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谐音网络词汇透视中国文化

2010-08-15 00:45:45黄青青
关键词:谐音词汇语言

黄青青

(福建农林大学,福州 350002)

从谐音网络词汇透视中国文化

黄青青

(福建农林大学,福州 350002)

谐音是网络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但谐音网络词汇并不是网民的首创,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网络谐音词汇能够透视中国文化的特点。

网络词汇;谐音;文化

1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语言的地方必定有文化,因为语言是滋生文化的土壤,因此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国家会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比如英国和美国,他们因为讲英语而拥有许多文化上的共通之处,虽然这并不排除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亚文化的差异。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因为存在不同的语言因此产生不同的文化,比如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内就有好几种方言:客家话、闽南话、莆田话、福州话,而说这几种方言的地区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总之,文化的特征是能够通过语言展示出来的。而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分子——词汇,它不仅能反映某种语言的特点,而且能进一步阐释在这种语言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网络语言是当今日益流行的一种新兴语言,它以直观化、口语化、陌生化的特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网络语言不仅孕育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文化,而且从中还能窥见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2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

2.1 谐音网络词汇

谐音是利用字或者词的音相近或者雷同的特点来进行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的替换。网络语言中的词汇组成各式各样,主要有文字组成,比如,不差钱 (意即“不缺钱”),庐舍 (意即“失败者”),心神不宁 (意即“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数字组成,比如,88(意即“再见”),9494(意即“就是就是 ”),520(意即“我爱你 ”);英文字母 ,比如 ,E-mail(意即“电子邮件 ”),PK(意即“较量 ”),GF(意即“女朋友 ”);混合使用,比如,B4(意即 before—以前),f2f(意即“face to face—面对面”),4ever(意即“forever—永远”),E网情深 (意即“一往情深”);还有少许和符号混合使用的,比如,+U(意即“加油”)。从以上词汇,可以看出其中根据谐音来理解其意义的不少,如 88和英文再见 bye-bye发音类似,还有 B4和 be2 fore,以及 +U和加油等等。

2.2 使用网络谐音的效果

2.2.1 便捷

网络交流比起面对面聊天来要费时不少,因为网络交流主要是通过打字来实现的,所以当人们急于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时,当然会寻找最便捷的方式,而使用谐音词汇既可以帮助人们把意思传达到对方,又可以省时,尤其是通过数字谐音,如上述的 520、88等,还有字母谐音 GF、BF等,要比打出相应的“我爱你 ”、“再见 ”、“女朋友 ”、“男朋友 ”快多了。

2.2.2 幽默

除了便捷,有的谐音词汇还会产生幽默的效果,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偶好稀饭你 O!这个表达让人忍俊不禁,实际上这里使用了三个地方的谐音表达,一个是用“偶”与“我”,“稀饭”与“喜欢”,以及“O”与“噢”发音的相近来进行一一替换,替换之后读起来让人感觉好像一个普通话不标准的人用一种奇怪的声调说话,制造幽默效果。

2.2.3 寓意深刻

有的谐音表达不仅幽默,而且内涵深刻,可以发人深思,回味无穷。例如很早就流行的“美眉”,即“漂亮的妹妹”,也是就指长相好看的女孩,这里不仅词的发音相近,而且它们的含义也相互关联,眉毛对于漂亮女孩来说当然很重要了,自古以来,年轻女孩都希望自己有一双弯弯的柳叶眉,可以映衬底下的眼睛更美更有神,因此用“美眉”指代漂亮的女孩不仅声似,而且形似。

3 谐音网络词汇透视中国文化

3.1 谐音的渊源

谐音网络词汇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是古代中国先民流露出的一种语言崇拜,在先民眼中,语言有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能联系世间万物,既能赐福又能除灾 (唐七元,2009:52)。基于此,产生了谐音习俗。据考证,关于谐音的最早的例子是在《诗经·周南·芣苢》中出现的:“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其中“芣苢”即“胚胎”的谐音,这里人们假借摘芣苢祈福,希望能怀孕生子 (余华东,2007:115)。

3.2 谐音的应用

谐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应用广泛。

3.2.1 在诗歌中应用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诗歌常用谐音来抒情言志,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与“情”谐音,意义双关,既指天气,又指感情,给人以含蓄的美。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丝”谐“思”,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2.2 在对联中的应用

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主要在春节或者开业、结婚等的喜庆日子里粘贴于门两边以示吉祥。

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冷落,一书生为此提一对联: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这里“管 ”与“馆 ”谐音 ,“罢 ”与“吧 ”谐音 ,用此联后 ,酒馆生意转好。

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暑 ”谐“鼠 ”,“风 ”谐“蜂 ”

3.2.3 在歇后语中的应用

歇后语在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口语书面语皆可使用,如:公鸡头上一块肉——大小是个冠。

这里“冠”就是鸡冠,谐“官”。指不管职位高低,权力大小,总是个官。

拉着胡子过街——牵须。牵:拉,谐“谦 ”。须:胡须,谐“虚”。合起来就是谦虚。

3.2.4 在谜语中的应用

谜语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习俗,每逢过年过节,人们就喜好竞猜谜语,猜得有奖,以此活跃节日气氛。谐音在谜语的谜底中比较常见,如:日近黄昏 (打一城市名),六月天盖被子(打一城市名)。前者谜底为“洛 (谐‘落’)阳”,后者谜底为“武汉 (谐‘捂汗 ’)”。

3.3 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

3.3.1 压抑的心理

谐音之所以会产生,流传如此之广,是和民族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下,某些皇帝以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欺压鱼肉百姓,而百姓则只能敢怒不敢言,不能直接表达对皇帝对朝廷的不满情绪,而只能用间接的方式发泄,于是人们想到用谐音来委婉地表示愤懑的情绪。例如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巧用中药名谐音骂贪官,他为一个腐败的县令开了一个处方:“柏子仁(三钱)、木瓜干 (二钱)、官桂 (三钱)、柴胡 (三钱)、益智 (二钱)、附子 (三钱)、八角 (二钱)、人参 (一钱)、台乌 (三钱)、上党 (三钱)、山药 (二钱)。”而每一味药名开头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谐“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

3.3.2 “中庸之道”及“和为贵”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孔子的“中庸之道”更是深入人心。中庸之道,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在未表露时,即给人感觉中庸平稳;当情绪有所表露时,若适当有节制,也是温善平和。孔子崇尚个人修养的中庸之道,而作为一代圣人,孔子的思想当然成为很多人言语行为的规范,所以中国人在行为方式、言行表达方面总是或多或少地透出中庸的特点 (王苹,2008:85)。对于美好的情感,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表露显得富有意境且涵养极深,太过于直接反而显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对于怨恨不满,也尽量避免直言不讳或者正面冲突以避免互相结怨,这里孔子的另一个思想“和为贵”也起了规范人们行为的积极作用。在这种心态下,人们便倾向于用谐音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结语

网络词汇千奇百态,其中谐音词汇占了不少比例,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网友们的首创,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谐音早已被人们认定为一种能够产生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了它适用性广、社会交际功能强的特点,而如今在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谐音增加了一项交际功能,使网友们的交流便捷,而且也证明了谐音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

[1]唐七元.从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看谐音习俗的形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52.

[2]余华东.也谈汉语的谐音现象 [J].现代语文,2007,(10):115.

[3]王苹.民族文化心理的闪烁——就谐音音译而言 [J].汉字与历史文化,2008,(2):85.

H136

A

1674-6341(2010)02-0151-02

2009-12-25

黄青青 (1979-),女,福建福州人,助教,从事词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谐音词汇语言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勇闯长龙阵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山东医药(2020年34期)2020-12-09 01:22:2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绝妙的数字灯谜