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宪云
(1.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中国行为艺术如何走出大众“歧视”的尴尬
甘宪云1,2
(1.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行为艺术一直是当代艺术中最前沿的艺术种类,它通过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传达出所要表现的精神,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感情比较极端而强烈的窗口之一。我国的行为艺术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从西方传入的,对于中国人而言,行为艺术是最具有争议性、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
行为艺术;当代艺术;歧视;冲击;尴尬
当代艺术现象种类繁多,无奇不有,而行为艺术恰恰是站在当代艺术最前沿的一种表现形式。行为艺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叫“行动艺术”,它是以身体为基本材料,通过艺术家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人、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通过这种交流传达出一种个人的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行为艺术从 20世纪 20年代的达达运动中萌芽,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和美国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和壮大,这与当时的反对画廊和美术馆体制,回避艺术作品的可收藏性,要求艺术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的艺术思潮有关。行为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艺术,在行为艺术中,艺术家利用人的行动过程及其结果构建其特定的情感与意义,而不是借助于平面或立体的物质媒体。行为艺术是目前世界艺坛上的主流方式之一,有专门的行为艺术节和艺术学院中的专业教学,它与绘画、装置、摄影、新媒体艺术等并驾齐驱,都有各自的从事者和观众群。近几年来,行为艺术向实验戏剧、舞蹈等领域渗透,成为一种崭新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行为艺术更接近于西方 20世纪 60年代的“身体艺术”。因为在国内大多数做行为艺术者都是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或业余美术爱好者,所以大多数艺术家基本上用美术的角度去思考行为艺术的,并不像西方那样将电影、音乐和舞蹈等融入到行为艺术中。在国内多半行为艺术作品是在公共空间进行,是一种很直观的叙事方式,它吸收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采用最原始的“肢体语言”表达最现代的都市情感,从而产生最大限度的轰动效应。
中国的行为艺术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当时中国现当代艺术正方兴未艾,由西方传来的行为艺术因此而走进改革开放后的艺术殿堂,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一直是当代艺术中最前沿的艺术种类,它通过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传达出自己所有表现的精神,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感情比较极端而强烈的窗口之一。
80年代中期随着“85美术新潮”兴起,各地涌现大量青年美术群体。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杭州张培力、耿建翌等“池社”成员等在街头、树林等场所悬挂纸片人形的行为,宋永红等在山西的表演,盛奇等在北京大学的“观念 2l”活动,王度、陈劭雄等组织的“南方艺术家沙龙”活动。这一时期的行为艺术多出现在美术馆、公园等公共型场合,而且有的艺术家的行为会触及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甚至会成为“政治事件”。如肖鲁《对话》的开枪事件,致使展览被迫关闭,厦门达达的第二次展出将垃圾搬进了美术馆,两小时后被查封。进入 90年代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开始使用个人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深层情感,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较少地与大众联系,其中也包括仪式化的折磨和自虐。
到了 2000年行为艺术出现了以挑战人性为目标的作品。上海双年展其间出现的一系列外围展中,行为艺术中的“暴力化倾向”进一步加剧,其中以朱昱的《食人》和杨志超的《种草》最为极端,进而引发了美术界关于行为艺术的大讨论,其中最多的是人性与道德的争论,持批评和表示不理解的人居多,更有人斥之为“胡闹”、“疯狂变态”、是“堕落的艺术”。有人发出疑问,“行为艺术在中国是探索还是病态”?多数人认为这些艺术现象是表现血腥、暴力、甚至有自虐、色情的行为艺术在里面,与我们所倡导的真善美相背离,因而在美学上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有专家指出,一切行为必须以不侵害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前提,‘生活化的人体展应禁止’,‘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呼吁:人的行为或艺术行为应该表现真善美,应该健康、阳光和人性,并建议要用相关的规范和机制来进行约束和管理,这一点无疑是很重要的。”[1]
对于中国人而言,行为艺术是最具有争议性、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种当代艺术形式[2]。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行为艺术传入中国刚刚 20余年,其强烈的现代气息与传统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心态,在行为艺术堂而皇之走上舞台并大行其道之时,还不能主动做到兼容甚至是理解,所以,行为艺术在几千年从内到外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熏染的国人心中不可能一下子站住脚跟。
据天府早报报道,2001年 8月 16日,20多位来自中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近 10位行为艺术家在成都郊区某花园住宅内展示了令世人震惊和不解的“行为艺术”。其中,北京朱昱的作品《复活节快乐》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反应,其场面血腥,行为残忍,令人唏嘘。该作品拟将猪的胸腔打开,露出跳动的心脏,然后再缝合好。但实际的演示是:猪被抓住后被打了一剂麻醉针后抬上手术台,捆住四肢。第一刀下去,血冒了出来,医生专业而熟练地用纱布将之抹去;再下去,第二刀,止血钳有条不紊地上了猪胸腔。但大约 5分钟后,猪发出了一声微弱的叫声。由于药量不够,猪叫声越来越大越惨烈,血大量涌出,接下来就是猪的一命呜呼和一片血肉模糊的尸体,作品宣告失败。还有裸女浑身喷满油彩在画布上滚动作画等行为艺术,一时间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不少“堕落”艺术假借行为艺术之名走上舞台,的确给行为艺术抹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使之受到抵制。
首先,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要提高对艺术本质作用的理解,明确艺术表达的主旨,切不可随波逐流,赶时髦。同时,不仅仅因为身体是自己“私有化”的“财产”而忽视了艺术大众,也不能因为艺术空间的自由,而随意地践踏艺术。当然我们也不是绝对地否定或是谴责,更不能剥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但我们也坚决地抵制有极少数人假借艺术的名义来发泄自己“变态”的心理。
其次,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术是自由的,大众应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当代艺术,这也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所面临的必然的“尴尬”,就像科学家可以用小白鼠做试验一样,行为艺术家同样可以选择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某种观念。
再次,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责任,加强自身艺术知识的学习,全面地了解艺术,走出自身观念的“歧视”。作为艺术工作者不仅要有自己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我们应该更好地向大众客观地评价任何艺术形式,同时做好“当代艺术”的导航。
总之,行为艺术是当代艺术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手段,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或褒或贬自有历史评说,我们应该跳出“歧视”的怪圈,让它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自由地发展。
[1]曾维华.“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再论当代行为艺术与高校美术教育[J].美术大观,2007,(6).
[2]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9.
J01
A
1674-6341(2010)02-0153-02
2010-03-01
甘宪云 (1976-),男,甘肃兰州人,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