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民族主义与德国的统一

2010-08-15 00:46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主义资产阶级

孙 慧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德国的民族主义与德国的统一

孙 慧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中世纪向近代转向时期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为德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近代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民族意识觉醒,18世纪8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经济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政治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现实基础。

德国; 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 统一

Abstract:During the Middle Ages to modern times turned to the burgeoning German nationalism,the idea for the rise of German nationalism,development and unification of modern Germany,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The Germany nation has been aware of the enlightenment campaign period awaking,the Nationalism formation has establish 18 centuries eighties culture for German unification thought culture basis.Economy Nationalism has establish an economic base for German unification.Politics Nationalism has establish the real basis for German unification.

Key words:Germany; nationalism; culture nationalism; economic nationalism; politics nationalism; unified

一、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近代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末以来德国虽然有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封建国家。各邦封建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维护自己的封建割据政权。为此他们不惜损害全德的民族利益,特别是三十年战争以后,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从法律上确认了大小封建诸侯和自由城市的主权,它们的专制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在政治上的分崩离析。

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又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想萌芽的成长。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马丁·路德在《95条论纲》等一系列反对罗马教皇统治、要求宗教改革的战斗檄文中阐明了反对罗马教皇在政治上对德国的控制,要求德国在宗教精神上独立的民族思想。他提出了信仰得救,人人可以与上帝建立直接联系的“唯信得救”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并且由此提出了德意志必须依靠德国皇帝和诸侯将罗马教皇的政治经济势力驱逐出德国,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实现教会组织独立的主张。他指出:对于教皇的控制和剥削“如果德意志君主和贵族不迅速大胆加以干涉,德意志将会变成废墟,自趋毁灭。”[1](P243)因此“让教皇把罗马和他从帝国搞到的一切交还给我们……让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让德意志皇帝做一个真正有权的皇帝。”[2](P157-158)马丁·路德的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他的民族思想、意识和要求德意志民族彻底摆脱罗马教运控制、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的强烈愿望。他激发了宗教改革时代在宗教领域中的民族精神,开辟了宗教向民族宗教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宗教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马丁·路德还把《圣经》译成德文,规正了德意志民族的书面语言,“扫清了德国语言中这个奥吉亚斯牛圈”,[3](P446)为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以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再次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农民为主体的德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德国农民战争,提出了要求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的纲领。这个纲领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感情,德国农民在其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的领导下为之奋斗和牺牲。

早期的资产阶级针对德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也曾提出了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要求。他们要求废除诸侯的主权,消除他们的暴力统治,使全德各地服从于国家中央政权;要求帝国内部有统一司法、国家铸币、度量衡制度,取消国内关卡,改善道路,使法律能够保护他们贸易的利益。他们的这些要求同样反映出了德国早期资产阶级已经意识到民族的自觉性,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萌芽的因素。由于资产阶级本身非常的弱小和分散,还没有组织成一支阶级力量,德国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发展非常缓慢,正由于如此,经过德国农民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反动的封建诸侯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从而把德国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尽管德国早期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思想萌芽被扼杀,但是却给德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再次兴起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思想的营养。

二、文化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一)启蒙时代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准备阶段

从17世纪开始,特别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国势强盛,法国文化也因此而繁荣,成为受欧洲各国追捧的强势文化。德国也不例外。当时的德国媚法之风盛行,法国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整个社会上层无不热衷于法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德国文化界和学术界也盛行媚法之风,德国大学也成了法国文化的据点。

而此时的德国,由于长期战乱和异族统治,仍处于四分五裂、邦国林立的状态之中。诸侯割据、专制势力强大、战乱延绵,关卡林立,货币不一,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表现的极为软弱。国家的四分五裂、外来文化的入侵和流行,统治集团的腐朽,资产阶级的软弱等等促使一大批思想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对德国历史进行了严肃而沉重的思考。他们以笔代枪,试图以文化的方式来唤醒德意志民族意识,并希望能借助于文化上的联系来推动德意志的统一,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雏形和准备阶段。

从17—18世纪之交到18世纪70年代,是德国文化上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在德国的哲学、文学和音乐领域,几代知识分子以反对神权与专制、崇尚理性、平等、自由、向往民族统一为主要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思想与作品,抒发了他们纯朴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对德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领域,启蒙运动前期的哲学家托马修斯、莱布尼茨及其弟子,由于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权与理性,并以物质和精神的和谐论驳斥了“绝对神权”的谬论。到了康德时期,即启蒙运动鼎盛期,德国的哲学思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的批判哲学在追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艺术创造自由等方面较前又跨进了一步。1781年他发表的《纯粹理性的批判》,被认为是德国的一次“精神革命”,“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体制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4](P112)海涅甚至认为,从康德开始的哲学革命“变成了一件民族事业。”在文学领域,民族意识的表现更为强烈。从启蒙文学家莱辛开始,便注重开创德意志的民族文学。他认为,德意志的文学应表现资产阶级的精神和情感,应具有反抗封建专制的意识。1767年在他发表的《汉堡剧评》中,他抨击了前人对德国古典戏剧庸俗的模仿,在法国文化风靡德国的18世纪,提出了应该上演反映德国人民生活、体现德意志民族特色的作品莱辛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也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第一块里程碑。

启蒙时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提倡使用本民族语言。这在德国上层社会和王室普遍使用法语的18世纪是非常可贵的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早在1687年,启蒙运动之父托马修斯就勇敢地首次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德语讲课。后来的沃尔夫不仅主张用德语讲课,而且提倡用德语思维和创作。他甚至认为,德语“用于科学比拉丁语要好得多,而且用纯粹德语所作的表达,若用拉丁语听起来声音极为粗野。”[4](P126)在文学领域,许多人都以讲德语为荣。18世纪著名的音乐界开山祖师巴赫,也主张用德语创作,并要求用德语演唱,鲜明表达了自己的民族情感。[5](P142)这种文化传统与习惯也为后来的文化界所继承,赫尔德甚至把法语认为是“塞纳河的绿色污泥。”民族语言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表达了德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抗拒心理,是近代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最直接的一种表达。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她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在。“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的塑造者。”[6](P230-231)这种塑造是心灵和精神上的塑造,“文化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而且是它内在的灵魂。一个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都受其文化模式的制约。”

文化民族主义是“文化”与“民族主义”的结合,是“民族主义”的理论层面,是民族主义在“文化”上的诉求。德国由于其特有的政治发展,导致民族主义与政治长期脱节,形成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文化的统一性在德意志民族进程中起到了民族团结和价值认同的作用。

到18世纪80年代,德国仍然是一个小邦林立、诸侯割据、山河破碎的国家。由于小邦专制主义统治的深重,德国资产阶级在当时的德国仍然毫无政治地位可言,他们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统一的责任,相反却满足于对专制势力的妥协与退让。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处于革命前的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而在德国,小邦专制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主义”与政治脱节的直接原因。

德国社会的黑暗和对民族前途的迷惘,使一大批受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在苦于找不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挽救民族灾难的实际办法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以尊重人的理性、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的时代潮流,它加速了德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德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文化繁盛年代。从狂飙突进运动到古典主义时代再到浪漫主义时代,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形成并走向鼎盛的年代,是贝多芬、歌德和席勒的年代,是赫尔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年代。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1744-1803)是18世纪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深刻、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民族主义理论,从理论层面上为德国的统一和强大指明了方向。

赫尔德认为民族共同体应该是有机的、自然的,归属(belonging)于一个共同体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共同体的基础是精神的和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和法律的。同时有一种力量支配民族的成长,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或民族性格,它是民族有机体的核心和根本,民族精神的存在使得每一个民族有机体成为单独的存在和一个独特的个体。赫德认为,“最自然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一种民族性格的民族”。[7](P25)同时,民族精神存在于民族文化中。赫尔德指出,由于民族是自然的产物,每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也应由民族自身来决定,一个民族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特性与民族精神。从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出发,赫德认为,德意志在政治上的分裂,根本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分裂,解决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民族精神,进而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样,赫德的民族主义的基本点和主题就在于:德意志必须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国家,一个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不臣服于也不模仿任何外来文化,也绝对不用一种文化标准衡量另一种文化。赫尔德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理想化的民族国家,而且就如何建立这样的国家指出了方向。

三、经济民族主义:关税同盟使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同普鲁士经济逐渐“一体化”,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地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1834年1月1日起,在德意志四分之三的太多上长串长串满载货物的四轮马车在过境时首次不纳通行税。从40年代起,关税同盟为保护自己年轻的工业,对内部和外国采取一定的保护关税,这种被称为相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欢迎。到1852年,初奥地利和个别地区外,所有其他各邦都已相继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经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结起来,而且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它以特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的生活习俗,使德意志的面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诗人就把铁路称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

据统计,1850—1866年关税同盟地区工业总产量增加了一倍。这种情况使英国国民经济学家凯恩斯得出结论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毋宁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在关税同盟的发展中,普鲁士占有明显的优势。普鲁士的国内市场在50年代形成。普鲁士通过关税同盟使其他各邦的经济逐步纳入自己的市场。各邦资产阶级已把普鲁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经济和政治代表,而普鲁士资产阶级也把确保关税同盟当成是自己的“生命”。

到60年代,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基本上同普鲁士“一体化”。关税同盟地区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终形成并得到巩固。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政治民族主义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现实基础

拿破仑战争中,法国对德国的占领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的奇耻大辱。提尔西特和约更加激化了反法的民族情绪,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开始致力于民族解放战争,强调德意志不仅要精神上承认本民族的个性品质和重要性,而且在政治上也承认本民族的个性品质和重要性。一些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成为反对外来统治的鼓吹者,也成为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参加者。费希特于1807年末至1808年3月在柏林科学院星期日讲座上连续发表14次演讲还出版了他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他号召捍卫德意志的自由,要求振奋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费希特并且在1814年的战争中为救护伤员而英勇牺牲,施莱尔马赫、达尔曼等都积极参加了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雅恩和弗里森为维护德意志的独立性则建立了“德意志同盟”。

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思想洪流与实践,促使德国自由贵族、政治家、军事家们进行为统一创造条件的改革。他们把法国革命的精神与振兴德意志民族结合起来,为德意志民族进程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德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改革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德意志的爱国热情。特别是民族国家学说在这一时期的形成使德国民族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政治民族主义的兴起。战争所造成的现实转变了人们关于文化共同体功效的看法,认识到发展德国文化,政治权力是一个先决条件。拿破仑战争前后的现实导致了德国政治民族主义的兴起,这一转变成为近代德国民族统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在解放战争之前,德国的国家学说与民族主义思想基本上是相脱离的。康德、赫尔德等思想家是如此,费希特、洪堡等的早期思想也是如此。他们的国家学说和民族主义思想都是站在世界主义的角度上来阐述的。然而在解放战争中和1815年以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家学说却迅速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思想。1806—1807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提出了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权力来认识。

这一时期德国的浪漫主义者还从英国政治哲学家埃德蒙德·伯克的理论中获取灵感,通过诺瓦利斯、施莱埃马赫和阿达姆·米勒等人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有机体”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国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是许多个人的总和,这些人由于血统、传统和历史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国家中,每个人就像它的手足一样,与整体不可分离。有机的国家有自己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而黑格尔则把这一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论系统化,完成了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理论。他认为国家是一个个体,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个体国家的根本东西,他指出:“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的荣誉”[8](P239),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自由与荣誉是每个民族国家成员的根本任务,为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神圣性,每个国家的公民和伦理义务就在于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亦在所不惜。黑格尔把民族国家的主权、独立看做是民族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东西,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基本理论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黑格尔的思想中也包含着强权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国家学说的形成标志着近代德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的形成。这种民族主义理论就成为德国资产阶级争取民族统一的民族原则和行动纲领。

解放战争之后到1848年革命,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来统一德国。1848年革命的失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以自由民族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统一德国,建立资产阶级独立掌权的民族国家尝试的失败。德国资产在失败中看到了自由民族主义统一德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尝试失败了,资产阶级失去了依靠自己力量建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民族国家的信心。但资产阶级并没有完全放弃这种自由民族主义统一德国的希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和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联合通过合法的改革争取某种优势以求得民族的统一之上。

然而这种自由民族主义的思想中强权民族主义的色彩却是越来越浓。民族统一被放在自由之前,他们为了民族统一宁愿牺牲自由。德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使自由民族主义向强权民族主义转变。

1859德意志民族同盟和1861年资产阶级性质的进步党的成立都体现强权民族主义精神。强权民族主义组织和政党的出现,标志着自由民族主义向强权民族主义转变在组织上的完成。

1862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后,他运用强权民族主义思想推行强权民族主义政策。俾斯麦在预算委员会上的即席讲话可以说是他的强权民族主义思想最典型的概括。1863年法兰克福的诸侯会议上普鲁士获得了与奥地利平等的权力,这次会议是俾斯麦强权民族主义政策轮廓的第一次呈现。此后俾斯麦通过狡猾的外交手腕,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民族统一的有利国家环境,坚决果断地实施他的强权民族主义统一德国的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结束了德意志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

[1]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编.路德文集 (第1卷) [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路德文集中文版编辑委员会编.路德文集 (第2卷) [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德]马克思 (K.Marx),[德]恩格斯 (F.Engeis)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杜美.德国文化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邢来顺.德国精神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6]Krause and Rosas(eds.),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Dordrecht:Martinus Nijhaff,1995.

[7][美]海斯著.帕米尔等译.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German N ationalism and the Unification of Germany

SUN Hui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K516.4

A

1671-9743(2010)08-0020-03

2010-07-18

孙 慧 (1981-),女,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欧洲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德意志民族主义资产阶级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开始敲门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