方言使用的限制,对方言的限制不再那么霸道与强权,普通话与方言的博弈力量有所变动,由原先的“扼制与被扼制”向一种趋近于“此消彼长”的方向转变。一时间,方言重新热起来。仿若一夜之间,方言现象充斥了长城内外,走红了大江南北。

1.方言电台、电视台节目

2005年,齐鲁电视台开播了济南方言的“拉呱”栏目,自此,收视率节节攀升;而据2006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成都的《阿聪读报》《吃在成都》等四川方言节目已占到节目总量的2.5%;宁波方言新闻节目《来发讲啥西》自2005年2月1日开播以来,已成为当地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广东电视台下属四个频道中有三个是粤语频道。广州电视台的粤语新闻,平均收视率高达9%或10%,而普通话新闻最高收视率却只有1.6%,形成鲜明对比。

2.方言电影、电视剧

《疯狂的石头》、《爱情左灯右行》、《斗牛》等大片中,黄渤的表现无疑成了一个焦点。有人说,黄渤为家乡做了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广了青岛话”。是的,影片中青岛话的大量介入,使得影片中加入了很多比常态电影更多的东西,有关母语,有关方言。

《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风靡全国,也成为当下社会影视圈的一大亮点。各种方言交叉,关中,陕南,陕北,《武林外传》中出现了十种以上的方言,这是方言的“百花齐放”,简直就是一部方言作品的奇迹。

3.方言喜剧、小品

受到全国亿万观众喜爱的喜剧、小品中,也多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能在全国走红的喜剧、小品,多是借助于春晚这个“造星平台”,而既然方言小品二十几年来经久不衰,还是能说明观众对这种流露着浓郁地方色彩的节目的喜爱与认可。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赵本山“忽悠系列”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此外,说唐山话的赵丽蓉,说陕西话的郭达,带湖南腔的大兵,讲上海话的严顺开,东北话代言人赵本山、潘长江……就方言而言,他们无疑都是家乡的功臣。方言节目的活跃,也说明了群众对这种活语言的真诚喜爱。毕竟活语言来自大众,而又是放到了大众的舞台上——典型如春晚。

4.方言歌曲、方言广告

前些年流传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几年前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一直流传甚广的众多粤语歌曲、粤语明星:王菲、刘德华、杨千……,都是方言歌星的代表。在哼唱其旋律的同时,往往还要咬准字词的发音,吟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曲风,异样的文化感染。如今利用方言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做广告的很多,像河南话的“中”、东北话的“贼好”、北京话的“真牛”等,虽无非都是些夸奖话,但因是方言,故总能让一些广告受众有亲切感和归属感,也便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粗看来,似乎方言话语无处不在,电视、电台、影视剧、歌曲、广告、明星……最容易侵袭我们日常生活的方面,方言似乎都已涉足。方言大兴,岂不乐哉!可是细想来,借用历史眼光,“热读”这些事实之后,再来“冷观”其真正的问题所在。方言节目、方言话语越活跃,越热闹非凡,恰越是反映了方言的逐渐衰落与流失。

我们且看这些方言大兴的动机与标准: (1)商业化操纵。电台、电视节目对方言节目的开通及维护,显然是在受着收视率这一经济杠杆的调控。一切唯收视率是也。因为这才是电台、电视台运营的目的所在,这才是赢利之根本。为商者,根本在于利也。我想众多电台、电视台之所以开办方言节目,绝非只是因为国家放松限制,出于保护方言的动机而大肆操作,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观众的接受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经营可能出现了转机。(2)市井化倾向。方言节目、方言话语成了一个噱头,借以吸引大众眼球,按照观众喜爱的模式,遵从大众的审美口味,很好地把握了受众的心理,并根据听众和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方言策略,真正的迎合大众需求,不惜将我们反应地域文化的瑰宝——各路方言另类化、平民化、娱乐化、搞笑、原生态与现代传媒符复合,这一复合体变成了观众的至宠。从而变至喜闻乐见,变得习惯。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方言所处的境遇,总体而言,还是很悲哀的。欲广,路却不正。但是,有一点可以认可,方言发展停滞甚至几近灭绝的现状,普通话的推广是最大元凶。所以还是回到开头的问题,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摆正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两者实为辩证统一于我大中华的语言系统中,两者同宗同源,但各有长短且形式大不相同罢了。因此,国家在制定语言政策时,不可偏重的大刀阔斧,而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语言实情,一文多语,不可偏失任何一方,而是各有取舍,各有倡禁,及此,方可实现我国语言社会的和谐,也算是为和谐社会之进步锦上添花。方言与普通话两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 [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李宇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 and Putonghua——“This is the Same Root,fratricidal?”

CHEN Rong-hu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191)

H08

A

1671-9743(2010)09-0084-04

2010-07-25

陈荣花 (1987-),女,山东东营人,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从事应用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普通话方言语言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